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劳结合”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马克思教育思想的核心;综合技术教育是“教劳结合”的方式,“教劳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人的根本途径;两个“承认”和两个“代替”,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所应确立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作为一种固定的表述,视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列为我国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的“教”和“劳”分别确指什么?“教劳结合”是否仅指“教育”和“生产劳动”这两个事物的结合?近些年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中,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指的是“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的结合”,而毛泽东的“教劳结合”指的是“教育同手工劳动、体力劳动的结合”,二者不是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原理,在指导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在不同时期对“教劳结合”这一原理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曾导致50年代末用过量的简单体力劳动冲击系统的理论教学;70年代用“学工”、“学农”取代学校教育;80年代学校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重新抬头。为了坚持“教劳结合”的正确方向,避免重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错误,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教劳结合”的原理,探索适合国情的“教劳结合”的内容、形式和途径。为此,本文就目前如何深化对“教劳结合”的认识,以及高等工程教育怎样贯彻“教劳结合”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劳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教育原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从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出发,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劳结合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教势结合原理和毛泽东教势结合思想,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回归教育与教劳结合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首先分析了回归教育与教劳结合的相关,继而从“产-教”结合和“教-产”结合两个层面论述了回归教育的运施举措。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分析了回归教育与教劳结合的相关,继而从“产——教”结合和“教——产”结合两个层面论述了回归教育的运施举措。  相似文献   

7.
教劳结合的途径梁育科王润孝(西北工业大学)不同历史条件下教劳结合有着不同的形态,即使社会背景相同,教劳结合也有不同的模式。1.宏观结合。要求整个教育事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良性循环。无论教育发展目标(包括数量、结构、质量、效益等)还是教育内容,都要服...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实施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它由三方面构成: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和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经过科学总结了的中国实施教劳结合的历史经验、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当今世界教劳结合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的思想观点。以这一理论体系为指导,可以确定,具有中国特色的  相似文献   

9.
长时期之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在新的历史时期,使教劳结合迈出新的步伐的关键在于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教劳结合的论述,领会其精神实质,并以此为理论武器指导实践行动。如何理解邓小平的教劳结合思想?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应该特别予以注意:一是邓小平教劳结合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原理在中国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二是邓小平教劳结合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一、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理论的新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的思想产生于16世纪。几百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劳结合的理论有不同的内涵,但始终是世界教育的永恒主题。16~19世纪,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家...  相似文献   

11.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在中国的新发展朱天利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的思想由来己久,它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就存在着。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教劳结合理论的变革,创建了科学的教劳结合原理。马克思、...  相似文献   

12.
在对“劳教结合”与“教劳结合”作了必要的范畴辨证的基础上,本文对刘少奇同志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进行了新的审视,认为它实质上是“劳教结合”与“教劳结合”的有机统一,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劳动与教育关系的理论有着精神上的高度契合性;最后指出并评析了它的历史合理性与现实指导性。  相似文献   

13.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发展。我们应当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要廓清“教劳结合”方针落实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陈旧观念,提高“社会实践教育”的法律地位,重新构建“教劳结合”方针的理论和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4.
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说过,“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对此,江泽民同志在今年的全教会上又做了特别强调。看来一个新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热潮即将在我国兴起。笔者以为今天我们研究教劳结合不应仅是出自响应领袖的号召,也不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急需。在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如能走出一条独特的教劳结合道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必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读完《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两本著作,最让我钦佩的是苏霍姆林斯基以劳动教育贯穿其全部教育的始终,并以此为基础与核心追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马克思“教劳结合”的思想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中得到了具体的运用、发展与创造。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无疑是马克思“教劳结合”思想的伟大实践者。时至今日,能够超越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教育实践家似乎还没出现。  相似文献   

16.
汤卫红 《江西教育》2006,(17):46-47
读完《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两本著作,最让我钦佩的是苏霍姆林斯基以劳动教育贯穿其全部教育的始终,并以此为基础与核心追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马克思“教劳结合”的思想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中得到了具体的运用、发展与创造。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无疑是马克思“教劳结合”思想的伟大实践者。时至今日,能够超越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教育实践家似乎还没出现。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观是一种内涵深刻而广泛的和谐教育观苏霍姆林斯基的劳…  相似文献   

17.
在园际风云变幻和国内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必须走自己独特的道路。众所熟知,没有正确的理论便没有正确的行动,更谈不上会有理想的好结果。因此,构建中国教劳结合道路的理论体系是至关重要和紧迫的。我们认为,这个理论体系应由三部分构成:其一,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原理;其二,经过科学总结了的中国实施教劳结合的历史经验;其三,能反映教劳结合发展普遍规律的当代世界教劳结合的新经验和新思想。现分述于后,并以其就教于四方贤达。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理论中几个当前值得深入研讨的问题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刘世峰/山东省教育学院孙振东近年来我国学界对“教劳结合”研究空前重视,出版了大量专门论著。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统一了认识、深化了理解,但在有些问题上也还存在着一些争议,甚至是原则...  相似文献   

19.
"教科产三结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教科产三结合”是高教研究的传统课题,在15年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比如:“教劳结合”方针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原理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教科产三结合”是高校落实“教劳结合”方针的基本途径,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高校“教科产三结合”办学模式在新世纪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十一五”期间,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科产三结合”课题的研究,更加关注高等教育与实践的结合,研究重点应回归于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服务,切实推进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简称"教劳结合")理论由来已久,并广泛应用于许多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实践中。对"教劳结合"理论的渊源及发展进行阐述,并对当前发达国家"教劳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在借鉴发达国家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改革地方院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有益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