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核心终极价值是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有两个内在逻辑基点,一是劳动,二是休闲,真正实现自身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能够同时主宰自己劳动和休闲的人。后一个基点正是马克思思想的潜在内在逻辑,只是长期被人们忽视了。作为一种生活实践,休闲可以满足人们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塑造人的自由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今消费社会中,我们应该确立科学休闲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休闲作为一种新的生活实践形式,正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应当树立科学的休闲观,坚持休身与修心、经济条件与政治纪律、自身休闲与他人休闲、自身休闲与自然休闲等几个方面的统一,使人在休闲中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旅游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个人能力或素质、人的社会关系、人的需要和人的个性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旅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异地休闲生活方式的旅游在促进人的个人能力或素质、人的社会关系、人的需要和人的个性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提升旅游境界,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促进。  相似文献   

4.
浅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要务,这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论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一生“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任务,决定了马克思主要是从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制度入手,探索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劳动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关注的焦点。人的全面发展有两个基点:劳动、休闲。真正实现自身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能够同时主宰自己劳动和休闲的人。  相似文献   

5.
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人类休闲时间日益增多,休闲空间日渐拓展,由此休闲文化备受学界关注。休闲方式的优劣与休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人的全面发展。而生态休闲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深层逻辑关联。系统强化生态休闲方式理论研究,不断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既是积极推动休闲文化研究的重要有机构成,亦是自主增强人的身心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更是自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依赖路径。  相似文献   

6.
休闲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们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不仅是休息、娱乐、消费,更是一种对于生命价值的追求。但人们却对休闲存在着许多误解,以至于在休闲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危害身心、不利于社会和谐的休闲现象。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开展休闲教育来倡导一种科学的休闲观,使每个人能够在闲暇的时间里获得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以及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从人的发展观论休闲体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运用文献收集法、逻辑分析法,从人的发展角度对休闲体育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休闲体育不是一种随心所欲、漫无目的、消磨时光的消极活动,而是一种精神自由、心灵快乐、创造性的主体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目前,休闲体育的本质特性--自由性和创造性正在消失,因而呈现出某些异化现象.要通过休闲体育实现自我发展,人们就应该增强主体意识,提升休闲能力,形成个性化的体育休闲方式.  相似文献   

8.
休闲是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马克思认为它不仅仅是一种生存上的自觉,同时也是一种审美式的生存。人们的劳动、工作、娱乐,都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生活中,由于个人的生活条件和选择不同,休闲方式和表现形式也截然不同。这种休闲不附着于劳动,它为自由活动开辟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隐喻了精深的休闲观.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要人类达到自由自觉的生存状态,确立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休闲的实质是使人成为人,在这个意义上,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休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休闲作为一种实践的生活方式,通过促进人的社会关系、能力、个性和需要的发展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中介进行的交往活动构成一种新型的交往行为——网络交往。自由是网络交往的一个重要特征。网络交往自由时间是一种新的自由时间:一方面,彰显出很多与马克思主义自由时间不同的新内涵;另一方面,节约劳动时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网络交往自由时间与马克思主义自由时间的比较研究,求证网络交往自由时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使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休闲社会,体育的休闲化和生活化成为一种趋势。高校休闲体育具有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价值。高校可以通过休闲体育宣传、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师资队伍的培育以及体育设施的建设等途径来加快高校休闲体育建设。  相似文献   

12.
当前所开展的校本培训往往过于讲求功利,而忽视教师的长远发展。以终身学习和人性和谐为主调的闲暇教育,具有提升教师生活质量;丰富教师职业生命;调适教师职业压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可以通过增加相应的闲暇教育内容;营造积极的闲暇活动氛围;关注闲暇活动的阻碍因素等方式融入校本培训。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明陷入危机,亟需拯救;回归文明的“人明”本质,凸显休闲的省悟功能,可以拯救文明。休闲省悟就是人在休闲中的反省和觉悟,反省是人生修养的重要途径,觉悟是创新思维的活水源头;省悟作为休闲的顶级体验,具有闲暇性、心灵性、反身性、创造性等特点,有助于发现人性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调整生活方式、改善幸福观,促进文明发展的物本模式向人本模式转变。休闲及其省悟对于我们拯救文明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扭转物质文明的“物化”趋势,促使社会大众在政治上掌握自己的命运,推动精神文明的价值取向走向“去物化”,促使社会文明更加和谐、和睦、和平,促使生态文明成为“生态人明”,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4.
分析福建省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促进福建省休闲产业发展的建议。研究表明,福建省休闲产业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但也存在整体产业布局尚未形成,休闲消费观念缺乏正确引导,休闲基础理论研究不足,政策引导缺乏等问题。可以通过设立休闲主管部门,制定休闲产业长期规划纲领,加强消费观念的引导及基础理论的研究,强化休闲教育及政策引导等方式推动福建省休闲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闲暇·德性·现代德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闲暇生活由于具有自由与自为的特性而更能体现人的德性及其对德性精神的理解。工业化社会追求效率的原则驱逐了生活中的闲暇,也放逐了闲暇道德。现代德育也以注重工作及制度化生活的引导与规约为主要议题,因而导致了人的制度化生活与闲暇生活以及人的德性发展的不和谐状态。从和谐德性与人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德育改革应该关注闲暇德性。  相似文献   

16.
休闲旅游是21世纪休闲时代旅游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美国时代杂志预言2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查阅梳理国内外休闲度假旅游相关文献资料,从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定位、闲暇教育、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业支持系统等方面对国内外休闲度假旅游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中国在休闲度假领域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今后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休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相对科学的休闲城市评价体系将会有助于引导城市经营者开展城市休闲构建工作,有助于城市休闲产业发展,有助于提升城市居民和游客的休闲生活质量。从休闲城市概念及其内涵的认识出发,提出了一套城市休闲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休闲主体、休闲客体和休闲介体三个指标层,9个一级指标,38个二级指标,并通过市民和游客的问卷调查对这些指标进行修正,以期能对休闲城市的构建、以及休闲科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休闲问题内含于庄子对生命意义、自由精神的追求中。文章结合现代休闲的几个特征考察庄子的休闲观,以揭示庄子休闲观的内涵。首先,休闲对于个体而言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庄子是一个善于休闲的人,想要获得心闲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心”,文章以“乘物以游心”为代表分析了庄子的游心法。其次,休闲是一种当下的生活方式。庄子直面现实,倡导自然朴素的人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日常生活中的休闲智慧,如,“性体抱神”去除机心回复自然的本性、懂得生活中的“无用之用”、重复性的劳动或活动可以使人由“技”而“进于道”等。第三,休闲是分层次的。休闲所追求的人生理想、生命意义具有超越性。庄子休闲观的核心是游心于天地之间,而其最高境界则是与道合一,体验道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普遍有闲社会的悄然逼近使休闲成为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自由时间为人类的生活质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开拓空间。休闲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不仅是衡量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人类生活质量的风向标。鉴于目前人们对休闲认识的偏差和休闲的异化现象日益严峻,加强休闲教育指导人们建构健康、文明、科学的休闲生活方式,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