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孔子为实现其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并为此建立起了以“仁”为理论基础,以“礼”为上下制约机制。以“人才”为实现途径的政治思想体系,对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政治形态和吏制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些观点,直至今天,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剔除腐败仍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本文探讨了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并分析了其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公培红 《科教文汇》2009,(23):280-281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从古代文献有关孔子的言行中,可以剖析、感受其“尚中贵和”、“动静合时”、“身心兼修”等养生思想,这些思想对现代健身运动有重要的导引、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独共南山守中国》一书提出的平面文化比较架构 ,实现了文化研究方法上的突破 ,作者据此提出的“大孔子学说”,虽然在理论尺度上存在着不一致 ,但仍有其重大的理论价值。文章针对国内学者对“大孔子学说”的批评 ,指出“大孔子学说”的实质是第三种道路。  相似文献   

5.
国家权力是国家实现其社会功能所依靠的强制力的系统,属于高层次的政治权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权力首先是“阶级性”、“暴力性”和“压迫性”,运用暴力手段取得后进行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压迫;国家权力对内是最高的,对外是独立的,即至高无上性和主权性、独立性。在这里国家权力是一个抽象意义上的具体概念,即思维的具体。只认识到了  相似文献   

6.
麻勇 《金秋科苑》2010,(16):221-221
孔子不仅当“仁”不让,而且当“礼”不让。此文拟在分析论述了“礼”在孔子心目中的诸德的地位以及“礼”是“仁”的价值表现形式,也是实现“仁”的重要载体,并且进而阐明了孔子在诸多方面当“礼”不让。  相似文献   

7.
麻勇 《今日科苑》2010,(16):221-221
孔子不仅当“仁”不让,而且当“礼”不让。此文拟在分析论述了“礼”在孔子心目中的诸德的地位以及“礼”是“仁”的价值表现形式,也是实现“仁”的重要载体,并且进而阐明了孔子在诸多方面当“礼”不让。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仁政理论及其现代意义刘开会孔子政治理论的显著特色是“为政以德”,人们习惯上称之为仁政。孔子把“为政以德”和“为政以刑”作了比较,指出“为政以德”远胜于“为政以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譬...  相似文献   

9.
于新秋 《今日科苑》2010,(4):142-142
当今世界掀起了汉语研究热,孔子的文学思想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大力推广,我在深入研究了孔子的生平和著述后,得出了其文学思想的三点思考:一是强调兴、观、群、怨,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二是追求文质兼通,即文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三是追求中和之美,即思无邪的文学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10.
赵菁 《未来与发展》2011,34(6):100-103
课堂教学文化构建主体的能动与受动的统一、自由与秩序的统一、自律与他律的统一,根源于其共在先于存在,即个人只有与他人达成一种和谐、共生、共荣、互动的关系,才具有“实存”的可能与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文化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创建的主体际文化,是主体际价值体系的直接呈现,也体现了一定时期国家的主导价值。因而其构建路径是在主体际相互理解与沟通、对话与合作的框架下,实现从主体际理性的价值共识上升为体现现时态的国家倡导的主导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孙婷婷 《科教文汇》2014,(35):60-61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主要以"远"、"近"与"上"、"下"有关的隐喻为例解析了《论语》中的空间隐喻。通过实例解读,作者指出了孔子达到"仁"的观点,即远离不仁便近仁;以及孔子对于社会秩序的观点,即社会等级森严,上行下效,恪守礼节,以进一步理解儒家思想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健 《科教文汇》2011,(4):69-70
春秋末期鲁国的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中很重要的一位,他以孝著称,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等主张。相传《大学》为他所著,后来他被尊为"宗圣"。  相似文献   

13.
麦冬玲  顾艺  王贵 《科教文汇》2014,(28):85-87
针对沿海区域“汽车营销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激励推广“行动导向”、“4+3”教学法,由学校转向企业教学。强调实训环节的教学,突出学生的技能实践,让学生直接进入汽车营销工作岗位的模式,实现“校企并轨”、“课岗一致”的要求,通过岗位指导,将理论融于其中,在顶岗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技能考核,达到企业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实践“以用户为中心”服务理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秀 《现代情报》2010,30(10):95-98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实践"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必须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创新服务,可以从这几方面去尝试:为用户提供零距离服务,实现"图书馆无处不在";重视用户体验,实现用户有效、高效、满意地使用图书馆;注重个性化服务,实现用户从图书馆各取所需;突出特色服务,实现图书馆与众不同的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服务效果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5.
周楠 《科教文汇》2011,(5):23-24
"信"字是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实词之一,它作为一种伦理观念在孔子的整个道德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信"伦理观念是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之中的,与"仁"、"行"、"政"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探讨关于"信"的伦理观念对于当今时代更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个人自立、朋友之间还是经济活动乃至治理国家方面,它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它的现代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60多年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已成为当今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中国作为世界性科技革命的追赶者,是实行自主创新政策的极少数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正在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科技实力已居世界第二位,与美国的相对差距迅速缩小。文章对中国实现科学技术的追赶,成为世界科技大国的自主创新道路进行了梳理概括:从"向科学进军"到"打破常规,跨越式发展",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中国未来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原因:中国特有的历史基因和历史传统,中国特有的大国特征和大国优势,中国未来实现"中国梦"大战略的客观需要和巨大需求,中国对人类发展的责任和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中职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开展的阳光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阳光德育”理念。主要阐述了阳光德育的内涵及其特点.从三方面总结了阳光德育的探索实践:落实阳光环境建设,陶冶师生情操;实施阳光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实施阳光德育,推出“柔性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陈芳 《科教文汇》2012,(4):83-84
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有五种,它们分别为:首先是运用直观的图和物,使口语交际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做到“言之有物”;其次是通过演示实验、小品表演、童话贴图等手段,展示事情发展的经过,帮助学生做到“言之有序”:第三是加强朗读学习,指导学生学好课文,帮助学生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第四是提高口语交际课的训练效率;最后是开展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19.
刘丽 《科教文汇》2012,(29):76-76,101
《红字》是美国19世纪杰出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之一。霍桑和清教主义传统有着复杂的关系。他的作品常常弥漫着浓厚的清教主义宗教色彩。因此,基于清教主义“原罪”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红字》中海斯特,白兰和牧师丁梅斯代尔这两个主要人物犯下罪行,接受惩罚最后获得救赎的过程,探讨小说救赎主题。  相似文献   

20.
沈婷婷 《科教文汇》2014,(14):21-22
"首因效应"是初次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首因效应"具有先入性、定势性、误导性等特点。高校新生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要善于利用"首因效应"的积极作用,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同时也要避免"首因效应"带来的印象病,最后还要做到用心了解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