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8篇
科学研究   1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已有宁夏、广东、山东、海南等四省(区)作为实验区进入了课程改革的实施阶段,实验区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各方关注。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教材,也自然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部分实验区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  相似文献   
2.
1 蛋白质组学及其意义 蛋白质组(proteome)一词,源于蛋白质(protein)与基因组(genome)两个词的杂合,意指“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即包括一种细胞乃至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蛋白质组学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由于生物功能的主要执行者是蛋白质,所以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巨大的应用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注定了蛋白质组学研究成为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身为人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乖巧听话、出类拔萃,然而每一个班级里总会有那么几个调皮、让人头疼的学生。作为教师,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都要认真对待,因为我们不光是要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以"物的依赖"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追求物质享受的"拜物"价值观念居于主导地位,而这种观念不利于我国的文明转型。"拜物"价值理念的生态制约表明,在生态环境空间的约束下,必须对现阶段的价值理念进行生态创新,提倡适度、合理、崇俭去奢,以此引导人们行为模式的转变和能力的发展,实现我国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究激发式教学法在肿瘤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汕头医院实习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专业实习生60例,按照随机数表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BLL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激发式教学模式。观察两组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数据比较参考临床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实验组组员和对照组成员的总成绩分别为(83.86±9.16)分、(79.38士8.26)分。提示:激发式教学法在肿瘤临床教学中的成绩显著,优于传统模式教学方法(P0.05);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中独立学习、团队精神等项目中实验组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激发式教学的效果更加显著。结论:激发式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在肿瘤科的独立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改善其解决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并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7.
小学英语教学目前多采用大多种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课后的学习和作业形式也应该随着科技的进步做出改变。互联网的广泛覆盖,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各种App软件雨后春笋般的出现,都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变革提供了必要条件。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各种APP,微信,订阅号和一起作业网等各种英语学习平台建立网络学习场,推动小学英语课外学习和作业形式的改革,对小学英语课外学习多样化和作业形式的高效性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必然导致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速了各国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国际范围内的流动.要充分利用和使用好流入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自身教育的国际化和跨越式发展就需要一批具有良好的外事职业道德、能与时俱进,具有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国际经验、业务能力强、兢兢业业的外事工作者.  相似文献   
9.
10.
文化差异、思维理念、社会风俗、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阅读与理解不同国别、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困难性与复杂度.翻译作为解决阅读障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承载着语言转换与思想文化碰撞的重任,是译者主观态度的外在显现及文化意识的侧面映射,对于跨文化交流与多元文化传承意义重大.翻译过程涉及著作者、译者、读者三方主体,牵扯语言特色、文化背景等诸多内容,凸显着翻译规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译者行为的准确、规范与否及翻译策略的合理、恰当与否直接关乎原著内容诠释及内涵表达的完整度.因此,笔者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拔尖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培养项目(2-9-2019-314)阶段性成果,将以翻译为探讨核心,从译者行为视域着手探讨翻译策略的多维性,助力文学翻译更加规范合理,以提高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多元文化传承. 《规范、惯习与译者抉择》以晚清时期译者的文学翻译行为及不同的翻译方式及翻译策略为探讨核心,以描写性方法为主体构建译者行为抉择模型,强调翻译的社会属性,从翻译过程、翻译抉择模式、翻译场域多元规范、译者惯习差异、规范嬗变与译者惯习互动等方面进行理论陈述,期间,以严复、林纾二者的共时翻译对比及鲁迅早期、后期的历时翻译对比为实际分析案例,以此揭示译者行为的共通性、差异性及变化性,彰显出自身的理论功用与实际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