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是唐山大地震四十周年。本文系"上海救援唐山大地震"课题阶段性成果。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党史研究室马燕佩主任、郭晓静副主任和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金大陆研究员全程参与了口述采访工作,并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指导性意见。本文口述者殷祖泽老先生是当年参与救援唐山的亲历者,得知此课题后,欣然同意接受采访。采访过程中,谈及那段往事,老先生感慨万千,不禁把思绪飘向了四十年前的唐山……  相似文献   

2.
张广友 《传媒》2000,(8):23-25
在我30多年记者生涯里,所采访的重大事件中最使我难忘的就是1976年发生的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 当时,我在新华社总社当机动记者。地震发生后,我是首批于当天到达唐山地震现场的记者之一。第二次地震(7.1级)发生时,我就在唐山市内。从那以后,直到毛泽东主席逝世前夕(9月8日)的50多天中,我一直是在  相似文献   

3.
在竞争中发展地方台的特色唐山电视台台长李久才唐山电视台副台长王连英1994年12月14日,唐山电视台诞生。它刚一出世,迎接它的便是激烈竞争的局面。由于大地震的缘故,唐山电视台建台较迟,面临着人员素质不高,技术力量薄弱,设备、资金不足等许多困难。同时,...  相似文献   

4.
中亚三国采访手记姜波为了配合江泽民主席访问中亚三国的宣传报道,我作为先遣联合记者组的一员,从6月12日至7月8日,穿梭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三国间采访。尽管是走马观花,但还是记下了许多令人回味的事情一、乌兹别史斯坦从北京出发经过6个...  相似文献   

5.
今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 30年前,一场举世震撼的大地震,将唐山这座中国华北地区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夷为一片废墟,24万条鲜活的生命沦为亡魂。30年后,除去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们,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唐山大地震”已成为一段尘封的历史然而,有关这场灭难的历史,并不仅仅记录于那一部部巨制宏篇的字里行间,更多的活着的历史,其实就珍藏在生活中那些普普通通的人们的记忆深处。值此唐山大地震30周年之际,我们特别刊载一位亲历者的回忆文章,为的是警醒人们永远不要忘却那段不可泯灭的历史;为的是用一种神圣的责任和特殊的关爱,来抚慰这场灾难中的千千万万的亡魂和饱受创痛的心灵。[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奥运采访拾零许勇今年7月19日至8月4日,举世瞩目的第二十六届奥运会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我受《成都晚报》编委会的派遣,有幸前往亚城采访了这次体坛盛会。在奥运会期间,我从前线发回各种体裁的稿件约150条近10万字,顺利地完成了这次采访任务。回来以后,不...  相似文献   

7.
关仁山 《档案天地》2011,(11):60-61
我有两个生日。一个是真正的出生日.一个是14岁那年的1976年7月28日。关于我第二个生日,是由于我经历了20世纪人类最大的灾难之一——唐山大地震。这是唐山人的蒙难日.也是所有幸存的唐山人集体的生日。地震的前一个晚上,我利用放假期间,  相似文献   

8.
“这是几十位当事人的采访录音,里面讲的是一个20多年前的秘密。”“1986年出版的《唐山大地震》,主要是写地震之后发生的事,2005年问世的《唐山警世录》则是对地震前的预报问题进行的调查。29年过去,唐山大地震终于在公众面前呈现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全貌。”  相似文献   

9.
今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1周年纪念日。这场源于唐山、波及津京两地的大地震,给我市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驻津部队官兵在自身遭受严重灾害的情况下,积极投身于抢救人民生命财产的战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时代乐章,为“八一”军旗续写了新的风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周刊》2006,(29):16-17
30年前的7月2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将唐山夷为平地,据统计共造成约24万人死亡。事隔30年,唐山人民经过不懈奋斗,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唐山。  相似文献   

11.
采访十四大     
采访十四大黄远流1992年10月,奉四川日报社之命,我有幸采访了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四大”。在各级领导和同志们帮助下,我克服困难,圆满完成报道任务。这里记述的,是当时采访经历中的几个片断。10月11日,北京天气晴好。大约10点,我搭四川省政府驻京办事处...  相似文献   

12.
5月12日,在珠峰呆了一个月之后我回到了拉萨,还沉浸在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报道成功的喜悦中,大地震发生了。北京、台湾、日本都有震感!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可能是比32年前唐山大地震更大的一次灾难,而前方灾情不明!情况不明的时候是最需要记者的时候!我得去现场!我知道高原下撤以后的第一原则是休息,我也很想家,想不满两岁的儿子。但是这时候到一线去,不是我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职业的天性。经批准,5月13日,我挤上了震后拉萨飞往成都的第一班飞机。  相似文献   

13.
刘流 《新闻窗》2008,(3):22-22
2006年,在参与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报道中,两位新闻前辈的争论让那时刚入行3年的我有些困惑。令他们产生分歧的,是采访中究竟该不该追问一位已71岁的老人:“为什么你当时不抓紧救人,却忙着拨弄照相机,还给记者做向导,带着他们采访拍照?”  相似文献   

14.
今年7月,陕南发生特大洪水灾害,我到灾区采访了8天。翻山越岭,采撷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虽然在人民日报只发了《生死关头见形象——记陕南抗洪救灾中的共产党员》(2002年7月21日头版)、《冲不垮的坚强堡垒》(2002年7月27日四版)两篇稿件,但我感到收获颇丰,不仅仅是文字的收获,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收获、灵魂上的震撼。①今年1月至5月,陕西省在农村广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这一学教活动刚刚告一段落,6月初陕南就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特大洪水咆哮肆虐、撼天动地,同时也考验着广大干…  相似文献   

15.
车辉 《新闻三昧》2008,(8):41-42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我作为工人日报采访组的一员参加了对震区的采访,有一些感触,谈出来请大家指教。  相似文献   

16.
1976年7月28日凌晨,曾创造了中国的诸多第一,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河北唐山,发生7.8级地震,一瞬间,20多万人丧生,4千多人成为孤儿,成为20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之一。今年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30年来,唐山经过10年重建、10年振兴、10年快速发展,从废墟上建起一座现代化新城。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之际,我们把目光也聚焦到当地媒体——《唐山劳动日报》、《唐山晚报》,尽管我们只能管中窥豹,以此了解他们是以怎样的笔触、怎样的激情,在记录这一非同一般的主题、非同一般的时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陈晔 《档案天地》2017,(8):30-32
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1周年。唐山大地震后,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都踊跃支援唐山的抗震救灾,其中石家庄派出多批医疗救护队。位于石家庄市东郊的石煤机厂,当年归属煤炭部,派出了五人组成的医疗救护队,还有一支几十人的电工组成的队伍到灾区帮助唐山矿恢复生产。41年过去,救护队的人在哪儿呢?当偶然听说还能找到他们,出于敬意,我就想拜访这些参加过抗震救灾的煤炭人。在石家庄市煤机街一个老旧的生活区,见到了今年88岁的救护队队长王德印。  相似文献   

18.
一次终生难忘的采访──往返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途中雷健今年2月3日晨6时,我乘越野车从成都出发直奔西昌,采访7日的卫星发射。同行的有陈海峰、尹钢、司机高国庆。此时,城市还在熟睡,街上行人寥落。郊外田野里还飘着淡淡的晨雾。1月底,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打电话通知...  相似文献   

19.
《新闻天地》2010,(9):48-49
《唐山大地震》的首映礼,理所当然地选在唐山举行。首映礼上,冯小刚说:“这个作业从2007年的深秋一直到现在,我做完了。我的话都在电影里说了,我今天是来交作业的,给唐山的老百姓,我就想问你们一句,这个电影中不中?”  相似文献   

20.
6月20日,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泉灵,作为抗震救灾英模报告团的一员,在山西作演讲报告,人们从中领略到了新闻工作者忠实履行神圣使命的职业风采。5月12号,在珠峰呆了一个月之后我回到了拉萨,还沉浸在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报道成功的喜悦中,大地震发生了。北京、台湾、日本都有震感!我的第一反应是:唐山大地震影响到了14个省,这可能是比32年前更大的一次灾难,而前方灾情不明!情况不明的时候是最需要记者的时候!我得去现场!我知道高原下撤以后的第一原则是休息,我也很想家,想不满两岁的儿子。但是这时候到一线去,不是我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职业的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