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理学家通过长期、大量的研究后,将当代人的工 作紧张程度划分为 10级(级数越大越紧张)。其中:矿工:8.3级;警卫人员:7.7级;飞机驾驶员、领航员、记者:7.5级;警察、口腔科医生:7.3级;演员:7.2级;出租车司机、医生;6.8级;电影导演:6.6级;助产士:6、5级;歌唱家、乐师:6.4级;消防队员:6.3级;教师:6. 2级;售货员、售票员:5. 7级;公共汽车、火车司机:5.5级;外交官、农民:4.8级;会计师、工程师、理发师、律师:4.3级;画家、秘书:4.2级;邮差、建筑师:4级;…  相似文献   

2.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将“职业倦怠”(Burnout)作为术语提出使用.20世纪80年代,“职业倦怠”被美国心理学家Mashach等人给予了更综合、全面的阐述.有意思的是,在随后的学术研究中,一直被誉为“无冕之王”的新闻记者出现在职业倦怠易发、高发的名册中.“国外心理学将当代人的工作紧张程度划分为10级,名列前几位的职业群体分别为矿工、警卫人员、飞机驾驶员、领航员和新闻记者.”①  相似文献   

3.
移动编辑部     
曾几何时.新闻记者依靠自己独特的敏锐,充沛的精力,为编辑部发回了一篇篇或现场采访,或跟踪报道,或突发事件目击。然而.在信息时代,新闻记者必须利用高科技手段迅速完成工作,“一本一笔”打天下的时代,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世界首届报业科技协会(Ifra)提出了“移动编辑部”的概念,指出未来的新闻记者无须呆在编辑部里。据Ifra执行理事长凯立·诺思拉普介绍,“移动新闻记者”应该配备如下设备: 笔记本电脑 数码相机 磁盘驱动器 可折叠键盘 打印机 个人信息设备 个人资讯机扫描器 这个“移动编辑部”的重量大约不到…  相似文献   

4.
邹韬奋的编辑生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邹恩润,“韬奋”是他从1928年起经常使用的笔名,表示要韬光养晦,奋斗不懈的意思;祖籍江西余江县,生于福建延平,一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和革命救国事业,是我国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著名的新闻记者和出版家、政论家。1944年,他不幸在上海病逝,延安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由周恩来、邓颖超、周扬等拟订并经毛泽东批阅的《纪念和追悼韬奋先生办法》,周恩来亲笔加上了“提议以韬奋为出版事业模范”的内容。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一致确认先生是中国新民…  相似文献   

5.
“新闻记者”一词从开始就与调查研究密不可分,新闻记者这一名词,是随着现代新闻事业的出现而出现的,至今大约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经将新闻记者称之为访员、访事、访事人。“访”即走访、调查。新闻记者的工作性质就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传播新闻信息、传播典型人物和经验的宣传教育工作。而新闻信息和典型人物和经验的得来,又需要通过...  相似文献   

6.
一、上海网络受众的特征 一般认为,网络受众即“网民”群体的特征为:信息需求大、年龄小、教育程度高、收入多、以男性和白领为主、但我们的调查发现,上海“网民”总体来说也具备这些特征,但又不完全契合,而更富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从信息需求看,“网民”的需求确实强烈。如表 1所示,其“不满足”的比例(38.7%)整整比“非网民”(19.2%)高出一倍;反过来,其“满足”的比例(46.7%)则大大低于“非网民”(68.6%),两者相差约22个百分点。这至少能部分解释他们之所以作为“弄潮儿”而率先接触互联网的…  相似文献   

7.
1938年4月1日,中国青年记者新闻学会(以下简称“青记”)会刊《新闻记者》在武汉创刊(“青记”的《新闻记者》与现在的《新闻记者》杂志没有关系)。而后,由于“青记”总会被查封,《新闻记者》在1941年1月出完最后一期后停刊。虽然《新闻记者》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其贡献远不止民国时期的新闻业,为中国整个新闻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通过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对《新闻记者》的文稿进行研读,对《新闻记者》中的新闻理论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传媒人才不等于新闻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希光 《新闻界》2002,(5):23-26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的新闻院系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传媒人才”,而羞于谈培养的是“新闻记者”。同时,过去新闻院系常常说是为“新闻机构”输送记者,而今天则改口称“为媒体培养人才”。今年春天在北京21世纪新闻教育峰会上,我曾就“传媒人才”(communicationtalents)一词请教几位美国学者,他们一方面对中国生造了这样一个西方没有的概念感到好笑,另一方面,则认为用“传媒人才”取代“新闻记者”对中国的新闻媒体的发展是危险的和有害的。新闻记者为什么不可以被“传媒人才”取代?这表现在二者对新闻媒体的不同理解和…  相似文献   

9.
“我们是同志加朋友”。这是湖北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对新闻记者常说的一句话。湖北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兼管全省的意识形态工作,在与新闻记者打交道中,深知记者的甘苦。他常说:“新闻记者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作为省委,应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去年,湖北省党代会  相似文献   

10.
Mac机上新软件──“华光书城”华光集团照排系统公司最近在美国苹果电脑公司的PowerMacintosh计算机上开发了一种全新的专业书刊排版软件—“华光书城”(BookWorld)。该软件以MacOS7.5+CLK或7.12S为工作平台,界面设计别具...  相似文献   

11.
赵勋 《军事记者》2013,(10):39-40
朱仁华是新闻“嘹望者”中的佼佼者,从事新闻工作25年间。充满激情地“观察一切”.并“及时发出警报”。当得知获得长江韬奋奖时,他说:“范长江、邹韬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著名的新闻记者和出版家.前辈高山仰止.我们这些后辈无法与之并论。尽管时代不同.但新闻记者的使命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为时代进步鼓与呼。”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努力创造新闻期刊的良好效益 ——《新闻知识》出版200期抒怀 本刊编辑部(1-1)繁荣新闻事业 建设现代传媒 刘民安(2-1)新闻记者的风骨 李悍真(3-1)新闻宣传要为“塑造陕西人新形象”做贡献 尹维祖(4-1)地方报的评论要谈地方 鱼 雁(5-1)围绕“三个代表”搞好舆论引导 刘保全(6-1)坚持党性原则是新闻工作之本 本刊评论&(7-1)做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 本刊评论员(8-1)写好今天 留住昨天 朱海韬(9-1)从建章立制上消除新闻腐败 阮志孝(10-1)依托先进文化 推进新闻创新 赵全…  相似文献   

13.
冯明 《声屏世界》2009,(5):68-69
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大凡涉及领导视察、考察、调研工作时,最后都会出现“某某领导给予充分肯定”的语句,这种用法县(市)级媒体较流行。这样的语句用法不知始于哪位新闻记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样的用法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不符合新闻规律。  相似文献   

14.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对新形势下新闻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闻记者常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来激励自己,本文分别从“铁肩担道义”和“妙手著文章”两个方面,分析新时期新闻记者如何提升素养,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  相似文献   

15.
徐州大黄山煤矿“1.11”突水事故抢险已经过去3个多月了,这些日子来,作为一名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同行们一起参与了抢险报道的电视记者,大黄山煤矿救人那紧张感人的场面,新闻记者们在现场穿梭忙碌的身影还常常闪现在我脑海里。采访报道重大突发性事件,对于一名新闻记者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相似文献   

16.
“我们是同志加朋友”。这是湖北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对新闻记者常说的一句话。湖北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兼管全省的意识形态工作,在与新闻记者打交道中,深知记者的甘苦。他常说:“新闻记者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作为省委,应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去年,湖北省党代会召开了,钱运录同志特别叮嘱会务组的同志,要把驻会新闻记者安排在省委书记、常委的对面房间,以利于记者的采访工作。记者们住进房间后,笑喜喜地说:“顶天立地临马路的惯例,这次被钱书记破了。”钱运录却说,“你们是  相似文献   

17.
不要掩饰知识上的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人以为新闻记者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好像是“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有些记者受虚荣心的驱使,往往不肯承认自己知识上的缺陷,俄国“十月革命”以前,新闻界有一个派别,叫“苏伏林派”,这一派新闻记者的座右铭是:“记者如果不能事事都懂,至少也应当装作全都知道的样子。”其实,新闻记者的知识缺陷是非常明显的。一、新闻记者在知识的广度方面存有缺陷。记者以社会为舞台,活  相似文献   

18.
论"隐性采访"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下,“隐性采访”成为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常用手法。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方法是无可厚非的,它能使记者获取正面采访得不到的信息和材料,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然而,在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确的今天,“隐性采访”稍有不慎就会带来职业道德上的问题,也可能会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道德与法律界限,是新闻记者时刻要注意的问题。 一、“隐性采访”的含义及法律思考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中不通报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工作目的,借助采访工具(照像机、录像机、录音机等)…  相似文献   

19.
职业需要和兴趣使然,《新闻记者》是我案 头常备的杂志之一。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深感在目前报刊如林的格局中,要办出一本有自己独到品位、风格的刊物,特别是有一定专业范围和读者对象的刊物,确也不易。可喜《新闻记者》从去年四月改版以来,在原有基础上又有很大拓展。 记得改版之前,《新闻记者》曾发有“致读者”书,有几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记者在杂志上唱主角”、“写记者,记者写,雅俗共赏”,这就有别于学院式的纯理论性刊物(这类刊物当然也很需要,这是分工所致,在此毫无贬衰之意)。我赞同这个定位,希望《新闻…  相似文献   

20.
马小林 《新闻窗》2010,(2):77-78
2009年4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2年)》,其中写道:“加强对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合法权利的制度保障.维护新闻机构、采编人员和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哒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评论作为新闻机构、采编人员和新闻当事人的一种权利并写进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不仅为媒体人包括众多公民依法对世间事物发表评论提供了权利上的“护身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