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曦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98-102
纵观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自鲁迅以来,一直到世纪末的新写实主义作家,在其浩浩荡荡的作家队伍中,有相当多的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生活,他们的创作活动大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文坛半数以上的作家都可以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行列,而他们的作品又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因此“乡土文学”可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条主干。从“五.四”时期的为人生和反帝反封建到八、九十年代的回到生存本身,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主题发生了多重变迁,对整个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主题变迁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的乡土文学,是受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以及东北欧等国描写乡村生活小说的启发和影响而形成的小说创作潮流.20世纪的乡土文学创作开始于20年代,以鲁迅及鲁迅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为代表.之后,乡土文学逐渐发展成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小说创作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出现了许多非常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乡土文学逐渐走向成熟,可以看作中国小说走向文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新文学,乡村中国一直是其最重要的叙述对象。因此,对乡村中国的文学叙述,形成了百年来中国的主流文学。四川的乡土文学与中国乡土文学可谓同步发展,也是迄今为止取得最大艺术成就的文学类型。本文通过对四川乡土文学发展历史的理论化梳理和对部分富有代表意义的作家作品的分析,旨在探求其对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历史贡献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由鲁迅开创的中国乡土文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应运而生.20世纪30年代,以地域为“创作支点”的乡土作家群及左翼作家继续发扬现实主叉创作传统。20世纪40年代的乡土文学创作,在深入现实生活中自觉体味翻身农民的美学理想与艺术趣味。20世纪80年代,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追寻与认同为特征的“寻根文学”占据了乡土文学的位置。新时期乡土文学创作出现喜忧参半的局面。端正乡土文学形态,再树乡土文学魂魄,已成为当前文学创作不客忽视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由鲁迅开创的中国乡土文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应运而生.20世纪30年代,以地域为“创作支点”的乡土作家群及左翼作家继续发扬现实主叉创作传统。20世纪40年代的乡土文学创作,在深入现实生活中自觉体味翻身农民的美学理想与艺术趣味。20世纪80年代,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追寻与认同为特征的“寻根文学”占据了乡土文学的位置。新时期乡土文学创作出现喜忧参半的局面。端正乡土文学形态,再树乡土文学魂魄,已成为当前文学创作不客忽视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20世纪中国作家有着明显的影响,而维特式“烦恼”或“忧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更是感染了几代作家并成为一种忧郁型的创作症侯。在艺术审美层面上,维特式忧怨与中国文学的感伤传统在“现代性焦虑”中融结,体现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创作形态中便是感伤和哀怨。其次,20世纪中国忧怨类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舒郁”——心理倾诉和“解愠”——主观抒发。正是在东方化语境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怨类创作既有西方色调,也有本身的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7.
赵贵明 《甘肃教育》2020,(4):134-134
乡土文学历来是中国文学百花园里一支永不凋谢的繁花,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先生的《故乡》。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接近农村,甚至生活在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在创作上较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所谓"乡土文学"。到了20世纪90年代,乡土文学更发展为一股不可遏止的文学潮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的兴起,是在五四民主主义社会思潮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问题小说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鲁迅乡土小说直接启发和影响下的结果,同时也是作家内心情感需求的结果。20年代乡土文学给我们提供了中国乡村社会宗法制的基本形态和乡村人民的生存状况,确立了乡村文化和风俗人情作为文学审美对象的地位和价值。它不仅对30—40年代乡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具有社会学、民俗学等多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以后,“反共文学”一度泛滥。出于对政治文学的厌倦和对文学本位的坚守,“怀乡文学”风行起来。继后现代派文学出现,并成为主流,实现了文学的本体回归,同时使台湾文学达到成熟并汇入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在这一过程中,以覃子豪和商禽为代表的巴蜀籍作家的成就和贡献更巨大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乡土文学的研究领域宽广而且复杂,这不仅表现在其作家作品数量庞大、成就丰厚,还表现在其内涵的复杂。20世纪中国乡村的坎坷历史,导致了与现实关系密切的乡土文学不只是关涉文学本身,而是纠结着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显出充分的张力。其中,新文学与农民问题的专题研究,就可以看作是乡土文学研究复杂张力中的一部分。它也对其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有对文学文本的深切把握,  相似文献   

11.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所需要的历史叙述与文学观念,成为学术的基本权力,2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走完了它的全程,并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记忆和案头。纵览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史学进程:从“人文主义精神”到“社会主义思潮”,再向世界末“现代主义理论”的嬗变演进,决定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整体走向,传统的“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理论与编史叙述的本质缺陷,清晰地暴露出来,从而有力地支撑着“20世纪中国文学”编史叙述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族文学关注人生、教化社会的强大思想传统与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交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新时代中国民族文学的基本风貌。现代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滥觞于19世纪末科学主义语境中的“写实”风潮。“五四”十年中,鲁迅、文学研究会及乡土文学作家群引领风潮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化”模式的历史性铸造。标志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美学精神的凝成.经30—4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50—70年代的政治蜕化,世纪末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潮浸润下,现实主义文学重新恢复她应有的美学品格。直面人生、以积极干预社会一政治文明构建为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民族文学标志性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3.
“乡土文学”出现在二十年代,发展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在现代文学史上,实在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流派。就是在当代,也还有些作家高举着“乡土文学”于力致,帜旗“乡土文学”创作,创作出不少很有影响的“乡土文学”作品。鲁迅和茅盾是很重视“乡土文学”的,早在三十年代初就曾撰文论述“乡土文学”,对出现在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给予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遗憾的是后人并没有象鲁迅和茅盾那样继续对“乡土文学”予以必要的关注和研究,致使我们现在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开创者。作为“乡土文学”阵营重要成员的王鲁彦与鲁迅之间有着密切的事实联系。同时在文学的维度上,王鲁彦这一继鲁迅之开创而后起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重要作家与其有着真切的文本和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15.
“乡土文学”自20世纪20年代提出之日起,就缺乏概念的内涵意蕴和外延指向的科学限定.随着左翼文学与革命形势日炽,“乡土文学”逐渐为“农村文学”所取代,政治色彩加强,审美特质减少.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农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界又涌现了“新乡土文学”、“新农村文学”的写作浪潮.因此,对各个概念的发展脉络进行重新厘定和梳理,探究各个称谓的内在关联,对于探讨乡土文学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与贾平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其乡土文学创作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乡土文学有着相似的创作心理、审美追求、价值取向、生命意识、乡土情结,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跟进研究,取得很多成绩,但也存在亟待深化开拓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对于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来说,鲜明的题材特征并没有带来明确的意义属性或审美内涵,其原因在于由于乡土作家在反映、描写以及对待乡土生活、乡土气息等各方面都存在着某种“矛盾心理”,并且在表达艺术和写作技巧方面对于乡土题材进行了“矛盾修饰”。尽管“矛盾修饰”削减了题材特征与文学主题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性,但是对于进一步深化理解乡土作家的创作观念以及乡土题材的意义属性来说,“矛盾修饰”具有独特的“视角”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乡土文学更是面临严峻挑战.资本的无孔不入和消费主义、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人文学科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倾诉欲望、书写城市自然也成了这个时代文学写作的主题."乡土文学"的创作,在整个20世纪可以说实绩斐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也造就了一大批知名的作家,但在崭新的"全球化"语境下,乡土文学却逐渐变得失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这种困境体现在两方面:一天受大气候、大环境的影响,乡土文学受到读者的冷遇;另一就是作家们和正在变化中的乡村是隔膜的,写不出真正反映农村变革的好作品.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并不意味着乡土文学已没了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可能,关键是,作家们要顺应时代,不断调整自己,寻求乡土文学创作更广阔的空间,以全新的文学品格来应对挑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疏离中的恒定——五十年代台湾乡土文学创作基本特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台湾文学研究园地中,五十年代的乡土文学是一块有待进一步开掘的沃土。本文从釐析台湾乡土文学的概念与范畴入手,界定了它所涵盖的基本范围,并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渊源出发,分析了它迥异于主流“战斗文艺”的创作状况及价值取向———与主流文学疏离乃至反叛的边缘化创作及坚定的汉民族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我们对于新文学传统主要强调了五四文学在与世界文学联系中所产生的现代性思想,而相对忽略了在与“民间”联系中所产生的新的审美倾向,实际上中国的“民间”与“世界文学”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作家的精神资源。20世纪知识分子与民间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四种富有代表性的模式:1.世纪之初,启蒙与被启蒙者是两者关系的第一种模式;2.30年代,知识分子与民间的关系产生微妙的转移;3.4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的启蒙者身份丧失殆尽,这种关系模式持续到70年代末期;4.90年代,作家亲历民间。民间理念渗透在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构成了20世纪中国作家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