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郭风的散文诗创作从20世纪40年代对人性的全方位观照到50、60年代观照的淡失再到新时期的全面回归,走了一条弯路.从中我们发现,文学只有穿越政治,保持它本质上的相对独立性,才能获得成功.而在创作过程中,潜意识所激发的灵感和集体无意识的确立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郭风散文诗刻意描绘准确而又单纯的形象,抒发强烈而又真挚的感情,同时又闪耀着深邃而又隽永的哲理光芒。在创作实践中,他善于缘情造境,寓理于境,使形象、情感与哲理有机契合,创造出了清丽幽雅、含蓄隽永的"郭风式"散文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高长虹、郭沫若、滕固、郑振铎对散文诗的文体特性进行了独特的解会,而其中以高长虹的见解颇具说服力,郭沫若对于散文诗文体的界定过于宽泛,论说且有相互龃龉之处;许地山的散文诗相对来说,具有艺术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当代散文诗名家郭风的艺术风格,从“自然的陶醉”、“童真的视角”和“哲学的扬弃”三个重要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论析,指出“散淡”是作家的个性特征,也是他散文诗作品的风格特征。并进一步指出,象郭风作品所体现的“散谈”、“怡人而不累人”,正是散文诗所应有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郭风,是我国当代散文领域里为数很少的长期致力于散文诗创作的作家之一.他从抗战时期就开始创作,始终在这块小小的园地中耕耘着.几十年的探索和追求,使他的散文诗逐渐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早在四十年代初,郭风就开始陆续在一些进步的文艺刊物上发表作品.这些作品,虽然影响并不大,但已经初步显露了作者艺术特色的端倪.即寓重大的时代精神于山水景物的描绘之中.这种特色为他以后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郭风散文诗风格的形成,是以其《叶笛集》的出版为标志的.从时间上说,建国后到五八年这近十年间,是他风格形成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6.
郭风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的作家,他写过许多大自然题材的美丽的散文诗。 评论家汪习鳞(lin)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说:“郭风的诗,像和暖的春风,缓缓地、徐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散文诗的春天很快就过去了,进入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叶以后,散文诗坛显得冷冷清清生机颓然。世纪之交,散文诗如何走出危困?本文梳理出散文诗坛沉寂中孕育着的三股新生潜流,并认为那正是散文诗出路所在:1、创新意识的觉醒,散文诗向平民化回归:2、自觉把握散文诗美学特点,由诗化转向其他文学样式敞放;3、在现代哲学的观照下开拓散文诗审美表现疆域。  相似文献   

8.
郭风、何为与蔡其矫,是当今福建文坛德高望重的三老。他们分别以散文诗、散文与诗歌的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享有较高的创作地位和广泛影响,并且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正>散文诗,这种新的独立的文体形式,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已度过了九十多个春秋.回顾它短暂而曲折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鲁迅的《野草》与郭风、柯蓝的《叶笛》、《早霞短笛》,犹如双峰并峙,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品格,不同的文化取向,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散文诗世界.  相似文献   

10.
耿林莽散文诗本体观与文体论认为,散文诗的本质属性是诗,散文诗是诗的延伸。而在散文诗美学观与形式论方面,他指出散文诗美在美文性、抒情性、多样性和流动美。在散文诗的创作观与方法论方面,他认为散文诗并不"易写",应注重抒情与叙事的结合,倡导朴实无华的诗意美和复调式的结构体系;应强化诗化与散文化矛盾的结合,走"化散文"的路子;应该"野"一点,大胆借鉴其他文体的优长;应处理好虚实关系、意与象的关系、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石头的言说使喻子涵散文诗彰显出和谐自然、和谐心灵的文化生态意识。发掘喻子涵散文诗中的生态观念,是后现代文化语境下人们对文学生产与社会发展进行深刻反思与重塑精神领域的内在诉求。这不仅有利于生态文学的本质回归,为新时期少数民族汉语诗歌指明了一条新出路,也促使我们用更加怀疑、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西南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在《漫水》中,王跃文专注于深透的土地经验和细碎的日常生活,通过乡村日静天长的生死轮回的叙事,表达了对乡土文化坚韧特质的深深敬仰。同时,这种赋予自在生命状态以崇高尊严的姿态,实际上也暗示了作者对社会现代性的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13.
元好问坎坷的人生经历与所处时代特点,构筑了其对《庄子》的接受。元好问受庄子思想影响,表现为对其处世哲学的强烈认同,以庄子的自由精神、相对主义理论为基本理念,包含安时处顺和逍遥自适的人生境界追求。在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上,主要体现为意象与用典方面对庄子的接受,直接和间接地化用庄子语句,以及继承庄子的“真”“自然”等理论,在庄子思想参与下形成元好问真淳、自然的诗风。  相似文献   

14.
八大山人一生命途多舛,饱经磨难的人生际遇使其拥有复杂、矛盾、深邃、高洁的个性与精神世界,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在中国艺术史研究中,八大山人研究是显学。八大山人具有幽默天性,作品具有丰富的幽默与讽刺意味,八大山人的自嘲式幽默促进了作品幽默及审美特质,具有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张执浩的诗歌里具有很浓厚的童话因素。在《糖纸》一诗中,他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自信承诺诗歌的功能。但随着诗歌童话般的吟唱深入现实生活的内核,诗人不可避免地遭遇现实生活的阻击,形而上的分裂逐渐在其诗歌中显现。对其分裂所带来的痛苦,诗人自觉地承担起来,他从“时间”与“空间”两个向度出发,且以“高原”这一意象消解并弥合了诗歌童话与现实生活的二元对立。诗人在经历从“承诺”到“承担”过程的同时,完成了对诗歌童话世界的构筑。  相似文献   

16.
关于唐君毅的美学思想,不能不提及他的悲剧观,这是他美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君毅早期认为中国缺乏悲剧,但随着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对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的探求,后期他则认为中国不乏悲剧,只是不同于西方的悲剧观。中国最高的悲剧意识即超悲剧意识,可被称为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1907年-1918年,鲁迅对文学的思考呈现出深刻的变化。1907年前后,鲁迅更多地关注创作主体的精神建构和张扬文学本体的社会职能,之后,他在深切的生命体验中意识到了接受主体以及作品形式对于创作目的(启蒙)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创造了“去语障解心囚”的小说格式并生成深邃的小说意境。  相似文献   

18.
托尔斯泰是一个深受卢梭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他通过对安娜的肖像、杜丽与基蒂在理性和感情之间的两难选择、安娜与卡列宁不同人生取向的描述,表述了他对人的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对人性异化的深深忧虑。此外,托尔斯泰还通过列文所代表的乡村贵族与奥布隆斯基所代表的城市贵族的对比、对列文的生存环境和探索的描述,歌颂了美丽的自然和纯美的人性,表现了他对善和自然的推崇,对城市文明和理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申艳的诗歌风格质朴自然,情感真挚,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语言传达举重若轻,深刻的人生感悟、锐利的批判精神灌注于众多的物象之中,体现了诗人的忧患、悲哀与顽强。在对故乡的深情凝望中,申艳不仅为农耕时代的人性美、古朴美唱挽歌,也为农耕文明的漫长与停滞、窒息活泼的现代生命感到悲悯。  相似文献   

20.
《船山记》用春秋笔法隐晦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作者以顽石自喻,表白自己不甘做满清顺民的抱独之情。同时借古人对待游与居的态度和理想,比照自己的人生信念和所处的现实社会环境,抒发了对反清失败、复明无望的终身抱憾,以及人将其死之际,留连人世的深切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