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对人类本身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人才标准是既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教育,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超前发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会文化知识改为学会学习,既传授文化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现在的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诱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造,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具有人才、科学技术和文化等优势,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的前沿,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是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成果交流的桥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创新的示范区和辐射源,是培养服务于人民和社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能否完成时代赋予高校的神圣历史使命,关键在于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把党建设好。  相似文献   

3.
沈月莲 《科学教育》2006,12(1):14-15
1问题的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任务,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  相似文献   

4.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创新已成为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的主流。为此,学校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即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考察北京大学时曾经说过:“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是靠教育,靠人才。要培养同时代潮流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大批人才,是关系我国的发展前景和国际地位的百年大计。”因此,从现在来讲对幼儿进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主席在视察北大时曾着重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创新关键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前,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而且还需要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我们身为人民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实施创新物理教育有助于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丁汉伟 《考试周刊》2014,(70):96-96
<正>《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英语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还能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的选择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学习英语能帮助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学习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信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20,(63):35-36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育更应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使他们获得独立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现今社会广泛呼吁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极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各种文化知识始终呈现出"分级再重组"的特征,文化知识的更新周期较快,因此,现阶段的教育要符合社会进步,必须以素质教育为主,全面促进学生学习技能和创新意识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知识的时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 ,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领导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 ,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 ,创新的人才来自创新的教育。现行的干部培训工作主要是以行政手段通过点名调训的形式开展的应急培训 ,在培训思路的时代性、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培训方法的针对性、培训形式多样性等方面都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迫切需要创新。一、干部培训工作的思维创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日益融合 ,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思维方式都产生…  相似文献   

11.
李小云 《考试周刊》2010,(31):61-6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说,当今世界的时代精神就是创新精神。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12.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英语作为我们了解世界的基本工具,对它的学习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阅读不仅是学生学习英语词汇、语法等的基本方式,更是了解西方思想文化、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工具.在阅读教学中,单纯的知识传授显然难以满足这样的要求,文章在分析实现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综合化的可能性基础上,提出了“合作+自主+探究”的综合教学模式,力图为培养终身学习型人才提供具有积极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呼唤化学教育改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已见端倪。21世纪将是人类全面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创新应用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世界将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及其创新应用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成为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和竞争的基础。知识创新的主体是受过教育的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是国家繁荣昌盛最宝贵的资源和动力。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凹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它对物质世界奥秘的探索至广至深,所涉及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路甬祥 《科技文萃》2001,1(1):65-66
研究诺贝尔科学奖与20世纪的重大科技成就,从中认识原始性创新活动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对于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进一步推进观念、体制与管理创新,建设创新文化,提高创新能力将会有很好的启示。尽管,我们并不赞成把获得诺贝尔奖刻意列为知识创新工程的目标,但我们坚信在中国大地上产生如诺贝尔奖一般世界水平的科学技术创新成就,应是中国科学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急需一批知识面广、人文素养高、创新能力强的新型人才。大学语文承担着陶冶学生人文情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重任。大学语文教师只有自身具有世界文化视野、生命教育理念以及创新技能等现代素养,才能很好地完成其教书育人的社会使命。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创新日新月异。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永远赶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终身学习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就必须要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的灵魂,成为人才素质的核心。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和陈旧落后的知识构成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并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18.
面向未来世纪,如何学习、如何成才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之际,掌握知识是前提,应用知识是根本,创新知识是关键。 创新能力是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动力。科技发展史表明,十九世纪是“科学”的世纪,二十世纪是“科学 技术”的世纪,而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为基础的高科技、高创新、高文化的世纪。作为本世纪发展起来的《创造学与创造工程学》,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19.
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新世纪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6种主要能力包括:具有全球性、国际化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能够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的学习与科学工作方法、掌握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必须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和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物理学科创新能力是学生在物理课学习中必然发展的、顺利完成物理学习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本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激发其创新意识,训练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因此;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