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405年的7月11日,民族英雄郑和从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七下西洋的惊世壮举;595年后的这一天,全国“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武汉晚报高级记者范春歌也  相似文献   

2.
公元1405年7月 11日,民族英雄郑和从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七下西洋的惊世壮举;595年后的这一天,全国“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武汉晚报高级记者范春歌也从刘家港出发,踏上重走郑和路的万里征程。在范春歌波澜壮阔的新闻之旅上,这次行程格外引人注目,也格外艰辛,但却为确立范春歌在当代新闻界的影响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报社出了个大记者 第一次见到范春歌的时候,是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的学术论坛上,范春歌那时刚从郑和下西洋之路归来,带着一身的仆仆风尘,嗓音疲惫中略带着一丝沙哑。面对新闻专业…  相似文献   

3.
1405年的7月11日,民族英雄郑和从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七下西洋的惊世壮举;595年后的这一天(2000年7月11日),全国“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武汉晚报高级汜者范春歌也从刘家港出发,踏上重走郑和路的万里征程。在范春歌波澜壮阔的新闻之旅上,这次行程格外引人注目,也格外艰辛,但却为确立范春歌在当代新闻界的地位和影响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4.
6 月2日 ,《武汉晚报》高级记者范春歌乘机离京 ,继续她的“重访郑和路”第二阶段采访。这次她将访问阿曼、伊朗、沙特阿拉伯、埃及、也门和巴基斯坦等国。中国记协特地为她壮行。范春歌是国内新闻界享有盛名的女记者 ,曾荣获首届中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奖“范长江新闻奖”。这位我国第一位孤身重走当年郑和下西洋线路的记者 ,在完成第一阶段采访行程后 ,4月4日第三次来到江苏太仓浏河瞻仰郑和纪念馆。去年7月 ,范春歌一身行囊出征前 ,记者就以“重访郑和路”为题 ,与范春歌进行一番坦诚对话(见本刊2000年第…  相似文献   

5.
在武汉新闻界颇负盛名的武汉晚报高级记者、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范春歌,去年7月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启程,独闯郑和路,一时成为人们议论的新闻人物。 其实,这只是她在世纪之交“隆重推出”的又一次“特色采访”。 范春歌的记者生涯并不太长,总共也就是16年。然而她一次又一次的“特色采访”,成就了她的“特色记者”的业绩和美名。她以一般记者没有的勇气,多次涉险走天涯。她曾赴南极、西氛、中国西部采访,其新闻作品广受读者好评。 同行们大概都会称羡范春歌的业绩和美名,可是真正值得称羡的该是她那把全副心血和整个生命奉献给祖国…  相似文献   

6.
《视听界》2005,(4)
江苏太仓是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2004年8月,太仓市人民政府与香港凤凰卫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举行了“凤凰号下西洋”电视行动。在长达一年时间里,太仓广播电视总台与香港凤凰卫视展开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外宣传合作,进行了两次  相似文献   

7.
2002年5月25日出版的第98期《中国晚报界》上一篇文章是写范春歌“重走郑和路”的,标题叫《在路上:“女郑和”范春歌》。文中有这么一段:“更触动她的是,中国人对航海史的不重视表现了一个国家开放性的不足。她说:在我出发前,美国纽约时报及有些专家早已对郑和做过研究,英国人也驾帆走了部分郑和之路,台湾也曾有人去过,而正宗的起源地却没有人去追溯这项伟业,不能不说是一种道  相似文献   

8.
2006年7月上旬,”十下南极、两上北极”的我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泊于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江苏太仓港,与太仓人民共同庆祝第二个中国航海日。太仓市政府与极地研究中心签订了共建协议,太仓中学和小学命名了“郑和班”、“雪龙号班”。极地科考专家、“雪龙号”船长还与太仓的青少年见面,讲述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9.
太仓距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因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和春申君先后在此设立皇家粮仓而得名.早在元明时期,太仓就是重要的海港和商埠,史称“六国码头”,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由此扬帆起锚.太仓同时又是江南丝竹的发源地,娄东文化的发祥地,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降生地.  相似文献   

10.
太仓处江海之滨,居沪苏之间,是历史上的皇家粮仓,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素有“锦绣江南金太仓”之美誉。早在元代,此地漕运日盛,海运和对外贸易十分繁荣;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从太仓起锚,成就了举世瞩目的航海伟业。拥有“通江达海、六国码头”的太仓,曾享受过交通带来的富足。明代邑人袁华笔下的金太仓“巨艘万斛樯林林,象犀翠羽珠贝金”,可谓江海要津、帆樯林立、商贾云集,怎能不繁华?  相似文献   

11.
张群 《档案与建设》2005,(2):24-25,50
2005年,是世界级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为了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这项纪念活动,作出“开展郑和下西洋纪念活动”的决定,并确定“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活动主题。2004年5月,“郑和文化论坛”在南京举行。中央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领导小组有关领导,江苏省、南京市有关领导,与郑和相关的地方云南晋宁、江苏太仓、福建长乐的代表,海军“郑和”舰代表,  相似文献   

12.
“在波涛万顷之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之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这一光耀灿烂之景象,就是郑和下西洋”(李约瑟语)。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舟师”2.8万余人七下西洋,完成了前所未有的海上壮举,开辟了一条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的“悔上丝绸之路”。然而,由于朝廷中出现了一帮“海禁派”,他们视功勋为弊政,销毁下西洋的文书档案,致使这一“明初盛事”被历史的迷雾蒙蔽。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到来之际,本文拟对关于郑和的金石档案及其价值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太仓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名城,素有“金太仓”之美誉.太仓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江南丝竹的发源地,娄东文化的发祥地,又是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的降生地,自古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现如今,太仓特色文化更是精彩纷呈,有全国桥牌之乡、武术之乡、龙狮之乡、丝竹之乡、民乐之乡、舞蹈之乡等称号.  相似文献   

14.
闻知范春歌刚刚结束了“中国陆疆万里大扫描”的采访,我到武汉匆匆采访了仍显疲劳的范春歌。 范春歌是武汉晚报记者,36岁。曾被评为武汉地区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她还是湖北省人大代表和武汉市政协委员。 范春歌是一位颇具冒险精神的奇女子,在她10年的新闻工作中,已经有了好几次惊人之举。这次进行的“中国陆疆万里大扫描”采访,全程达2万公里。她只身一人于1994年7月15日从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启程,沿我国陆路疆界乘各种汽车逆时针而行,于当年12月25日终于抵达广西东兴县竹山村北仑河入海口;沿途北及黑龙江漠河,西到新疆阿勒泰,南及云南西双版纳,途经9个省区,历时160天。  相似文献   

15.
从巴基斯坦飞往乌鲁木齐的班机,平稳地落在了阳光滚烫的机场。走下舷梯,深深吸了一口祖国的空气,我将手指触地,然后紧紧地贴在唇边。这一天是2002年7月10日。我以这种方式纪念了一个结束——“重走郑和路”完成海外全程。2年前的7月11日,郑和下西洋船队始航的日子,我从江苏省太  相似文献   

16.
公元1405年,明三宝太监郑和率领一支由200余艘船舶、2万多名官兵组成的庞大舰队,开始了七下西洋的壮举。可惜的是,关于郑和的公务档案已在明朝万历年间毁于兵部尚书刘大夏之手,郑和所乘“宝船”的真实面目后来变得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新闻改革的新路,使湖北、武汉人民更多地了解全国各地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祖国的壮丽河山,武汉晚报青年女记者范春歌一次又一次地只身背起行囊,艰苦跋涉,深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精心采访,写出了大量受广大读者欢迎的新闻作品。范春歌首次远行采访,是1989年6月1日至8月29日,她骑着自行车行经云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等5省区的54个县市,全程4075公里。为此,武汉晚报为其开辟了一个新闻专栏“八千里路云和月”。她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精神和体力的双重磨难,沿途发回稿件34篇。“八千里路云和月”系列报道在新闻界和读…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 6月24日,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和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在武汉召开全省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典型报告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昌尔出席会议。湖北日报报业集团高级记者熊家余、湖北电视台高级记者张以庆、武汉晚报高级记者范春歌、武汉电视台主任记者喻长勇,分别报告了各自潜心钻研深度报道、勇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执着事业安于平淡、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北京档案》1999,(7):10-12
(1990年10月24日国务院批准1990年11月19日国家档案局第1号令发布1999年5月5日国务院批准修订1999年6月7日国家档案局第5号令重新发布)档案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20.
2005年我国举行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活动,规模空前,影响空前。在这次大规模的纪念活动中,《人民日报》连载的前驻南非记者李新烽的记者调查《踏寻郑和在非洲的足迹》,本来并不在计划之内,可是却“无心插柳柳成荫”,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亮点。这篇连载以其取材的独特性、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