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民族新闻”的断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6年第6期《新疆新闻界》发表了刘万岚同志的论文《民族新闻定义刍议》,其中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否可以这样给‘民族新闻’下定义,即运用符合民族个性特点的报道形式,对新近发生的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有关事实的报道。”显然,这是启发读者的思考,让大家讨论的。作为《新疆新闻界》的读者,我们仔细地阅读了万岚同志的文章,并且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今将不同的想法笔谈如下,以就教于万岚同志和其他同志。应该说万岚同志的定义比余正生同志的定义(即“民族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从新闻创新看新闻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松武 《新闻界》2001,(5):11-13
天天与新闻打交道,对新闻价值已不陌生。新闻有大有小,有轻有重,传播者和受众心里各有一杆秤。然而,从新闻理论角度探讨新闻价值就不那么容易了。最近,在《新闻界》1999年第五期读到何光先生撰写的《新闻价值论》,受到新的启示,引起了我对新闻价值的思考。我国新闻界过去对新闻价值的定义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素质说”、“标准说”、“效果说”、“功能说”。正如何光先生指出的那样,目前对新闻价值的诸种意见虽然各有道理,但总的说来都没有揭示出新闻价值这个概念的实质:关系,他主张从新闻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入手把握新闻…  相似文献   

3.
一、载体论与本体论《新闻大学》第17期发表的王洪祥同志的《有关信息和新闻的几点断想》,观点新颖,发人深思。但在这篇论文中,有两个提法,有点自相矛盾。一是“新闻是信息的载体”,指的是载体与载波的关系,新闻是“载体”,信息是“载波”;另一是“新闻是社会上具有传播价值的信息”,指的是种属关系,新闻是“种”,信息是“属”。王文前一句说新闻是“信息的载体”,后一句话又说新闻是“……的信息”,那么,新闻究竟是信息还是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新闻界,“零距离”是出现频率非常高,叫得很响的一个名词。《南京零距离》开播后,索福瑞调查显示,收视率是一路上扬。一时间,各地各类“零距离”风生水起。所谓“零距离”,从新闻报道角度讲,就是对所报道的人和事全面接触,要求记掌握新闻事实的第一手材料,并作让受众感到与新闻事件为“零距离”的全方位报道。笔以为,《南京零距离》及“零距离”  相似文献   

5.
读了《声屏世界》今年第八期上王新武同志的《现代新闻定义之商榷》和廖鸿同志的《对新闻定义的理解》两文之后,引起了我对新闻定义的思考。上述两位同志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和重新修定新闻定义,我也有同感。如何使新闻定义更科学呢?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以就教于新闻界同仁。一、新闻属何范畴新闻属何范畴?似乎是个不值一提的问题。但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拿上述两文来说,王新武的新闻定义是:“用成文性表意信息符号公开传播的最新事实”。廖鸿的新闻定义是:“新闻就是大众所关心的、最新发生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一、“黑子运动”与信息损耗 对于新闻的定义,最为我们熟悉的是陆定一所给出的,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从信息学角度给出的新闻定义则与此不同,例如宁树藩指出的,所谓“新闻”,乃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由这些定义我们可以推知,所谓“新闻真实”,可以认为是受众通过新闻报道所了解到的关于事实的信息与事件本身的信息是一致的,相符合的。使新闻报道全面、真实地再现新闻事件本身所释放出来的信息,是每个新闻工作努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十岁之页     
贺电 《新疆新闻界》编辑部: 值此贵刊创刊10周年之际,《新闻战线》杂志社全体同志,谨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祝贺你们在宣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论述,宣传党的新闻路线、方针、政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祝贺你们在总结新疆新闻工作经验,培养新疆各族新闻工作者,推进新疆新闻事业的发展中所作的贡献。 你们扎根边疆,不辞辛苦,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希望今后加强联系,互通信息,交流办刊经验,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中携手并进,为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闻战线》杂志社1995年3月1日  相似文献   

8.
梅松武 《新闻界》2006,(1):24-25,27
笔者曾在《新闻界》2001年第五期《从新闻创新看新闻价值》一文中首次提出新闻价值“能量说”,引起学术界关注。当时,笔者主张对新闻价值定义应该回到新闻求“新”的本能上来——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激发出来的适应社会创新需要的能量。笔者认为,传播者和受众对新闻价值的追求正是新闻创新和新闻传播的“动力”所在、“能量”所在;传播者和受众的新闻价值观表现为一种知识力量,也可以通过新闻创新和新闻传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正是这种转化表现出一种巨大的“能量”。在这里,笔者想从新闻价值看记者的价值这一角度进一步…  相似文献   

9.
拙作《试论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1期,以下简称《试》文),首次涉足跨文化条件下的新闻选择标准这一研究领域,随后,阎建设同志撰文《也谈跨民族文化新闻传播》(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3期),对笔者的一些观点作出了否定性的结论.笔者认为:跨文化传播目前在我国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而跨文化新闻传播更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笔者真诚地欢迎进行商榷的任何文章,这将有利于更加严密、科学地界定课题的概念与范畴体系.本文试图就阎文的结论进一步谈谈自己的观点.一、关于基本概念问题1、“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新闻传播”首先,从概念名称上说,笔者在《试》文中的确没有明确使用“跨文化新闻传播”一词,但这并不足以证明它“把跨文化传播当作跨文化新闻传播”.理由有二:其一,与“跨文化新闻传播”并列的概念还有“跨文化艺术传播”“跨文化政治传播”“跨文化经济传播”等等,它们都不涉及“新闻”价值问题,惟有“跨文化新闻传播”才存在“新闻”价值问题.《试》文之所以用“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一词,而没有使用“跨文化传播的艺术价值观”或“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等等,足以说明作者是把自己所讨论的价值问题,界定在跨文化的“新闻传播”领域之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稿多投析     
新闻稿的一稿多投,过去曾引起过争论,现在似乎听其自然了,笔者也无意再去“挑起事端”。我这里要“析”的,是新闻业务文章的一稿多投问题。最近,偶然翻阅1989年头几期的《新闻战线》、《新闻记者》、《新疆新闻界》、《新闻与写作》、《新闻界》等,竟发现数篇同时出现在两个刊物以上的文章,如《地市报应强化开放意识》、《跳出小圈子办报》、《地市报在改革中崛起》等。在为编者们“英雄所见略同”而感到由衷敬佩的同时,不免想多说几句。一篇文章被几家刊物重复刊用,我以为编辑同志也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相似文献   

11.
写新闻的根据只能是事实─—与李文喜同志商榷罗纲新闻中有“生活真实”吗?从广义上讲,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新闻,当然报道的是社会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但是,具体到李文喜同志在《新闻界》1995年第二期上以《新闻中有“生活真实”》为题发表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梅松武 《新闻界》2001,(1):13-15
新闻的真实性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新闻界》 1996年 1期有两篇文章引起了我对新闻真实性的进一步思考。一篇是何光同志撰写的《新闻真实论》,另一篇是喻权域同志撰写的《世妇会报道对新闻学的启示》。前者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本质真实论”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在实践中无法操作,认为它不能作为检验新闻真实性的标准。后者分析了某些西方传媒对世妇会的报道“本质上不真实”,认为“本质真实的意思是对的”。近几年,新闻界关于新闻真实性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   我是不赞成“本质真实论”的。这不仅因为“本质真实”…  相似文献   

13.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对促进新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加强民族间的团结,推动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也应看到,由于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各自独特的民族传统、民族心理、价值观和风俗习惯,这种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客观上对新闻传播也起着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影响到新闻传播的效果。在多民族文化共存的情况下,如何切实有效地实施新闻传播?这是新疆新闻界一个值得重视探讨的课题。本文试就跨民族文化的新闻传播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并就韩强同志在《试论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进行商榷。 一、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新闻传播 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包括人类在后天所习得的各种知识技能和创造活动的总合。它由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认知文化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构成。文化具有民族性、综合性和历史延续性,在阶级社会中还具有阶级性。每一社会和群体都有与其相  相似文献   

14.
简讯     
△新年前夕,新疆军区宣传处首次举办了一期民兵新闻骨干培训班。参加这次学习的60余名学员来自新疆各基层人武部和边防、偏远地区的民兵单位。《人民日报》驻疆记者、新华社新疆分社记者以及新疆新闻界记者为学员授课。山东昌潍师专大学生记者协会成立一年来取得可喜成绩。协会主办的《学生通讯》,开设了“同学呼声”,“我向校长进一言”等十几个栏目。《学生通讯》已出25期,发行2万多份,同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信息网络。已被各级新闻单位采  相似文献   

15.
回归事实:用故事讲述新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之国 《新闻传播》2006,(4):20-22,25
在国内学术界,从2003年《中华新闻报》刊载《故事化——新闻写作的一种新思路》,到我国著名新闻学者李希光在反思“新闻传播学”时的有感而发:“作为一种定义,新闻学是一门采集和讲述故事的学问”,“这个故事必须满足公众的利益、兴趣和需求”,都引发了国内新闻界的新思考。用故事讲述新闻,成了新闻回归事实的一种新取向。  相似文献   

16.
元月20日下午,新疆新闻界与企业界在新疆人民会堂举行迎春联谊会。几十名新疆企业界有名的“老板”,兴致勃勃地在这里同自治区新闻单位和中央驻疆新闻机构的负责人亲切交谈。吐鲁番百货站总经理谢钟绍在会上发言说:“新闻界是沟通企业与社会的桥梁。企业的活动,离不开新闻宣传,企业的困难,更需要新闻界如实反映,使社会理解我们,支持我们!”自治区党委书记宋汉良向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宣传工作作出重要贡献的企业界和新闻界全体同志表示感谢。他认为企业界与新闻界的交流很重要,希  相似文献   

17.
创新——《阳光热线》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第七个记者节之际,《阳光热线》喜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中国新闻名专栏”,这是《阳光热线》连续两届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十佳栏目后再次获得殊荣,中央领导同时亲临颁奖。《阳光热线》开播四年多,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形成了影响力辐射全国的“《阳光热线》现象”,被称为“全国新闻改革的一面旗帜”、“党委政府通过媒体施政的典范”。如何使《阳光热线》不断推陈出新、更上层楼?本期编发部分领导和相关同志的文章,从多个角度、不同侧面较为系统地对《阳光热线》做分析总结。[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信息     
第二届“新闻核心期刊”评定《新疆新闻界》再次榜上有名 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的第二届“新闻核心期刊”评选,最近通过评审鉴定,《新疆新闻界》再次榜上有名。 “新闻核心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的一部分,它每隔五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编辑成《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一书出版。第一届评选是1990年,评出的“新闻核心期刊”共20家,评选的目的是在众多的新闻期刊中,向订阅单位和个人推荐优秀的、质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实践和理论摆脱了“革”中“假大空”和“语录新闻学”的最初时期,对陆定一同志在四十年代《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的重温,使得该对新闻的描述在八十年代初期重新成为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相当权威的定义,新闻界在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这一点上重新达成了共识。陆可以说是中国新闻界对新闻本体进行理论思维的一次里程碑式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时政新闻如何增强可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惜分在《新闻学大辞典》中,将“硬新闻”定义为:“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按此定义,毫无疑问,时政新闻属于硬新闻的一个种类。这个定义也表明,时政新闻从内在属性上说,有题材重大、能引起广大受众关注的特点。然而,在我国现实生活当中,时政新闻长期以来并不很是受读欢迎。不少读甚至觉得时政新闻版没看头。原因在什么地方呢?笔以为,主要是因为在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忽视了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