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对《论语十则》“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字.课文下面的注释及教师用书均解释为“有害”、“危险”,对此注释,我认为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2.
新版初中《语文》第一册课文《〈论语〉十则》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字,正文下注释为“疑惑”,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一则作了如下解释:“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迷惑”与“疑惑”是一对近义词,按这种理解,“学而不思则罔”与“思而不学则殆”导致的结果几乎是一样的,即“迷惑”和“疑惑”。但事实上,“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引起的结果显然是不一样的。那么,“殆”字应怎样理解呢?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搞清楚学与思…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行三年制初中语文三册第八课《口技》中的“会”,课文中注为“集合”。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会”的注释有十条,第一条为“聚合、集合”意。可见课文注释所取的是第一条。然而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中译为“正好碰上”,乃是按注释第十条“恰巧”、“正好”注,词典上明确标明”书”字,表明为书面上的文言词语。另据《辞海》有关“会”的注释有  相似文献   

4.
对《过秦论》中“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这一句话中的“践”字,课文是这样注释的:“践,踏。”教师用书则把这句话翻译为:“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的这一解释和翻译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教材选自先秦文学的课文里,经常出现一些对于大多数学生,甚至对于一些教师来说也很陌生的概念。如果不加以重视,确切解释其内涵,将使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产生某些误差。如《勾践灭吴》一文中有“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课本将“昆弟”“国子姓”分别注释为“兄弟”“国君的共姓”。《教师教学用书》将这句话翻译为“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这就与“国子姓”的注释有了偏差。再如“: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教师教学用书》的翻译是“: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三册人教版节选了《离骚》的第三部分。课文注释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生”理解为“人民生活”。而将“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中的“民生”课文注释理解为“人生”。教师教学用书,却将“长太息以掩涕兮  相似文献   

7.
《〈论语〉十则》常被选为初中语文教材,也给人以常教常新之感,但常年来按课文注释和《教师用书》(人教版)的“说明”来诠词释文,总觉既单薄又难通。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辨析辨析以就教于方家。一辨“时习”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释:[时习]:按一定时间复习。《教师用书·课文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笔者认为这里把“时”释为“按时”、“习”释为“复习”都嫌单薄。我们知道,古人尚简,但言简而意丰。做学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终生的无尽的,所以老夫子教导弟…  相似文献   

8.
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泪珠与珍珠》(以下简称“课文”)是台湾作家琦君所写的一篇十分耐读的抒情散文。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认为,课文的主题是“思乡怀人”。此说颇有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在使用义教小学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实验本”)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用书》在“教材说明”部分叙述课文分段情况时,有时用起讫的自然段来注明,有时则用从某句到某句的方式来说明。有时在同一篇课文的“教材说明”里面,有的逻辑段用自然段注明,有的逻辑段用起讫的句子或内容来说明。例如《画杨桃》一课,《教师用书》在说明课文分段情况时写到:“课文大致可以分为四段……课文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六·三制语文教材是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教材,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占教材三分之一的文言文篇目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文精当,符合初中生的学习要求。但美中不足的是:在选文的注释及讲解方面(包括人教版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有部分篇目存在着失误及值得商榷之处,现将其一一列出,以求证于大方之家。一、失误之处1.第五册《诗五首·己亥杂诗》145页注⑦中说:“‘己亥杂诗’共350首。”这一注释首先与《教师教学用书》(简称《教》,下同)上的课文说明不符。《教》中的课文说明引龚自珍《与吴虹生书》称…  相似文献   

11.
《〈论语〉十则》常被选为初中语文教材,也给人以常教常新之感,但常年来按课文注释和《教师用书》(人教版)的“说明”来诠词释文,总觉既单薄又难通。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辨析辨析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现行初中语文第二册《宋定伯捉鬼》有“步行太迟”句。对句中的“迟”,教材注释和《教师教学用书》所附译文都为“缓慢”。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古文百则》(姜涛等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也都把“迟”注释为“缓慢”。笔者以为,上述  相似文献   

13.
说明     
人教版课本对《谏太宗十思疏》文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之“长”字解释为“zhǎng,生长”。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04页补充了另一种注释——“长”应读chǎng,即“高大”之意,紧接着又说明了否定这一注释的理由。显然,《教师教学用书》是赞成课本上的观点的。我以为,课本注释有欠妥当,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第二册《宋定伯捉鬼》中有“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句,对“迟”字,教材与《教师教学用书》均注为“缓慢”。持此解的还有《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编第三册),《古文百则》(辽宁人民出版社,姜涛等编著)。慎思文句,揆情度理,笔者以为,把句中的“迟”注释为“缓慢”  相似文献   

15.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四年制课本第四册《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课文注释是: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核舟记》赏析(隋树森《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其船背稍夷”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重新将《塞翁失马》编入第三册第2 9课《寓言四则》中 ,文中的“其父”一词 ,老教材的《教学参考书》及新编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都译为“他父亲”。经反复推敲课文 ,笔者认为作此解释存在疑义 ,值得商榷 :其一 ,“善术者”是善于用方术推测吉凶的人 ,但从《教师教学用书》对整篇寓言的译文来看 ,“善术者”不“善术” ,真正“善术”之人为他的父亲 ,是他的父亲多次准确地预测祸福的变化 ,也就是按《教师教学用书》课文说明所说 ,“塞翁”在这里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具有辩证思维的“智者”。其二 ,以文中“善术…  相似文献   

17.
对《用书》的“课文评点”质疑两则四川\黄智生“提”是“轻捷”,“迈”是“豪迈”吗?初二册《挖荠菜》一课有这样一个句子:“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短横线乃《教师教学用书》...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对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越明年”的注释为:“到了第三年,就是庆历六年(1046)。”而《教师教学用书》的解释则是“到了第二年”。到底是“到了第二年”,还是“到了第三年”呢?  相似文献   

19.
如果按照王荣生教授在《语文课程论基础》一书中对教材选文类型之一“定篇”的理解是“经典及对经典的权威解释”,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可以算是对课文的一种相对“权威的解释”。虽然课文阅读强调多元解读,但课文的多元解读和个性解读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第一册《论语六则》中“敏而好学”的“敏”字,课本没有作注,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则翻译成“聪敏”。我又查阅了在此之前的几本初一语文课本,均把“敏”字注释为“敏捷”。我认为这类解释不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