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书籍设计师学习借鉴的源泉.传统文化分为显型传统文化和隐型传统文化,显型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书籍封面设计的表面形态,隐型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书籍封面设计的内在精神.本文从这两个方面探索传统文化对书籍封面设计的影响,帮助设计师结合现代社会需求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时,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书籍封面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广阔空间,传统封面设计艺术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更为显著,在诸多方面均具有显著创新性。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中国的书籍出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之势,与之对应的书籍装帧设计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封面设计趋于新颖考究,它们既反映了时代的追求,又体现了书籍的内容,形成了这一阶段独特的风格,对后来的书籍装帧设计产生了久远的影响。一、古代书籍装帧设计特点要了解民国时期书籍的装帧设计,首先有必要知晓中国书籍出版的一些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4.
石莹 《出版科学》2015,23(2):111-112
书籍装帧,乃是一部书稿付梓之前,对书籍整体形态进行的艺术和工艺设计.中国古代的书籍虽也有装帧保护,但现代意义的“装帧”一词,是丰子恺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日本引入的概念.如今的书籍装帧,已不仅仅指封面设计,而是包括了整张书衣,以及书籍形态、用料和制作等各方面设计,但在民国时期,装帧主要是指封面设计. 南京藏书家金小明多年来致力收藏民国书刊,浸润日久,对民国书装那些事儿可谓信手拈来.近年来,有数篇关于民国书装的文章发表于《博览群书》《万象》《温故》《闲话》《老照片》等刊物.2014年夏,金先生将这些随笔文章汇集成《书装零墨》一册,从中依稀可见民国年间出版发行的书籍封面设计的小史.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书籍担当着传播新知和文化大众化的重任,书籍的形式意义和功能的变化引起传统书籍形态由线装书向平装书的转化,也催生了书籍装帧艺术的现代化。许多书籍设计家在吸收西方现代设计思想时,或注重装帧艺术的装饰趣味和形式美,或融合民间艺术因素,创作了大量的书籍装帧艺术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强烈的现代创新意识,也为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设计的现代化提供了历史依据,对于当下书籍装帧艺术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沈珉 《编辑学刊》2010,(4):64-67
文字是封面设计的要素之一.民国时期,特别是在"五四"以后,书籍封面文字一方面沿着传统书籍封面文字的布局惯性展开编排,一方面又受到了民间时尚视感与国外艺术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突破了传统的框架,从美学思想到艺术语言、表现手法,呈现出崭新的艺术面貌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价值.本文主要就此时期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的艺术风格及形式特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谢欣 《编辑之友》2018,(7):91-98
民国前期,伴随着书籍出版业的繁荣,书籍封面设计也开始摆脱以往的各种限制和束缚,不仅在形式上,且在观念上有别于传统,并因此呈现出断裂性的特征.从文化层面来看,书籍封面设计的断裂性变革同时也体现出这一时期的国人逐渐形成关于书籍出版新的问题意识,标志着书籍出版与当时其他充满变革的领域一样,开始步入历史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9.
姜丽 《新闻前哨》2012,(8):76-76
任何一部作为记载、传承与传播人类历史文明的书籍,无论其文字内涵多么丰富翔实,如果在装帧和封面设计上不吸人眼球的话,则会失去创作的本来意义。当一部图书离开印刷厂与读者见面,能否引起人们关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封面。封面好比一个人的脸面,给人留下第一印象,好似一位不说话的推销员,尤其是有关时政类的书籍。好的封面设计不仅能招来读者,令人"一见钟情",而且耐人寻味,爱不释手。所以说,封面设计在一本书的整体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打造时政书籍封面设计的品牌与风格,一年多来,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一、时政书籍封面的设计思想时政书籍的特性决定了封面设计必须紧跟时代主题、紧扣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10.
《全国新书目》2011,(4):58-58
1、《民国经典著作丛刊》(115种)(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民国经典著作丛刊》在"万有文库"的基础上系统地出版民国时期书籍,此次共选取100种图书,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等门类,均为民国时期重要著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天涯》杂志被看做是"赢在设计"的经典。对其设计思想、设计风格等进行探究发现,其封面设计将中国传统的视觉元素与西方现代的设计思想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西方框架下的东方气质",即以文字为核心元素,探索文字的形式之美,对用汉字作为设计元素、追寻中国文化的特质,并进行现代化的视觉表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聚焦鲁迅书籍封面设计中对传统书名题签的传承与创新,从去除标贴、直接题写,保留标贴、变更字体,创新标贴、改变题写三种传承创新形态进行梳理和分析,为传统书籍的现代转型找寻清晰的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我们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血脉,如何以现代审美的全新视点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传其"神",让传统文化在现代书籍封面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并借助书籍封面本身所特有的持久性和广泛影响力,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相似文献   

14.
当代阅读语境下中国书籍设计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书籍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上个世纪一百年又历经夏秋冬春的变幻起伏。面对21世纪的信息时代,由装帧向书籍设计观念的转换是引发书籍出版人和设计工作者去思考的话题。探究书籍艺术的传统与现代,不能用孤立静止的视点,要寻找现代阅读语境下延展本土书卷文化的新途径。不摹古却饱浸东方品味,不拟洋又焕发时代精神,吸纳传统并与现代交融,才有书籍传承衍生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传统影响深远,民族文化元素早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书籍是记录人们思想和文化的主要载体,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面复苏,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对书籍装帧形态的影响与日俱增。如何更好地认识、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开创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新面貌,是现代书籍装帧设计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古代书籍及其装帧演变古代书籍之美,体现在其从整体的编排设计、纸张材料的运用及整体书籍  相似文献   

16.
书籍的装帧设计是造型艺术的特殊的形式,而封面设计又是书籍装帧的首要因素。好的封面设计是引导读者走向书籍的门户和窗口,是书籍类别、层次、价值的反映,是书籍的形象。在现代化社会,没有书籍装帧,就没有书籍。封面设计从属于书籍,为书籍服务。它应当反映书籍的精神,用构图、造型、色彩、字体的语言去美化书籍,感染读者,增加读者的阅读或购买兴趣。  相似文献   

17.
图书封面的字体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在封面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以民国时期书刊封面字体设计为例,从以丰富多彩的字体进行封面设计,字体与图像组合进行封面设计,字体与封面材质、工艺结合进行封面设计三个方面,对字体艺术在书刊封面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出版视野》2010,(2):F0003-F0003
吴庆渝,198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现任重庆出版集团书籍艺术编辑室副编审,长期丛事封面设计及插图创作,编辑设计的《中国大足石刻》参加全国第四届书籍装帧艺术展荣获封面设计二等奖,设计的《外国名剧故事》参加全国第五届书籍装帧艺术展荣获整体设计三等奖,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建筑与书籍的同一关系,并从设计观念、表现形式和设计目标等角度,深入地探讨了中国现代书籍设计与传统建筑设计的内在契合性,并重点论述了现代书籍的设计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现代书籍设计提供更多观念上的启示和方法上的借鉴,目的是探寻现代书籍设计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创造的想象——解读书籍封面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他指出:创造的想象,能冲破局限性,展开思维空间,从微观到宏观,从一滴水到大千世界,社会、生活、人类、历史无所不涉。而书籍封面的设计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创造的想象”。书籍封面,犹如音乐的序曲,是把读者带入内容的向导。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门从属性的艺术,它必须为书籍的内容服务,其设计注定要受到开本、翻阅方式的制约,与此同时,设计者还必须熟悉印装工序、印刷工艺和装帧材料。尽管这样,封面设计仍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质,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想作出优秀的封面设计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