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跳高运动是一项征服垂直高度的极限项目。跳高成绩的取得与运动员的选材和教练员的运动训练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现代跳高运动的训练已不是仅凭教练员的经验就可以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的了,而是一个长期、科学的过程。本文针对青少年跳高运动员的特点,从青少年跳高运动训练的起始状态的诊断、训练计划的制订、训练实施的组织等方面论述了跳高运动科学训练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全面发展跳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提高运动员跳高成绩的基础,科学选择训练手段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只有抓住这两个环节才能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运动成绩,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身体素质训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实验证明忽视任何一种素质训练,都会使运动员身体素质之间发展不平衡,影响运动技术的掌握。尤其是力量素质的训练,对跳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全面发展跳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提高跳高运动员跳高成绩的基础,科学选择训练手段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只有抓住这两个环节才能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运动成绩,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身体素质训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实验证明忽视任何一种素质训练,  相似文献   

4.
全面发展跳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提高跳高运动员跳高成绩的基础,科学选择训练手段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只有抓住这两个环节才能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运动成绩,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身体素质训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实验证明忽视任何一种素质训练,都会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全面发展跳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提高运动员成绩的基础,科学选择训练手段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只有抓住这两个环节才能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运动成绩,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身体素质训练包括对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素质进行训练,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实践证明忽视任何一种素质训练,都会使运动员身体素质之间发展不平衡,影响运动技术的掌握。尤其是力量素质的训练,对跳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与专项成绩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 8名男子跳高运动员进行了专项成绩和身体素质测验 ,同时测试了运动员下肢髋、膝、踝 3个关节的等速屈伸肌力。通过相关分析探讨了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下肢力量水平与专项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髋关节屈伸肌力矩、膝关节伸肌力矩、踝关节跖屈肌力矩与跳高专项成绩相关。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定性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世界优秀跳跃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员的跳高和跳远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2项目之间存在密切的裙带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目前,跳高的技术日趋完善,对技术的研究已非常透彻,要提高运动成绩,就必须提高运动员的全面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而成绩往往是建立在专项身体素质之上的,所以对这方面的研究作者认为很有必要。在跳高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中,它们无外乎有七项:100m跑,30m起跑(即速度素质),半蹲,深蹲(即力量素质),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即肌肉爆发力)和助跑摸高  相似文献   

9.
运动成绩的取得,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混合结晶”,但没有一项成绩的取得不与“心理因素”有关。不同的运动项目需要不同的心理因素,其中跳高运动心理素质被认为是与成绩关系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因此,平时要加强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使运动员学会控制调节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运用调查、访谈、测量、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结构及评价标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结构由综合能力因子、助跑起跳能力因子、力量因子、起跳控制效果能力因子4方面构成;(2)确立了握竿高度、重心腾起高度、跳远、卧推4个影响我国优秀女子撵竿跳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专项能力指标;(3)建立了运动成绩与专项能力各指标发展的预测模型;(4)制定了专项能力的综合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运用三维摄像方法,对参加2005年全国田径大奖赛中山站比赛、成绩在1.80米以上的10名女子跳高运动员的起跳阶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在起跳阶段起跳时间短,水平速度损耗较大,速度转换率偏低。  相似文献   

12.
The triple jump is a demanding field event in which a jumper must tolerate extremely high impact forces while maintaining high horizontal speed.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clarify the mechanical loa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ole of neuromuscular function in the triple jump. Seven national triple jumpers (4 males, 3 females) volunteered to perform 3-6 jumps. The mean best performances were 14.32 - 0.45 m and 11.90 - 0.28 m for males and females, respectively. The three longest triple jumps for each jumper were selected for final analysis. The mean contact times were 0.139 s (hop), 0.157 s (step) and 0.177 s (jump). The largest ground reaction for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step (15.2 times body weight), while the highest peak pressures were recorded under the heel and forefoot. The plantar pressure of the lateral side of the forefoot was highly related to the length of the triple jump ( P ? 0.05-0.01). In addition, electromyograms of both legs suggested that mechanical loading places high demands on the neuromuscular system, as characterized by the high rate of activation in the pre-activity phase followed by high eccentric activity. Thus, the high activities of the gastrocnemius, vastus lateralis and hip extensor muscles seem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venting unnecessary yielding of the jumper during the braking phase.  相似文献   

13.
The triple jump is a demanding field event in which a jumper must tolerate extremely high impact forces while maintaining high horizontal speed.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clarify the mechanical loa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ole of neuromuscular function in the triple jump. Seven national triple jumpers (4 males, 3 females) volunteered to perform 3-6 jumps. The mean best performances were 14.32+/-0.45 m and 11.90+/-0.28 m for males and females, respectively. The three longest triple jumps for each jumper were selected for final analysis. The mean contact times were 0.139 s (hop), 0.157 s (step) and 0.177 s (jump). The largest ground reaction for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step (15.2 times body weight), while the highest peak pressures were recorded under the heel and forefoot. The plantar pressure of the lateral side of the forefoot was highly related to the length of the triple jump (P < 0.05-0.01). In addition, electromyograms of both legs Suggested that mechanical loading places high demands on the neuromuscular system, as characterized by the high rate of activation in the pre-activity phase followed by high eccentric activity. Thus, the high activities of the gastrocnemius, vastus lateralis and hip extensor muscles seem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venting unnecessary yielding of the jumper during the braking phase.  相似文献   

14.
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与成绩呈高度相关关系 ,助跑速度越快则成绩越好 ;助跑速度的利用率和水平速度的损失率是衡量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高速助跑、低水平速度的损失率是“跑跳型”技术风格的主要特征 ,也是现代三级跳远运动技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斯皮伯格的状态 -特质调查表 ,对我国部分跳高运动员的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进行了初步研究 ,揭示了跳高运动员焦虑的现状和特点 ,阐述了焦虑与提高比赛成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跳高运动员克服心理障碍 ,控制和调节焦虑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比了“弹性力量训练”实验前、后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成绩的变化,结果表明,“弹性力量训练法”可以有效地加强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肌肉力量,提高专项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二维录像测试分析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法,对我国男子优秀跳远运动员张晓一在第11届全运会跳远决赛中进行了关键运动技术分析和研究。相关的结果和研究结论为:1、张晓一在全运会上助跑速度都超过了10.50 m/s的世界水平,其能力达到了世界级优秀运动员的水平。2、张晓一在全运会上踏板速度能力较好,达到了10.45m/s的水平,起跳瞬间的水平速度较大,而垂直速度不足,导致了起跳角度偏低(只有18&#176;左右),远低于世界优秀远低于水平。这表明张晓一还有较大的成绩提高空间。3、踏板精度对跳远运动员创造优秀成绩提供了良好的必要条件,跳远运动员必须要有精确的踏板精度才能创造优异的成绩。4、跳远运动员最后两步的步长差异不能太大,跑动一定要具有较好的节奏性,后两步步长按照“大→小”的节奏进行。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总结归纳我国当前跳高运动员选材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期为今后我国跳高运动员选材提供具体建议。研究结果显示:跳高运动员选材过程中选材与育才概念界定混淆;选材过程中严重局限于身高因素;片面考虑家系遗传因素;受选育结合思维模式限制;选材过程中一味地推崇对杰出运动能力相关基因的研究等问题。建议今后对跳高运动员进行选材时,除考虑身高因素外,应重点测评其各项身体素质,并将运动员祖父辈的多种性状以及国外优秀跳高运动员的运动基因进行分析与对比,实现跳高运动员遗传图谱与基因选材。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世界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生物力学对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对中国与世界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 (现世界纪录保持者科斯塔迪诺娃以及贝科娃 )起跳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 ,同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 ,中国运动员起跳时身体重心高度较低 ,差别非常显著 ;起跳重心腾起速度上没有显著差别 ,处同一水平。中国运动员表现出助跑 -起跳速度快 ,起跳时间短的特点。起跳过程中 ,膝、髋关节缓冲幅度较大 ,而踝关节缓冲幅度较小 ,起跳结束时起跳腿各环节的伸展不够充分。起跳时踝关节的蹬伸速度远远小于世界水平运动员 ,但膝、髋关节伸展速度较快。另外 ,中国运动员过竿技术存在一定缺陷。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世界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3项指标及技术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中、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成绩接近率、身体形态、年龄特征及技术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同世界1999—2002年度最好成绩相比,中国运动员成绩起伏不定;身体形态同世界优秀运动员具有明显差异,适合采用以“平跳速度型”为主的技术;中国运动员理想的三跳比例是33.5%:30%:3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