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政治小品文。这篇短文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摧残、扼杀人材的罪行,表现了作者渴求广开才路,培植人材的进步思想。教学本文前,让学生先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和写作时代背景,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马志伦 《学周刊C版》2014,(2):231-231
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只是一篇政治意义上的檄文吗?通常认为这篇文章是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与他的《己亥杂诗》中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龚自珍要求的个性解放.不仅是其政治改革思想的支柱.同样也是其文学改革思想的核心。所以,《病梅馆记》还可以有另一种解读。即文学意义层面上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只是一篇政治意义上的檄文吗?通常认为这篇文章是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与他的《己亥杂诗》中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龚自珍要求的个性解放,不仅是其政治改革思想的支柱,同样也是其文学改革思想的核心。所以,《病梅馆记》还可以有  相似文献   

4.
《病梅馆记》(高中语文第二册)是清代进步思想家和杰出文学家龚自珍的一篇托梅议政的散文。作者在文中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禁锢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作者“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字字句句明梅暗人,寓意深刻。  相似文献   

5.
解读《病梅馆记》的主题,当然绕不开“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教师用书》),但是,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联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学生便能迅速并且准确地理解文章主旨。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病梅馆记》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晚年所写的一篇政治小品史。该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全面地阐述了梅的病况和致病原因,含蓄地揭露了清代统治者束缚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本文通过从教育规的角度重读《病梅馆记》,以古为鉴用之于今,浅谈新课改视域下的教育观在教学实践中的指导意义,旨在致力于拉近教学实践活动中理想和现实的距离.  相似文献   

7.
晚清杰出思想家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文章借梅喻人,借梅议政,影射统治阶级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丑恶行径,表达作者要求个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愿望。  相似文献   

8.
《病梅馆记》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1792——1841年)于1839年写的一篇著名散文。作者通过这篇散文,托物喻人,借梅议政,批判了清王朝专制统治者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表达了作者反对传统思想的压迫和束缚,追求自由解放的斗争精神和强烈愿望。在文章中,作者记叙了江浙一带的梅树遭受人的摧残迫害而皆病的情况。本来,傲霜斗雪、迎风怒放的梅花是大家都喜爱的。人们喜欢梅花,是因为它具有不畏严寒的品  相似文献   

9.
《病梅馆记》是一篇文艺性杂文。文章在立意和笔法上颇具特色,堪称上乘之作. 首先,文章在立意上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古人借梅寓意之作多不胜数,大凡离不开对梅的赞美和称颂,都是通过对梅斗霜冒雪的赞扬来表达对人的高尚气节和顽强精神的歌颂。而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却断非步人后尘,拾人涕唾,他独运匠心,“道人心中所无”,通过描绘梅树被束缚、被摧残的受害者形象来揭露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反动的专制统治,表达作者坚持改革时政、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和思想主张。显然,《病梅馆记》在立意上是别出心裁、不入窠臼的。它不是立足于对梅的赞美和欣赏,而是着意于对梅的同情和疗救.因  相似文献   

10.
《病梅馆记》(亦题作《疗梅说》)是龚自珍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比较突出地反映了龚自珍的美学思想的一个方面.龚自珍在文章中,要求解除对"病梅"的束缚,明确反对那种"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的娇揉造作的审美趣味和风尚,并对摧正就曲、蔑视社会中"正"、"直"的美的不合理性进行了无情批判和揭露,斥责了"文人画士"们病态的审美主张.他指  相似文献   

11.
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是一篇影射时弊的文章。一般认为此文反对文人画士偏爱梅花的病态,所托之意不难辨明。但是也该看到,在龚自珍的托意之外,梅花的美仍然有她的特点。龚自珍对“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些话,没有下“谬矣”的结论,而认为是“固也”,就是固然不错的意思。教学中,对这两个字不可忽略。梅  相似文献   

12.
《病梅馆记》是晚清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龚自珍的一篇政治小品。文章篇幅短小,但容量很大。它借江南梅树的被斫、被删、被锄正、受棕缚而弄得歪斜曲折,毫无生气,来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扼杀生机的罪行。这篇课文最大的特色是:采用了精巧的暗喻方法,表面上句句写梅,没有一句题外话,而实际上却是在写人,是在议政,含义虽隐而实显,言简而意深。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课文的这种特色,就必须充分揭示作者所喻之“物”的特征及其含义。对“物”分析得愈具体、愈细致,学生对作者所喻之“人”,所议之“政”的理解就愈清晰。  相似文献   

13.
《病梅馆记》一课的教学已近尾声,我正准备引导学生分析其托物言志的写法。这时,学生甲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龚自珍关于病梅的说法。他所说的病梅其实是一种盆景艺术,我爷爷就是一位老园艺师。”我一听很高兴,心想这正是一个讨论其手法、体味其感情、了解其思想的好机会,就赶紧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相似文献   

14.
近代首开风气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在高中教材中已选用多年。该文最显著的特点是象征,关于象征的内涵,学术界的认识基本一致。例如,现行中学课本就认为,“作者谴责摧残梅花的举动,实际上抒发了对清朝统治者摧残、压抑人才的愤慨、痛恨,表达  相似文献   

15.
本文谈谈对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几点思考。 一、什么是美,美的哪里? 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说:“或日‘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龚自珍在这里批评的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实在是文人画士对梅的审美观。他们认为梅这欹之疏之曲才是美。而龚自珍却以此为丑“誓疗之:纵之顺之……”必复之全之”,恢复梅的自然生态才是美。这是龚自珍的审美观。 大自然的绿色该是人见人爱的了吧。然而朱自清却在《绿》中写到:“我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扬。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  相似文献   

16.
《己亥杂诗》是龚自珍辞官出京后的诗作。其中不少正面咏佛或引用佛学术语的诗作。从诗中看来 ,龚自珍确实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龚自珍的佛学思想是一种“外佛内儒”的思想。其儒家和佛家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他认为“佛教济世之方”可“与世间法相辅而行” ,佛学可以有助于社会的变革 ,国民道德的改造和革命者无私无畏精神的培养。他在《己亥杂诗》中 ,将早年积极入世的情怀升华到一个更为深沉、廓然的境界 ,从中既可看到儒家超然的宇宙观 ,又可见到儒家奋世救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7.
《病梅馆记》(以下简称“记”)和《己亥杂诗》(以下简称“诗”) ,一文一诗 ,都是龚自珍在己亥年 (清道光十九年 )创作的。两作主旨相近 ,又绝不雷同。试比较如下。首先看两篇作品的共同点。“诗”和“记”谈论的是共同的话题———人才问题。“诗”以马喻人 ,以“万马”表现人才众多 ,“万马齐喑”隐喻人才受压抑 ,社会一片死寂的现实。“记”则以梅喻人 ,以“江宁之龙蟠 ,苏州之邓尉 ,杭州之西溪 ,皆产梅”暗喻人才之多 ,以“三百盆 ,皆病者 ,无一完者” ,甚至“江浙之梅皆病” ,暗喻广大人才受到压抑、摧残。两篇作品都采用了托物寓意的表…  相似文献   

18.
从《己亥杂诗》看龚自珍的佛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己亥杂诗》是龚自珍辞官出京后的诗作。其中不少正面咏佛或引用佛学术语的诗作。从诗中看来,龚自珍确实是一个虔读的佛教徒。龚自珍的佛学思想是一种“外佛内儒”的思想。其儒家和佛家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他认为“佛教济世之方、可“与世间法相辅而行”,佛学可以有助于社会的变革,国民道德的改造和革命无私无畏精神的培养。他在《己亥杂诗》中,将早年积极入世的情怀升华到一个更为深沉、廓然的境界,从中既可看到儒家超然的宇宙观,又可见到儒家奋世救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9.
范静 《海外英语》2014,(11):233-234,245
《病梅馆记》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1792—1841年)于1839年写的一篇著名散文。作者通托物喻人,借梅议政,批判了清王朝专制统治者禁锢思想、撰残人才的黑暗现实,表达了作者反对传统思想的压迫和束缚、追求自由解放的斗争精神和强烈愿望。关于该散文出现了两个译本,分别是杨宪益、戴乃迭的《My Plum Tree Infirmary》;谢百魁的《The Sick Plum Chamber》。该文将通过语域分析两个译本,通过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对原文的偏离程度以及语式分析,对两个译本做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20.
按照从个体——群体——整体的象征型作品的解读方式,清代文人龚自珍的散文名篇《病梅馆记》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蕴。从个体层面来看,它是龚自珍自身遭遇的写照;从群体层面来看,它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群体遭遇的反映;从整体层面来看,它具有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病态美的哲理意味,确实是一篇语约意丰的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