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当前的审前羁押制度因其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诸多弊端,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阐释了我国审前羁押制度所存在的种种弊端,然后对此弊端产生的原因,也就是其存在的事实“合理性”进行分析,最后以当前的社会条件为基础,对此种条件下的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贺振华 《红领巾》2005,(5):9-12
人权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是自由权.作为限制人身自由的刑事审前羁押制度,其良恶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标志.现代法治国家在设计审前羁押制度时,一方面对羁押的适用作出严格的限制,另一方面对被羁押人的权利给予充分保障.鉴于我国当前刑事审前羁押制度在人权保障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我国应当设定羁押候审制度,引入司法审查,明确羁押期限,设立保释制度,严格适用要件,建立复查制度,完善被羁押人权利.  相似文献   

3.
审前羁押是刑事诉讼中最严厉的强制措施,如果缺乏必要的司法控制,就可能被滥用而对公民的权利造成严重侵害.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关于审前羁押的司法控制存在严重缺陷,因而对西方各国审前羁押司法控制方面的有益经验及法理原因进行分析,以利于我国审前羁押司法控制机制的建构,规范审前羁押的使用,保护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审前羁押制度是刑事诉讼过程中保障诉讼顺利进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强制措施,虽然我国强制措施体系中并未确立与之直接对应的措施,但有中国特色的拘留与逮捕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就是中国的审前羁押制度。在分析审前羁押制度的基础理论之后,提出了修正中国审前羁押制度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两种主要的非羁押性强制措施。本文在考察国外实践做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审前羁押代替性措施的法理基础,并通过研究我国审前羁押代替性措施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构建与完善我国审前羁押代替性措施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审前羁押的实证研究十分薄弱。笔者研究发现:当前审前羁押体制封闭,造成羁押率畸高;羁押替代适用少但滥用严重;超前羁押为害普遍。主要原因是侦查过分依赖口供;缺乏外部控束和救济机制。要改变羁押滥用的现状必须走权利化的开放路线,以刑侦体制合理改革和司法机关的结构性职权调整为基础,逐步改革口供规则,增加羁押替代措施,赋予看守所独立地位,构建对审前羁押的诉讼机制,并对超期羁押规定非法羁押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7.
羁押在我国刑事诉讼中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而是拘留和逮捕的持续性后果。由于立法的“羁捕合一”,导致实践中审前羁押率一直居高不下。事实上,96年刑诉法已经规定人民检察院的批捕权和对侦查机关申请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的案件的批准权,而12年刑诉法也增加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规定,可见我国的羁押审查制度已初见雏形。但由于立法及实践的不足,此项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疏漏,应当借鉴域外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羁押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8.
困境与进路:司法审查原则与中国审前程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司法审查原则以自然正义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为支撑,要求未经法院的司法审查,任何人不得被剥夺生命、自由或者科处其他刑罚;未经法院审查,不得对公民实施逮捕、羁押等强制措施以及其他强制性侦查措施。我国刑事诉讼机制中长期以来缺乏司法审查的理念,现行审前程序中的诸多制度设计存在着背离司法审查原则的现象,对此应当贯彻司法审查原则通过制度重构予以矫正。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事审前法官制度缺位导致一系列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侦查程序、起诉程序和庭前程序中产生了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诸多审前程序中的弊端无不与刑事审前法官制度的缺位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必须建立我国的审前法官制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未决羁押制度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羁押缺乏独立性,羁押审查非司法化,羁押运用常态化,羁押违反比例性,羁押期限不确定,司法救济虚无化等。为此,应当在法定羁押地位,法定羁押条件,法定羁押适用,法定羁押期限,法定司法救济等方面着手改革并完善我国的未决羁押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事案件审前羁押率比主要法治国家高很多,但要看到其背后所折射的制度运行和社会支撑因素。对于前者,需要多进行前提性和条件性的思考和论证;对于后者,还需多开阔视野,将羁押问题放之于整个社会治理体系和场景中去考量。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弊端,并结合司法改革实践,提出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构建应从明确被告提交答辩状的义务、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建立法官主持下的证据交换制度和建立举证时效制度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我国的未决羁押制度存在的弊端出发,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对其合理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我国羁押的法治化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取保候审是我国的一项审前非羁押性强制措施,但由于我国目前司法机关对待取保候审问题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加之该制度本身尚存在的不足,导致该制度未能在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鉴此,文章作者以比较法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域外保释制度的特点、比较了保释制度与取保候审制度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供我国完善取保候审制度做参考的若干构想。  相似文献   

15.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亮点之一是包括审前羁押制度在内的刑事强制措施进行的修改与完善.对监视居住措施进行适当定位并明确规定适用条件,严格限制采取强制措施后不通知家属的例外情形,增加规定拘留后应当立即将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羁押且送押的时间至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增加关于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程序的规定.这一系列规定使羁押条件和程序更加明确和细化,为保护犯罪嫌疑人的权利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提高审前准备程序地位,将审前准备程序与开庭审理程序并重,是现代发达国家审判方式改革的必由之路,而民事证据失权制度是证据制度中的焦点之一。本文主要是针对民事证据失权制度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对该制度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审前准备程序的完善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迫切要求和必然结果。在此探讨了民事审前准备程序应追求的价值目标,介绍了国外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做法,分析了我国审前准备程序的主要内容及弊端,进而提出了我国审前准备程序重构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充分发挥审前准备程序的特有功能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民事司法改革的一大趋势。我国在司法中尚未有严格意义上的审前准备程序。简要分析主要国家的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检讨我国当前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现状及其弊端,并结合我国实际以及借鉴吸收西方各国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对如何重构审前准备程序提出设想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是当前审判方式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其构建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民事审判的公正与效率。以对两大法系的民事审前程序的规律进行研究总结为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审前程序所具有的制度价值,深入剖析目前我国审前准备存在的缺陷,对合理建构我国的民事审前程序提出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羁押制度的失范使刑事诉讼的正当性饱受怀疑和抨击。比较分析中外刑事羁押的制度理念、制度原理和制度操作,可知我国刑事羁押制度失范的根源在于其反程序的制度化设计,从而缺乏必要的自我反省能力。在吸收西方国家刑事羁押制度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通过羁押决定的司法授权和羁押的司法审查,以及通过对被羁押人参与权的保障来完善羁押制度的正当性,可以作为相关制度改革的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