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杜甫诗歌中,有典故人物与诗歌实指人物姓氏相切的用典方式,即“切姓用典”。这种修辞手段能取得意外的修辞效果,丰富了杜诗的修辞艺术。但由于创作中取材的局限,使得“切姓用典”可能因“断章取义”而失之精切。而不精切和与之相关的“过誉”现象,正是杜诗“社交诗”性质所决定的,是以公认的社交文化为背景的。杜甫“切姓用典”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在与李白诗歌的对比观照下,杜甫的“崇汉”心理和重视艺术技巧的创作态度再次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2.
唐彦谦诗歌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典.他的用典集杜甫和李商隐二人之所长,既用事精切又“遗神取貌”,形成了精工纯雅、典丽雅致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3.
黄庭坚既坚守儒家的道德准则,保持倔强兀傲的个性精神,又具备老庄哲学的旷达、逍遥,还接受了佛教禅宗的深刻影响.在诗歌用典的艺术层面上,他得益于杜甫诗歌的锤炼、韩愈诗歌的奇崛创意,尤其从佛家的诸多机锋中汲取养料,形成了丰富的用典技巧.但是,究其本质而言,黄诗的用典代表了宋诗"以才学为诗"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4.
论赵次公的典故注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次公在其诗歌注释中归纳了杜甫、苏轼等诗人用典的方法与规律,由此建立了完整的典故分类体系,并指出了注典必须兼顾祖孙的原则,对后世有重要的启发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2.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及通过意象把握作者情感。3.掌握诗中的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4.背诵默写三首诗。  相似文献   

6.
<正>用典是古典诗词达意抒情最经济而巧妙的方法。用典,贵在精切、自然,运化无迹,以"精妙隐密"为人所赏。正因为如此,就给学生读懂诗情、鉴赏古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使鉴赏成为诗歌教学的一大难点。那么如何教会学生鉴赏用典手法,读懂诗人表达的情感呢?一是丰富积累,知人论世。诗人运用典故是为了隐密、经济地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思。典故,即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那么了解相关典故涉及的人与事,就有助于我们  相似文献   

7.
赵次公在其诗歌注释中归纳了杜甫、苏轼等诗人用典的方法与规律,由此建立了完整的典故分类体系,并指出了注典必须兼顾祖孙的原则,对后世有重要的启发与影响。  相似文献   

8.
许浑诗歌具有偶对精切、格律工稳、诗风浅近的特点,许诗的特点符合韦庄重审美、轻功利的文学思想。加以二人同处晚唐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在师承上皆受杜甫、白居易的影响,故此韦庄甚为推重许浑,在其诗歌创作中接受化用许诗的艺术手法非止一端。  相似文献   

9.
五排诗《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是杜甫生平最长的一首赠友诗,长达一百韵,总计千字,洋洋洒洒。全篇叙议谨严有章法,书写挥洒自如,对仗精密而工整,用典繁多且讲究,笔力惊人,气势磅礴。它是杜甫夔州诗中的长篇巨制,风骚独具,在杜甫五排创作中属佳篇,展示了诗人晚年"凌云健笔意纵横"的诗歌境界。  相似文献   

10.
晁补之的诗转益多师、自成一体,其用典范围广博,喜镕铸古书,化"经史子集"语为诗歌用语;在用典形式上,或"对句用典",或"连句用典",或"句句用典",形成了凌厉扬进的诗风,以其独特的用典方式体现出宋人诗歌用典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杜甫在作者如林的盛唐时代,他的诗歌独被后世誉为“诗史”,足见人们对这位诗人的椎崇。从那时起一千多年来,研究杜诗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涉及的范围包括各个方面,诸如思想、艺术、体制、格律、诗论、语言和用典,等等,惟独他的书论还是一个空白。书法在唐代的成就并不低于诗歌,由于它的不少名  相似文献   

12.
本节训练的重点是在欣赏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作品进行评论,或从思想内容方面评析,或从艺术特色方面评析,还可从作家的创作进行比较全面或专门的评析。具体地说,对诗歌进行鉴赏应包括下面内容:1注意作品的不同风格,如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等;2.注意作品的意境;3.体会作品中的用典;4体会诗歌作品中景与情的关系25、体会作品中语言(凝炼、形象、富有音乐性);6.炼字炼句,节奏韵律等。近年来高考侧重词语赏析、用典赏析、内容赏析几个方面。至于写作短评的方法当应以议论主,叙议结合,评析结合。“叙”指对作品内…  相似文献   

13.
诗歌典故的翻译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李白诗歌用典较多又富于变化。早期译者对于李白诗歌用典的翻译倾向于转换与省略。在中国文化逐渐被世界重视的今天,李白诗歌中的用典应该重新翻译。  相似文献   

14.
张永才 《高中生》2008,(20):6-7
复习对策1.分析历年的高考试题,了解对典故的考查方式。2.积累常用典故,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这是复习的重点。3.分析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歌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相似文献   

15.
孟庆志 《考试周刊》2014,(53):17-17
<正>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杜甫的诗歌格外明亮、耀眼。千百年来,其以真、善、美的星光闪烁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由于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文化的熏染,杜甫心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诗人用毕生心血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仁爱精髓熔铸到诗歌中,融化到血液和骨髓之中。杜甫一生坚持"奉儒守官",形成了积极用世、忠慈仁爱的性格和襟怀。纵观其诗,儒家的仁者情怀与关注民生疾苦的精  相似文献   

16.
用典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在南北朝时期发生了重大变革,真正开创了符合诗歌特点的用典方法,呈现出继往开来的新特点。而用典的发展与诗歌的发展相适应,同时促进了近体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西昆诗人中,虽然有关于杨亿不喜杜甫诗歌的记载,但实际上他们也在学习杜诗。他们的诗歌不仅在内容题材上受到杜诗的影响,更发展了杜诗的艺术特点。他们大力创作五排和七排,在用典上求深求怪,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咏物诗的写作方法实现了从"体物"到"禁体物"的过渡,对"宋诗"特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高考诗歌鉴赏中对用典的考查时常出现。具体考查形式为:一是识别用典的手法。二是指出典故的出处。三是考查用典的意图或作用。这是近年高考对用典最主要的考查形式,前两种考查需要考生对典故有一定的积累,第三种考查方式就要求在指出典故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分析,这对考生诗歌理解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编选了杜甫不同时期的三首诗歌,可谓是别具匠心,窥一斑而见全豹,学生们可以从这三首诗歌中大致了解杜甫的人生概况,了解他伟大而又悲情的一生,欣赏杜甫诗写实手法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感受杜甫诗歌满腔爱国主义之情.这相当于一个杜甫专题学习,学生们可以系统地、全面地学习杜甫.我认为"忧国爱民,沉郁顿挫"这八个字可以全面概括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现结合这三首诗来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论唐代诗人杜甫的社会责任感——以杜诗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是我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关心社稷百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杜甫的这种精神,在他的诗歌中有集中的反映.文章以杜甫的一生轨迹为线索,以他的诗歌为内容,论述杜甫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