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书话小识     
书话是一切关于书籍的小品文字.却不以深入介绍和评价图书为己任。它含英咀华,比书评更有兴味。更见机锋,更显性情;它辨书识书,品书论书,比其它内容的散文随笔多了一份书卷气.多了些儒雅、博洽与恬淡。书话脱胎于古代藏书家、读书家的题跋、叙录。却淡化了其中的庄重与肃穆,强化了隐于字里行间的爱书如狂、恋书如痴、嗜书如命、知书若神的神韵。书话是中国书写文化系统中的一方淡淡的印章.不张扬.却性灵;不庞大.却醒目。  相似文献   

2.
现代书话源于古代的藏书题跋和读书笔记,并由此生发、衍变而成。在读书界,所有藏书爱书者没有不喜欢读书话的,但关于书话这种文体的界定却比较困难。它是一种散文,但不像狭义上的现代散文;它可以说是一种小品文,也有现代杂文的意思;它和书评难以分家,又与书目书序书跋沾亲带故。它可以归于文学范围内,也可列入版本目录学范畴。  相似文献   

3.
王成玉 《出版科学》2007,15(5):83-86
书话文体有三种基本类型,分别是短小精悍的题跋式散文,谈书人书事以及版本考订的小品文,还有书卷气的随笔.  相似文献   

4.
徐雁(秋禾)是当代中国著名的书话书评家。2007年初,中国图书评论学会首次联合27家媒体,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四位优秀书评人,他位列其中。二十余年来,他在书话书评写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体特色。该文首次梳理了他在文体上做过的探索,总结了他在成熟的书评观形成以后,书话书评文章在题材、立意、文章结构等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2006—2017年,国内出版了一批书话类图书,内容集中于文学、历史学、编辑学、图书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书话类图书存在出版总量不多、出版结构失衡、受读者关注的精品图书比例偏低、批评性著作导读和宣传缺位等问题.文章建议从精品图书的创作生产引导机制、优化出版结构和学科门类、加强阅读批评研究和深度阅读实践,以及书话类图书阅读目录的评选推荐等方面开展工作,以提高书话类图书的出版质量和全民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6.
现代书话是一种极富传统意味的文学新体式。从周作人、郑振铎到唐驶、黄裳,现代书话形成了一条潜在的脉流。这一脉流由读书人与书、书与文化相胶结而成。仅就当代致力于书话写作的人而言,就有如黄裳、孙犁、曹聚仁、谢国桢等等。这些人本身就对传统有着更多的眷顾、怀着更浓厚的情结。倾向于文化守成主义,他们所以更多地选择书话写作形式,在于书话中蕴含着读书人对书和书所承载的文化、传统等无限的牵绊、依恋。在当代的书话创作的脉流中,能够熔铸古今自成新体的,恐怕莫过于黄裳先生的书话了。  相似文献   

7.
一 孙犁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书话不仅显示了其个人的审美趣味、学识和爱好.而且还透露出其所处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生活的信息;同时,又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读作品的方式,是一种颇具特色的书评。  相似文献   

8.
傅璇琮、徐雁先生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书林清话文库",迄今为止已上市三辑,其影响与意义自不待言[1].王成玉的<书话史随札>[2]是其中唯一一部专门叙述书话的研究著述,引起了我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徐雁是各种书话内容与体式的创新实践者,从<秋禾书话>到<苍茫书城>载录其读万卷书的成果,网络版<秋禾话书>又记录其行万里路的收获,他以多彩的书话精品、诸种新书话体式引导阅读.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书话的写作日盛一日,许多名家多有书话之作,报章杂志也时见书话的发表,其单独成书者也为数不少.前两年,写书话的名家姜德明先生更搜罗了名家书话十六种成<现代书话丛书>两辑,对爱读书话的我来说确是带来了一种极大的喜悦.  相似文献   

11.
重读《秋禾书话》(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首先想起的一段佚事:在多年前江西进贤一次读书人的联谊会上,有一位书友请徐雁先生在他收藏的复本《秋禾书话》一书上签了名。消息传出后却惹得藏书人纷纷联系要求转让,结果僧多粥少,书主也不想得罪书友们,就拿到了孔夫子网上去竞拍,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书话,我国著名作家唐弢说过:“中国古代有以评论为主的诗话、词话、曲话,也有以文献为主,专谈藏书家与版本的,如《书林清话》。《书话》综合了上面这些特点,本来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不过我目前还是着眼在‘书’的本身上,偏重知识,因此材  相似文献   

13.
闲话书话     
关于书话及什么是书话,自唐弢、黄裳、姜德明以来,已经说得很多了,大约不会引起很大的争议。笔者对书话曾有过一番研究,对其起源、发展、演变乃至形成今日之书话,自有一番解说。限于篇幅,今日仅拈出书话与书评及读书随笔一节,聊抒己见。近几年来,由于书话的独特风格和迷人的魅力,一夜之间,似乎风靡了读书界。不仅爱书人读书人喜欢书话,很多像我这样的读者也迷上了文坛上这朵奇花。它那温馨而略带感伤的笔调,把人们带到一个弥漫着书香的文化境界。那些恍如隔世的书人书事,尤其使人不忍释手,令人低回遐想。这是我从唐弢、黄裳、姜德明等人书话中读出来的。香港的董桥说:“书话跟书跋一样难写。写版本、校勘固然枯燥,总要加点买书经过、书林掌  相似文献   

14.
韦泱 《出版史料》2010,(2):87-89
书话,作为散文的一种写作形式,时下已日见式微。而我时常会从书架上,轻轻抽出一册姜德明先生的书话集,悠闲地翻阅。这随意翻翻,就翻出了颇多感慨。作为散文领域的前辈作家,姜先生执著这一文体写作已六十多年了。1949年天津解放前后,还在学生时代,他就于《天津日报》《新生晚报》《星报》等发表散文随笔。  相似文献   

15.
“我写《书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藏书家题跋一类的文体,我是从这个基础上开始动笔的。我的书话比较接近于加在古书后边的题跋。……中国古书加写的题跋本来不长,大都是含有专业知识的随笔或杂记。”这是唐弢先生《晦庵书话》“序”中的一段文字,它概括说明了唐弢先生所作书话的渊源、写法、特点和性质,可以认为是唐弢先生书话写作实践的一个经验自白。唐弢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杂文家和现代文学史家,也是书话作为散文之一体的最早实践者之一。他写的书话文笔简约,知识性强,既富有见解,又新颖别致,代表着当今书话写作潮流中典雅派的风格。并且,由于《晦庵书话》的写作具有深刻的学术和文  相似文献   

16.
书评与书话     
正书评与书话是依附在书业这颗参天大树上的两只甜果,长期以来,与书业相伴相生。而书评和书话又酷似一对孪生兄弟,乍一看模样相似,但静下心来细瞧瞧,书评和书话间还是有一定形式与内容上的差异的。书评,可以望文生义,就是对图书的评论性文章。是对一本书独立而严谨的评论。从艺术性、思想性、文学性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度解读。客观、公正是书评写作者必须秉承的写作姿态和基本要求。有一不说二,有暇不掩玉,这样写出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丸年间,图书市场出现了一股新的潮流--各界名人及其家人、朋友纷纷提笔著书,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名人书".本文从界定"名人书"的定义、范围出发,分析"名人书"出现的原因、出版名人书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可能的潜在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书话漫话     
书话漫话———摘自《书与人》1996年第4期姜德明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诗话、词话、曲话,名著多有,唯有书话似乎是近60年始为人们所用,并逐渐为公众所认可。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书话的理解仍各有不同。对书话范围的界定还比较宽泛,多数人把凡是关于谈书的散文、随...  相似文献   

19.
书评与书话     
书评与书话是依附在书业这颗参天大树上的两只甜果,长期以来,与书业相伴相生.而书评和书话又酷似一对孪生兄弟,乍一看模样相似,但静下心来细瞧瞧,书评和书话间还是有一定形式与内容上的差异的. 书评,可以望文生义,就是对图书的评论性文章.是对一本书独立而严谨的评论.从艺术性、思想性、文学性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度解读.客观、公正是书评写作者必须秉承的写作姿态和基本要求.有一不说二,有暇不掩玉,这样写出的图书评论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才能把一本好书和孬书公诸与众,让购书者“依评索书”.  相似文献   

20.
还是先引一段唐弢先生写于1979年10月5日的《晦庵书话·序》:“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这样,我以为书话里虽然含有资料的作用,光有资料却不等于书话。”由此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书话不能空洞,要有趣味,文笔也要有所讲究。其实在这段引文之外,还有一点电应当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