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2年2月23日,我采写的通讯《耿耿志长存》在《西安晚报》头版头条刊登。熟悉的人都说这篇通讯写得很感人。我心里很清楚,这并不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多高,而是被采访的对象——胡兴汉的事迹非常感人。我与胡兴汉相识于1984年,那时他是洪庆镇岳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在这之前,我就听人说过胡兴汉带领全村群众兴办企业,改变了穷山沟面貌的事迹,相识后我曾两次采访过他,并在西安晚报上发表过两篇“豆腐块”。后来老胡当上了省人大代表、省优秀学员和西安市劳模。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的老前辈穆青同志,曾因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这两篇著名的长篇通讯里成功地塑造了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和原山西省的全国著名植棉模范吴吉昌朴实感人的形象而影响乃至感动了亿万读者与听众。如今,当又读到穆老和陈大斌同志共同采写的长篇通讯《老书记与北干渠的故事》(新华社1999年6月28日电)时,我也只能用“朴实”和“感人”这两个词来表述它。 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所说,今年已 78岁高龄的郑永和虽然是又一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是新时期老干部的楷模,但穆老与“老书记”郑永…  相似文献   

3.
6月上旬,我应邀参加第五届全国好新闻复评工作,分工复评从各地推荐来的194篇通讯。这些通讯,大都题材新鲜,具有时代气息和感人的魅力,在写作手法上也有特色。但有少数通讯仍然存在“假”的弊病。这是值得引起警惕的。关于“假”的问题,复评组曾认真讨论过通讯《九米拚搏》。这篇通讯细致地描绘了杭州客运站青年驾驶员毛计三,在汽车与火车相撞前的九米内的“拚搏”动作与复杂心理。但是,毛计三本人当场就牺牲了,有关“拚搏”的描  相似文献   

4.
通讯《山西村的掌声——随省委书记回良玉走访六合县山西村见闻》在省电台播出后,引起了较大反响。日前,这篇不足千字的通讯获得了江苏人民广播电台2001年度好新闻二等奖。有人问我:政治类的新闻体裁比较难采写好,你是如何撷取到这感人素材的?我说,只有一个字,这就是“情”——党和政府同人民的鱼水之情,省委书记对群众的真挚之情,农民对省委书记血浓于水的感人之情。  相似文献   

5.
10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哇”字版通讯》。是批评通讯写作的华而不实。这几年看稿多了,又发现一种“要”字牌言论。这种言论,几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结构也简单,一“要”到底,有时一篇能数出10多个“要”字。“哇”字牌通讯,透出一种“嗲”气、“浮  相似文献   

6.
宋建新 《传媒》2001,(10):35-36,39
今年五月,我参加了全国妇女系统报刊好新闻作品的复评工作,任评委之一。复评中,我发现有篇人物通讯写得比较好,读起来特别感人,只是觉得其中某些细节需要核实,就打了一个电话。 这篇人物通讯的题目是《哥哥,是你用生命铺就了我的清华  相似文献   

7.
深入实际,有利于发现新闻报道线索。军报4月18日刊登的本报记者乔林生、欧世金写的通讯《西部,一个士兵的葬礼》,给广大通讯员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事例。这篇通讯的开头就向读者作了交代:“3月10日,我们在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途中遇到了一支送葬的队伍,是风尘中扑面而来的花圈和低回的哀乐拦住了我们行进的脚步。”作者发现了这一线索,进而又作了深入采访,写出了这篇感人的通讯。这篇通讯在读者中引起了一定反响。读者认为,军报能用半个版的篇幅来宣传一个入伍仅三个月、年仅19岁的战士,说明军报在向基层贴近,向官兵靠拢。读者希望…  相似文献   

8.
我们历来提倡新闻通讯应具备生动、真切、感人几个要素,尤其是写人物和写事件性的报道,更要让读者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才能取得应有的宣传效果。我认为,三月三十一日新华社播发记者李尚志采写的《“问乡亲们好”》这篇通讯(见附稿),就达到了这个境界。全篇通讯没有空话,没有说教,都是现场情景如实的  相似文献   

9.
读完新华社播发的通讯《基层党员干部的榜样——吴天祥》(载5月15日《人民日报》),热泪夺眶而出,内心很不平静。这固然是由于这位区信访办副主任的精神太高尚了:6年中先后接待上访群众万余人次,处理问题近万件;近30年来曾9次义务献血共2100毫升,其中5次是步入40岁以后所献;淡泊名利,廉洁自律,拒绝一切吃请,拒收一切礼品,整篇通讯在细节描写,语言运用,谋篇布局等方面颇具特色,大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文艺理论家刘勰认为文章要有“风骨”。“风”是风教,指作品思想内容给予读者的教育和感化作用;“骨”是骨力,指完善的文句在读者身上所起的影响或激发的力量。“风清骨峻,篇体光华”。这就是说,风教作用既明显,文辞骨力又高超,全篇就能发射出光芒来了。笔者认为,这一论述同样适用于通讯写作。所不同的是通讯属于新闻范围,必须完全真实,要用事实来说话。一篇人物通讯要有光华,首先是主人公的精神感人,不同凡响;其次要有扣人心弦的细节,闪闪发光。这篇通讯写  相似文献   

10.
如果不是我坚信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也许我会把它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然而我宁肯相信人民日报编辑同志的处理标准,因为他们把这篇作品发表在新闻版而不是发表在副刊或文学作品专页上,这就使我确信不疑地把这篇作品看作是属于新闻体裁的人物通讯,而且我认为这是一篇其魅力不亚于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新闻通讯。我指的是发表在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七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上的一篇通讯,题目是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12.
1994年12月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话说河南》板块节目中播出了一篇广播通讯《“状元”扶贫》。这是一篇歌颂党的富民政策,讴歌新一代农民在改革大潮中拼搏致富,富后不忘老区,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崇高思想的感人通讯。拿到稿件就感到棘手。原因是:《话说河南》板块是以多种话题内容,适当辅以音乐组合,由主持人直播的节目,显然用这种形式根本驾驭不了这篇广播通讯。既然是广播通讯就决不同于一般的通讯,这广播二字怎么体现呢?  相似文献   

13.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6,(12):52-52
读一篇好的通讯不仅吸引你一段一段地看下去,而且过后能不忘记,令你时不时地回味那些感人的情节。《检察日报》2006年5月12日第12版刊载的通讯《香炉里的秘密》就是这样一篇好稿。它是山东省临朐县检察院检察官冯恩国用第一人称讲述的生动故事。这篇1300字的通讯主要特点是人物刻画得形象逼真,在细节的描绘中凸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表露出的神情,生动地显示了通讯的主题。首先是写“我”的心情。作者本人随检察院科长老张去犯罪嫌疑人家中搜取物证。在路上,“我”对这次任务充满了信心:付某(受贿者的妻子)是一名农村妇女,丈夫(宋某)都被刑拘…  相似文献   

14.
在全国开展反腐败斗争高潮之时,《人民日报》1993年10月24日一版发表了一篇《高唱正气歌的人》的文章。这是篇人物通讯,写得平直朴实,清新淡雅,但却很感人,特向新闻界的同行推荐,并作点评价。 选择典型材料,以过硬的事例打动读者,是这篇通讯的突出特征。我们知道,事例典型是写好文章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如果有了好的主题,没有典型的材料去表达,是不会奏效的。因此在通讯中要托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来,主题确定之后,一个很大的工程便是挖掘和选择典型事例。这篇通讯所选择的6个主干事例,个个过硬,掷地作响,步步深入,把财务助理员龚云华一身正气、秉公办事的精神境界,放在一个个尖锐的矛盾之中:团长批的条子该不该报?政委出差坐出租车票给不给报销?主管后勤的副团长签过字的公差费要不要再审批?几个事例紧紧扣着“高唱正气歌”这个主题,形象地刻画龚云华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令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5.
在工人日报上刊发的报告文学《九公里的女人们》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读者也许不知这是一篇通讯员的作品。说实话,我一直盘算着工人日报的通讯员在写消息、通讯、言论之外,能用一些笔墨勾勒出些许有趣味、有价值的报告文学,让我们的文学副刊多一些来自基层、企业的真气与活力。  相似文献   

16.
从事新闻工作10多年,笔者撰写的作品荣获各类新闻奖50多项,还出版了两本新闻专著。在这些作品中,最令我难忘的是1999年采写的通讯《我们养了几十年的“孩子”会改姓吗?》,此文不仅在全国引起反响,而且先后荣获了7个奖,一等奖就有3个,分别是中国地市报、湖南省报纸和湖南地市报系统年度好新闻一等奖。回想起采写这篇载誉较多的通讯,它的成功,给我留下了不少启迪。采访中善于询问那是1999年春,领导安排我到湖南衡阳三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去采访,当时定的内容是,“三化”通过技术改造使产能得到了提升。来到“三化”,通过厂宣传部门的介绍,我与…  相似文献   

17.
高度与深度     
与一位同事说起军报去年几篇印象较深的人物通讯,其中包括《敬礼,“蓝线”中国营》、《好兵高明》、《党啊,我想对你说》等,我们共同的看法是,这几篇通讯均好在主题。我的评价是有思想高度,他却说有思想深度。到底是高度还是深度,抑或二者有什么关系?这便引起了本文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今年,我读报遇到了两个不是谜语的“谜语”。《石河子报》1985年9月30日二版《“看准了就不回头!”》的文章写得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命读者猜“谜”。这篇通讯从李从钧种瓜发财的诀窍“胆大心细”上下功夫,一个字引出一个段落,形式新颖,版面活泼,效果颇好。但是,细读这篇通讯后,发现它有个致命弱点:事实缺乏出处。真实是新闻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第一读者(我是当月总编室夜班值班主任),我认为,《烈火真情——武警九江支队官兵扑救庐山大火纪实》一文(刊《解放军报》2004年4月16日一版),是本报近一段时间来一篇为数不多的好通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这篇通讯具体的写作,诸如主题思想的提炼、事例的选择、段落的安排以及语言风格等,我不想过多涉及,因为自有业内的高手们去分析、评说。依托这篇稿子,我想说两层意思:一、热烈之中应保持冷静。细读这篇通讯,不难看出其高明之处:通篇跳出了与烈火搏斗的场面,回避了扑灭山火的过程,大量的笔墨花在了“写思想”上——突出了一个“情”…  相似文献   

20.
“人生一世间,壮士多悲心”,胸有大志的人总是忧国忧民并为之奋斗至死不渝的,采写长篇通讯《用生命搏击贫困》让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正是郭秀明这种让生命充满了悲悯、充满了份量、充满了意义的激情激励我们写下了这篇长篇通讯。我们是在郭秀明遗体告别仪式后的第三个晚上,经过几天的采访、思考、通宵未眠,一夜写出了这篇长篇通讯的。写到激动的时候,我的眼里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