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的话     
【题目】 以“×××的话”为题,写一篇科学小品。 【思路指点】 题目要求写一篇科学小品,即文艺性说明文。这种说明文通常采用拟人化手法,通过让某种物品说话,介绍这种物品的有关知识。所以,写这样的作文,首先应选择一种要介绍的物品,用这种物品的名称补足题目。  相似文献   

2.
不少学生的作文里,写一个人的直接语言时,不管什么情况,总是在“×××说”的后面用冒号,这说明这些学生对引用对话怎么使用标点还不懂。我在讲读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后,请同学们边看课文,边用笔画出写“×××说”的句子,再看一看“说”的后面的标点。等同学们看完、画好以后,我问:“‘×××说’的后面,是不是全用的冒号?”一个学生回答说:“‘×××说’的后面,不全用冒号。”从他说话的神情,看出他的惊异,这说明他在阅读课文时,注意到了课文中的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3.
下面是上海××中学的两篇学生作文. 一篇《你为母亲做了些什么呢?》曾受到教师的赞赏,当作"范文",在教室里张贴,让学生学习. 另一篇《培养纯正的无产阶级感情》,是某同学在看了上文之后,针对其思想、观点,自动写出的一篇批评文章.但却受到教师的非难.该校领导和团组织发现这一问题后,组织了讨论,提高了师生的认识.现在把这两篇作文原样发表出来,希望大家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内容:以《我和××》为题日,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二、教学目的:继续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和严密性的能力,观察时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把握住写作要点,并做到过渡自然,交代照应清楚。三、教学要求:写前学生要审题,把题目补充完整,想好这篇作文的写作目的,确定要点,并接  相似文献   

5.
“以小见大” ,是作文训练中常有的事。比如学了《七根火柴》后 ,写一篇“以小见大”的记叙文《记一件有意义的小事》 ,应该怎样做呢 ?一、温故。根据“以小见大”的要求 ,设计一些带复习性的问题 ,唤起对课文中精彩、关键部分的回忆 ,加深对“以小见大”的印象。如 :1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以小见大” ,能否说清课文“小”在哪里 ?2 从这些“小”中 ,见到了怎样的“大” ?3 为什么这些“小”能够见“大” ?思考的目的在于理解“以小见大”的含义 ,上述三个问题中 ,第三个是重点 ,也是写这类文章的难点 ,思考时必须把握两点 :一是 ,…  相似文献   

6.
这次作文的要求是:请同学们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习作。看到这次作文的要求,首先请你不要慌,生活中很多时候,你都可能会有话想对别人说,这不机会来了。拿起笔之前,还是请你仔细想一想,对谁说?说什么?如果最近你和好朋友闹了矛盾,不好意思当面解释,没关系,拿起笔来,把心里最想说的话告诉他(她);如果你对老师、学校的某些做  相似文献   

7.
一、教好课文 启迪思维每一篇课文 ,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这些都可能成为启迪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作文灵感的钥匙。因此 ,紧扣每篇课文的特点 ,深入剖析课文 ,适时、适度地指导学生照“样”作文 ,可以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思索 ,受到启迪 ,练好作文基本功。这样做具有直观形象和知识迁移快的特点。如 :《参观刘家峡水电站》一文是一篇参观记 ,教学这篇课文时 ,应抓住课文按参观顺序有重点地介绍所见所闻的特点 ,使学生在写参观记、游记方面得到启示。随即指导学生“照样子”写《参观×××》《游×××》,几乎所有…  相似文献   

8.
[作文范围] 写一个熟悉的人 [作文要求] 通过一件事表现一个人 [参考题目] 这次作文,要求同学们自己拟出一个具体的题目,命题方式,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以人名命题; 2.以人物的身份命题,如《一个普通的少先队员》《我们的好“后勤”》; 3.以人物和“我”的关系命题,如《童年时的伙伴》《我的邻居》; 4.以人物的品质和性格命题,如《助人为乐的×××》《闲不住的人》;  相似文献   

9.
概率问题是高中数学新增的重要问题 ,主要涉及古典概型、互斥事件和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积的概率以及贝努里概型。重点考查两种事件之间的概率运算、运算类型可分为“+、-、×、÷”四种 ,以及它们之间的混合运算 ,本文从运算的角度看概率问题 ,举例如下 :一、主“+”型【例 1】  (日本高考题 )袋内有 9个白球和 3个红球 ,从袋中任意地顺次取出三个球(取出的球不再放回 ) ,求第三次取出的球是白球的概率 .解 :设A1 =“三次都是白球” ,则P(A1 ) =9× 8× 7A3 1 2A2 =“一、三次白球 ,第二次红球” ,则P(A2 ) =9× 3× 8A3 1 2A3 =“第…  相似文献   

10.
题目出示——请以说“安”为题作文,“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要求自行选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北京2005年高考作文题目说“安”北京一考生我热爱××,首先向伟大的正确的光荣的××请安。(注:此处可由读者自由发挥填入,譬如老婆、  相似文献   

11.
我教的是农村学生 ,他们整天有干不完的家务活 ,说的全是当地壮话 ,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发怵犯难。对作文 ,教师不得不教 ,学生不得不写。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主要原因是 :教师忽视了作文教学的规律 ,走进了作文指导的误区。一、教师“一言不发”一到了作文课 ,教师心里就发虚 ,很不情愿地进到教室 ,讲话声音也由以前的高八度变成低八度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来写作文 ,作文题目是×××” ,把作文题目往黑板上一写 ,“现在大家开始动笔写作文。”学生看着作文题目 ,一脸茫然 ,有的抓耳挠腮 ,有的玩起手中的笔 ,有…  相似文献   

12.
“×”叹     
我的作业本里,有太多太多的“×”。这些“×”呀,在老师的眼前飘舞,变成了朵朵“雪花”,飞到老师的头顶,染白了老师的头发。我的作业本里,有好多好多的“×”。这些“×”呀,一个连着一个,织成一个大大的网。这个网呀,网走了我“不努力”的童年,只给我留下“悲伤”的泪滴。“×”叹@路仁~~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稍加留意,不难看到如下镜头:镜头一:师:同学们,今晚的语文作业是——生:××课生字新词各抄两遍。镜头二:师:同学们,本双休日的语文作业是——生:作文一篇。师:同学们真棒,都已经知道老师要布置的作业了。本双休日的作业是作文一篇,内容:×××,字数:不少于500字。以上镜头,不能不令我们深思: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日复一日地布置着单调、机械、重复的作业。这些作业,已经让学生熟悉到能准确无误地猜出来。那么,学生的作业兴趣又有几分呢?为此,笔者曾专门对小学语文作业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许多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是旧貌依…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过程中 ,绝大多数老师都习惯于在批改学生作业时用“×”来表示学生所做的题目有错。查阅有关资料 ,“×”号是“此路不通”之意。学生作业中出现了“×” ,通常如下几种原因 :确实不会做 ;粗心大意造成 ;不解题意所致 ;还有的是老师不负责任信手打错的。老师批改作业完毕 ,学生拿到作业本 ,看到“ ”号感觉还不错 ,看到“×”号就直撅嘴。极少数差生作业中布满了“×” ,处处是“此路不通”的标记 ,学生可能确实会感到无路可走。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 ,我觉得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可改“×”为“ ?”。这样做的好处有二 :一、可以有效地防…  相似文献   

15.
××号食堂     
清晨出操后,我来到××号食堂。 吃饭的人很多,老板正面带笑容地给学生们打饭。我要了两个馒头,一份黄花菜,一碗小米稀饭,找了一个位置坐下吃起来。刚吃几口,发现菜碗里有一个可疑的东西,肉乎乎,肥腻腻,白里透点青色。啊!虫!“呸!真倒霉,大清早饭都不让人吃好!”我骂道,并不停地用力往地上吐去。 “老板,你过来一下。”我的口气很强硬,老板缓缓走过来,脸上带着一种不自然的笑。“有什么事吗?”此时我真想大声对他说:“什么事?有没有搞错!你的菜里有虫!是想给我补充营养吗?”但我却没有那样做,而是选择了一种比较“…  相似文献   

16.
乘号“×”与“.”是数学中的两种求积运算符号,它们表示相同的数学的意义,但在具体使用时容易陷入以下两个误区:1、将乘号“.”误认为是小数点。如:5乘以7,如果用“·”就表达成了:5·7,完全有可能误认为表示五点七,所以,只能用“×”表示为:5×7.即:当具体的数与数相乘时,用乘号“×”而不用“·”.2、将乘号“×”误认为是“x”.如:a乘以b,如果用“×”就表示为:a×b,有可能将“×”看着是“x”。此时只能用“·”表示为a·b,或“·”省略不写,表示为:ab。又如:当表示两条线段AB与CD的乘积时,如果表示为:AB×CD,很有可能误认为是ABX…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话题作文成了中高考作文的热点,全国各省市的作文试卷上均出现了这样的要求:“以‘××’为话题,自拟标题,文体不限,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但数十万名乃至数千百万名考生,在同一时间内面对同一作文考题,在选材、构思、立  相似文献   

18.
我从事的是农村小学、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学。比较而言,又以作文教学稍长,故对农村孩子学习写作有些感慨写出来就教于方家。这几年的农村小学,对语文教学是不看重的。从对教师的配备,办教师培训班的人选都反映出这个问题。课怎么个教法?有些老师是“账多不愁”,采取干脆不教的办法;有些教师虽积极组织学生作文但又是随便想个作文题,强调几声:“写,认真写,别马虎。”讲评起来也是:“××同学的写得好,××同学的写得差。”具体点就没词了。如此教作文的老师在农村学校中还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学毕业入初中,很少有写过二三篇作文的,问起学生来,多数的回答是:“老师从来不讲,我们怎么会写呢。”可见,若要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非从小学抓起不可,而且还要语文教师彻底改正教学作风才行。  相似文献   

19.
下面是上海××中学的两篇学生作文. 一篇《你为母亲做了些什么呢?》曾受到教师的赞赏,当作“范文”,在教室里张贴,让学生学习. 另一篇《培养纯正的无产阶级感情》,是某同学在看了上文之后,针对其思想、观点,自动写出的一篇批评文章.但却受到教师的非难.该校领导和团组织发现这一问题后,组织了讨论,提高了师生的认识.现在把这两篇作文原样发表出来,希望大家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20.
某校四年级学生写一篇观察作文——《我爱×××》,一位差生写的是《我爱小白兔》,这篇文章写的都是他的亲身经历,因此,语句通顺,体会深刻。老师大吃一惊,便下结论:抄来的!于是在批语中醒目地写上:“作文要自己想,自己做,不要乱抄乱套!”这样,这个学生刚萌发的学习积极性被一扫而光。与此相反,一位教师发现一个留级生在一篇观察作文中写自己玩小乌龟的事,写了怎样把乌龟仰过来,看它怎样翻身。又把小乌龟终于翻过来的动作做了细致的描写,最后写道:“别看它那样傻,只要努力,也终于翻过身来了。”老师认为这是很有感触的话,便在批语中热情鼓励:“……事实证明,‘只要努力’,最终能取得好成绩!”不仅给了好评语好成绩,还在讲评时当众有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