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发展经济是我国面临的战略任务。经济振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革命导师马克思说得好:“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又说:“社会生活过程本身的条件受到总的智力和与这种智力相适应的教育的控制。”马克思的科学论断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社会实践所验证的真理。在近二、三十年中,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深刻论断已日益深入人心。当今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悼词草稿》中指出 :“没有一个人能像马克思那样 ,对任何领域的每个科学成就 ,不管它是否已实际应用 ,都感到真正的喜悦。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看成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恩格斯的这段话 ,不仅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科学精神 ,而且明确概括了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 :“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根本性和基础性。”理论和实践证明 ,2 1世纪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越来…  相似文献   

3.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是马克思早就作出的科学论断。毫无疑问,在世纪换千这样一个权力已向知识倾斜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科学技术对整个社会进步将具有愈来  相似文献   

4.
科学是一种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语),而科学美是“科学理论所具有的美的形式以及这种形式与它所包含的内容或揭示的客观规律的有机统一”(刘兆吉《美育心理学》),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作为审美对象具有的美;再则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在科学活动中表现出的美。纵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涉及到科学的文章很多,无不闪烁着浓郁的美学光华。研究科学自身的内在美和科学活动中的人格美是小语科学美的主要内容。一、科学自身的内在美小语教材中介绍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天文、地理、气象、生物……无不具有积极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5.
实施科技兴农 改革农村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指出:"生产力当然包括科学在内."在他看来,"科学是一种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也已不是一般的生产力,而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因素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现在判断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实力,本质上的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对我国革命和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为此,这里不妨运用数学的方法对这一思想进行进一步研究,以了解其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7.
<正>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最”。邓小平同志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这一观点,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不仅从质的规定性上肯定  相似文献   

8.
构成马克思主义历史动力理论体系的,是历史合力论、阶级斗争动力论和经济决定论三个原理层次。此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在一些场合涉及历史动力问题,如:“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  相似文献   

9.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张应强新科技革命和“第二次人性革命”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挑战。面对这两大挑战,高等教育该如何做出选择,以全面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笔者看来,使长期处于矛盾与冲突状态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走向整合,是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是未...  相似文献   

10.
掌握知识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得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托尔斯泰  相似文献   

11.
一百多年前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思时,恩格斯向送葬的人们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5页)然而我们史学工作者,对于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坚持的并不够。尤其是在世界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中,科学技术课题是薄弱环节,几乎是空白。当代世界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新时期,科技革命对于社会生产、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道德以及思想文化都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历史教学中象马克思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语文教育中“人文主义”成了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许多语文教育行为也被贴上形形色色的“人文主义”标签,由于打着改革的旗号,所以具有相当的迷惑性。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文主义”语文教育观中,最典型的是以语文的“人文”性来反对“科学”性。他们没有认识到人文主义教育并不是排斥科学精神,相反,真正的人文主义教育更为注重科学精神,遵循科学规律。一、关于科学主义及其在语文教育中的兴起要谈语文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必须得从“科学主义”谈起。“科学主义”是伴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和成功逐渐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科学主义在18世纪的机械物质论、19世纪的孔德实证哲学和社会物理学、20世纪初叶的逻辑经验论中被推向极端。他们无限夸大科学方法的功效,无条件地把科学方法应用于所有学科,提出科学方法万能论,认为科学能够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例如,他们认为科学是对自然乃至社会规律的揭示;科学的实证、理性等方法可供其他学科借鉴;科学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必须以技术为中介,科学是推动文明进步和造福人类的源泉等。在科学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出现了“科技统治论”。科技统治论最早渊源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技术决定论,其核心思想是:无限赞美...  相似文献   

13.
从马克思认定“科学也是生产力”,到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它反映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生产力的性质、它在生产力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对人类社会发展强大推动作用认识的深化和升腾过程。“第一生产力论”的提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和向新科技革命进军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对我国革命和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为此,这里不妨运用数学的方法对这一思想进行进一步研究,以了解其精神实质。一、突变理论是描述这类问题的有效工具“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里牵扯到四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革命和改革、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用数学语言说,改革和发展生产力是连续的渐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施正一教授的《论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是对马克思科学理论思维方法的突破性研究,主要表现在:准确界定了理性认识、理论思维、理性思维等范畴,从民族兴旺的角度指出理论思维的重要性;辩证地指出理论思维和认识过程不仅包括“具体———抽象”的过程,还包括“抽象———具体”的过程,并突出强调了后者的作用;科学地分析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表象———抽象”和“抽象———具体”的方法是辩证统一的,指出表象是理论研究的起点,理论研究还必须由抽象上升到具体;“表象———抽象———具体”的方法不仅是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叙述方法,更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同时施正一教授为我们指出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意义并为我们树立了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一、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源和基础 在理论上马克思高度概括地说:“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教育劳动是直接把劳动能力本身生产、训练、发展、维持再生产出来的劳动”。马克思在这里把教育与经济发展最核心、最基本的结合点放在人的劳动能力的培养上,这是极其深刻、科学的。马克思进一步解释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马克思十分强调智力的作用,人类在从事社会生产过程中表现出的生理体力上的差异是很在限的,而智力开发上的差异是很大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随着大工业的继续发展。创造现实的财富,已经不再依靠劳动时间和应用的劳动数量了,而是依靠劳动时间以内所运用的动原的力量,而这种动原自身及其动力效果——决定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程度或科学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1883年3月间日恩格斯发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至今已经100多年了。100多年来,世界发生了许多变化。今天,怎样教学这篇讲话2今天,怎样理解“剩余价值”2今天,怎样认识马克思“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的论断7今天,怎样迎接新的经济时代的来临y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论述了马克思对人类、对全世界无产者所做出的丰功伟绩,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终生的崇高革命精神,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沉痛悼念。他高度评价、热情赞颂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  相似文献   

18.
《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一文是作者与特级教师路培琦的一次谈话记录。文章蕴含着科学课程的一种全新理念。学习科学,让学生有一种经历,有一种体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真刀真枪地搞科学”,实实在在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在“做”中理解科学,体会科学是怎么回事,通过“做”,让学生感悟科学的真谛。该文深入浅出地分析科学教育的问题和现象,细细品味,让我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一、马克思提出的两种概念马克思认为:“再生产科学,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在这里,“最初生产科学”显然是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再生产科学”显然是指人类的教学活动。这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別的两种概念。马克思的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教学活动对於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的重大意义。任何社会历史阶段,都需要将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转化为新一代的认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再生产科学就是指学习掌握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的一切教学活动,甚至包括了孔子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教育的文化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具有描述功能、本体规范功能、外向规范功能、“形而下”功能和“形而上”功能。在科学教育中,负载民族文化的主体很容易选择科学的描述态文化因子和物态文化因子,而忽视和排斥观念态文化因子。所以,科学文化在中国传承的主要文化使命就突出地表现为强化科学本质观教育,传承科学的“形而上”因子。这一文化使命表现为强化科学本质观教育,传承科学的“形而上”因子。这一文化使命实现的关键是科学教育中科学文化传承的质量。根本途径是,科学教育工作者通过反思科学的本质,逐渐识别科学文化中的观念态因子,通过反思自我文化或本土文化的观念,意识到科学文化中观念态文化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改造自我观念,从而在其教学行为中加以积极主动的渗透,以推动科学文化在中国的深层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