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颖 《学语文》2004,(5):56-56
对于《祝福》主题的解读,从建国至80年代中期,教学中主要并存两种定论:一是通过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揭示,表现了鲁迅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三权”罪恶的揭示。二是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我们从此类主题解读中看到的完全是小说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但我们知道,鲁迅先生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  相似文献   

2.
祥子是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塑造的悲剧形象,其悲剧具体表现为事业悲剧、婚恋悲剧、“人”的悲剧和文化悲剧。老舍将悲剧形象祥子判定为“社会病胎里的产儿”,这一判定至少有两层内涵。其一,祥子的悲剧具有社会性。祥子是病态社会城市底层市民悲剧的代言人,这种悲剧不仅仅是祥子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人民的悲剧。其二,病态社会的压迫是造成祥子悲剧的重要因素,是造成祥子堕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 ,是美的一个特定的类型。从生活与艺术中的实际出发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又分为三类 ,即新生力量的悲剧 ,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和“小人物”的悲剧。鲁迅笔下的“孔乙已”和法国作家莫泊桑笔下“于勒”就是这类悲剧性的下层社会的“小人物”。两个作家 ,生活在不同的国度 ,不同社会 ,不同时代 ,却刻画出两个很相似的艺术典型 ,写的都是普通人被毁灭的悲剧 ,给人以深沉的同情、哀痛、激情的强烈感受 ,产生了相同的悲剧效应。这种悲剧的审美价值 ,在于引起人们的震惊和深思。一、社会制度吞噬人 (相似的矛盾冲突 )恩格斯指…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不喜欢悲剧,中国传统文学的结局多是大团圆。然而,郁达夫痛苦地选择了悲剧。虽然五四时期写悲剧的作家不仅郁达夫一人,但郁达夫以惊世骇俗的勇气将“优郁”、“悲苦”、“色情”、“感伤”“自杀”、“孤独”等彻底宣泄给人们,让“自叙传”色彩的主人公在浓郁的悲剧氛围中苦苦挣扎,从而形成了他作品独具氛围的悲剧风格。 性格、情绪、言语构成 的悲剧氛围 “茫茫的长夜,耿耿的秋星,都是伤心的种子”。郁达夫前期小说,扑面而来的就是这样一股浓得化不开的悲剧氛围。这种悲剧氛围,渗透在人物性格中,铸就了人物性格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到英国打洋工,在伦敦的街上看到有不少人推着小车叫卖热狗(HOT DOG),能在异国他乡吃上“和尚都跳墙”的狗肉,自然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等我买了一个热狗一吃,才知道原来无非是面包夹香肠,味道也一般。我问卖热狗的小伙子:“这热狗里哪里有狗肉呀?”他惊讶地说:“小狗那么可爱,怎么能吃呢?”后来才知道热狗就像我们中国人吃馒头、包子一样普遍。  相似文献   

6.
<正>一、把握教材资源,“引导与辅助”相结合1.引导溯源阅读。《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小说后半部分揭示了在旧社会制度的影响下,一个可爱活泼的儿童“消失”——当“我”再回故乡时,闰土的一声“老爷”让“迅哥”心中一震。这是旧社会人物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你们知道什么是悲剧吗?”眼镜叔叔问。他的眼睛有些红,可能是夜里没有睡好的缘故。“当然知道。”圆圆说,“上次我和妈妈看到一辆汽车把人撞了,我妈妈说这是一个悲剧。”“是呀,这当然是一个悲剧。你们上街一定要小心。”眼镜叔叔说,“不过,我说的悲剧和你们说的可不是一码事。我说的悲剧是一种艺术形式,表演给人们看的,而不是生活中的真事。”“有一次,”方方说,“我妈妈看电视,看着看着就哭了。她说电视上演的是悲剧。”眼镜叔叔笑了:“这有些接近了。我们一般把结局比较悲惨的电影电视也称作悲剧。。缘看悲一剧一中着一。…  相似文献   

8.
1935年鲁迅翻译果戈理的《死魂灵》,介绍作品时提出了一个“几乎无事的悲剧”的命题。他说:“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①生活在那样一个产生大规模悲剧的时代,社会责任感迫使着这位思想家对悲剧现实作出自己的思考。鲁迅1924年发表的《祝福》写一位中国农村受压迫,被损害的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悲惨遭遇,就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悲剧美学思想的端倪。 几乎无事的冲突 从小说的情节发展来看,祥林嫂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村妇女,在二十六、七岁就死了比她还小十来的当…  相似文献   

9.
“静水流深”是一种生命的完满和蕴藉,是世人难以企及的大境界。而“静水流深”用在沈从文的身上恰如其分。尤其是他的湘西题材悲剧小说,表层“水波不兴”的意境,而底层有着“鱼龙潜跃”的生命意识,使人在无可奈何的微笑背后看到讽刺,看到苦涩,看到中国历史上不断出现的最令人心痛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安娜与蘩漪形象差异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伟大的作家都以自己笔下鲜明动人、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形象 ,深刻地阐明作品的主题 ,反映时代的风貌。现实主义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和戏剧大师曹禺正是通过“家庭悲剧”———《安娜·卡列宁娜》《雷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形象———安娜、蘩漪让人们感受到了强烈的时代脉搏 ,看到了悲剧那“有价值的东西” ,感受到了个性解放的呐喊和痛苦灵魂的呼唤。一早在 1 870年 3月 ,托尔斯泰夫人给姐姐的信中写道 :“小说的题材是———一个不忠实的妻子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全部悲剧。”托尔斯泰虽把安娜描写为一个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因爱情觉醒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悲剧、喜剧重要的民族美学特征是 :悲喜两大艺术元素的交叉和交融。悲中含喜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个民族美学特征 ,它和西方悲剧强调悲剧的“纯度”、“单一性”不同。中西古典喜剧的一个差异可归纳为 :西方喜则大喜 ,充满可笑性 ,表现了“热度”,使人乐不可支 ;中国则是大喜加小悲 ,可笑性中带有严肃性 ,体现了“力度”,令人破涕为笑。造成悲喜交融特征的原因 ,一是中国哲学观念的影响 ;二是现实生活的影响 ;三是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中国古典悲剧、喜剧的民族美学特征 ,并没有给悲剧、喜剧的艺术风格带来混乱 ,反而使之更具有辩证的哲理和诗意的潜流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怕不辣,贵州人辣不怕。”这3个地方的人都以能吃辣而闻名。如果你来自四川、湖南或贵州,相信你一定是一个无辣不欢的人。辣椒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冬天吃火锅,夏天吃串串,辣椒早已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中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种调料。即使是不能吃辣的人,有时也无法抵挡它的诱惑。这种食物为何会让人上瘾呢?它之所以会让人产生辣的感觉,是因为它含有一种叫作“辣椒素”的化学物质。  相似文献   

13.
身份的迷失与寻求--试论张爱玲与鲁迅小说中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兰周 《天中学刊》2002,17(6):54-58
20年代,鲁迅开启了改造民族文化心理的伟大工程,40年代,张爱玲继承并发展这一伟业:1.通过固守传统者身份的迷失,鲁迅反映传统文化吃人的角度主要是从社会-外向视角,而张爱玲立足社会,又集中在家庭-内向视角,从“外人”帮吃,到“内人”帮吃反映得更为深刻;2.鲁迅笔下的人物仅是被吃,而在张爱玲笔下不但被吃,而且还自吃、吃人,张继续关注女性并进一步推出女权主义;3.鲁迅、张爱玲都表现传统文化“恶”与西方文化“恶”合流之后更具有吃人性,但张爱玲把封建社会逐渐被资本主义打败这一过程表达出来;4.张爱玲与鲁迅都关注小人物悲剧,但张爱玲从鲁迅的横截面、单一悲剧发展到丰富的生活、多重悲剧,并深刻地发掘了人性。这在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古典诗词中经常表现出一种悲剧性的诗意美.这里所说的“悲剧”并非人们日常语言中所用悲剧一词;确切地说,它是一种审美现象.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悲剧是人生中严肃的事情,它不是悲哀、悲惨、悲痛、悲观或死亡、不幸的同义语.恩格斯认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鲁迅则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悲剧必须能使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5.
《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作品以严峻的现实主义态度和熟练的讽刺方法生动细致描绘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所特有的知识分子群。深刻揭露和无情鞭挞了当时旧中国知识分子的丑恶和落后。在让读者审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现实悲剧的众生相的同时,揭示了现代人所处的多层次的人生困境,象征意义涵盖了整个人生而不仅仅是某一社会,某一类人。它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相似文献   

16.
西方多“童稚悲剧”、“无辜者悲剧”和“遭遇悲剧”,主人公的命运多由外力强加所致,既不可知,又不可抗。中国悲剧却较为平和、中庸,悲剧主人公是自觉完成其角色的、因此,西方悲剧的特征是“节外生枝”,中国悲剧则是“顺理成章”。中国民众中根深蒂固的“因果报应”思想使人们不能容忍两方那种残酷而毫无缘由的悲剧场面,他们必须给悲剧安排相应的“前因后果”,并在终场透出一些亮色,形成所谓“悲喜剧”或“喜悲剧”。西方悲剧所追求的是尽量“倾斜”,使观众的心理遭受严酷的考验,中国悲剧所追求的都是“平衡”,让观众在终场时获得心理补偿。  相似文献   

17.
悲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不仅仅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引发人的悲哀同情,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在有价值的事物的冲突、毁灭中,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追求理想的力量,从而感受到美的内涵,引起情感的激荡和思想的振奋。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拉丁文katharsis的音译,净化、宣泄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的作者以博大的爱心关注末世封建贵族大家庭中青年女性的悲剧命运,这种关注不仅仅表现在对贵族小姐们的婚姻悲剧和人生悲剧的深刻描写上,也表现在对丫环们的人生悲剧的成功描写上。她们之中,对晴雯、鸳鸯、袭人三个大丫环的描写尤为突出。 一、勇晴雯饮恨夭风流 “晴雯,晴雯,你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美丽、最动人的女性形象。”这是红学家蒋和森在《晴雯赞》中的由衷赞叹。受这个小人物感染的读者岂止蒋和森一个人!请看,王昆仑先生写在 1944年的短文《晴雯之死》中的这一片断:“过去有的读者说:平儿使人爱,鸳鸯使人敬,袭人…  相似文献   

19.
《不见不散》中有个可代表中国人某一侧面形象的经典场景:在美国某地,“葛优”在花店里教华人孩子学汉语,隔壁教警察学汉语的“徐帆”影响了他,“葛优”让孩子们问赶来责问的“徐帆”:“吃了吗芽”在得到气愤的“还没呢”的回答后,孩子们便说:“没吃回家吃去吧选”这是电影中的故意搞笑,可也曲折地反映出“吃”在中国受重视的程度。中国有一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了。提到吃,就不得不说到餐桌。不管是“回家吃”还是“下馆子”去吃,餐桌都是必不可少的。千百年来,不管是帝王将相、富贵人家的雕…  相似文献   

20.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成因,前人多有探讨,但有些方面需要重新审视。《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是一出由焦家内部隐患、外部社会条件共同作用,最终通过婆媳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的婚姻悲剧,从中可以看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横加于人们意识上的层层枷锁。它不仅仅是一出爱情悲剧、家庭悲剧,更是一出社会悲剧、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