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语文讲读教学中间切人法,就是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直接接触中心,从中心入手,再分层展开.如:小语第十册教材中《飞夺沪定桥》一课,全文是写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沪定桥的经过,表现红军指战员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教学时我启发学生从理解“飞”、“夺”指什么,直奔课文的第二、三段:“飞”指跟敌人抢时间,“夺”指夺天险.理解了这个含义后,再分层展开.第一步:为什么要跟敌人抢时间?怎样抢时间?讲读第二至五自然段.重点讲三个方面的内容:1.我军看准了抢在前面是战胜敌人的关键;2.我军也点起火把跟敌人赛跑;3.我军冒雨摸黑前进,抢先赶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九七九年二月我边防部队在对越南侵略者的自卫反击战中,英雄爆破手陶绍文奋不顾身炸毁敌人暗堡,壮烈牺牲的事迹。全文有六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是说在我边防部队对越南侵略者进行自卫反击战时,敌人的最后一个暗堡封住了我军前进的道路。从“激烈”、“新的冲锋”、“战士们象猛虎一般”、“冲过一道道战壕”、“摧毁一个个暗堡”、“疯狂”、“封住”等词语和句子,说明了我边防战士的英勇和敌人的凶恶,从而突出了战斗  相似文献   

3.
一、顺序式即以事物本身的发展进程作为线索,纵向地组织安排材料。它包括时间推移、空间转换、事情发展三种顺序。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就是按时间推移组材的:天还没亮(我连潜伏在山沟里)——中午的时候(敌人打排炮和燃烧弹,烈火包围了邱少云,他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壮烈牺牲)——黄昏时候(我军发起总攻,敌人全部被歼灭。)不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逐渐高大。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是按“炸暗堡”这件事的发展过程组材的:我军受阻——请求任务——接近暗堡——舍身炸堡——战斗胜利。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中心明确。二、总分式即文章开头先总述全文内容,然后再分点具体描述,或者结尾加以总结。比如《伟大的  相似文献   

4.
[教例]《我的战友邱少云》 (师出示第5小节) (生速读) 师:这小节主要写什么? 生:这小节主要写敌人使用了燃烧弹,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  相似文献   

5.
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教师课前再周到地筹划也难以预料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有的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教师事先难以预料的问题,弄得教师“措手不及”。这时,教师便需要运用教学机智,随机应变。譬如,我在教《人桥》(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五册)这篇课文时,当讲到:“我军快追上敌人了却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时,有位叫李金成的同学突然举手发问:“敌人又是怎么过得了河的?”这样的问题我在备课时确实没有想过。这位同学提出这一问题后,其他同学也都露出了疑惑不解的神情,等待老师回答。我听了这位学生的质疑后即说:“刚才李金成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大家都来猜想一下,敌人可能是怎么过河的?”这时课堂上活跃起来了,有的同学说:“敌人可能是  相似文献   

6.
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他同别人谈话、辩论、讨论问题时,往往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 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  相似文献   

7.
《声音的传播》一课可以分两部分内容,其中第一部分内容是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在讲这部分内容时,我考虑到学生一下说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向四面八方传播一定很突然,于是我就设计了用土电话导课: 师:这是个土电话,你们说这个土电话能通话吗? 生:能。  相似文献   

8.
《小学教学参考》2004,(10):39-39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某部圆满完成掩护任务,正准备撤至河对岸,却发现敌人的十几辆坦克沿着公路飞速向我阵地侧后方驶来,企图阻止我军退路。当时,如果继续后退肯定跑不过坦克,但要不马上撤退又有被敌人包围的危险,情况十分紧急。这时,我军指挥员发现阵地上有很多空油桶,灵机一  相似文献   

9.
我读过很多课文,从心底涌出感受最深的就是《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敌人控制的“391”高地,是我军必须攻下的一个据点。天没有亮,我们连悄悄地摸进“391”高地下面的山坳,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到了中午,敌人觉得他们的前沿阵地不太安全了,但是不敢冒着我军的炮火出来搜索,只好把看家本领“火力警戒”拿出来了。不幸的是,邱少云身上着起火来了,一团烈火把他包围了……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读到这儿,我的心不由地震撼了。邱少云英雄为了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一次作战计…  相似文献   

10.
1946年7月,我359旅从中原突围之后,在王震将军带领下向陕南进军。国民党军队刘峙、胡宗南部,以数十倍于我的兵力进行围追堵截,企图把我军“剿灭”于鄂豫陕交界地区。我军闯艰历险,浴血奋战,杀出了一条血路。7月14日拂晓,部队终于来到一个叫做荆紫关的地方,不料再次陷入敌人包围。这里群山绵延,层峦起伏,峭壁林立,危机四伏。  相似文献   

11.
<正>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认识小英雄师:同学们,今天上课前王老师先请大家来欣赏一首歌曲。(播放歌曲《王二小放牛郎》)师:这首歌唱的是一个小英雄,谁听出来了?生:这首歌唱的是小英雄王二小。师:了解这个故事吗?能不能给大家简单讲一讲?生:敌人让王二小带路,他为了保护乡亲们,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敌人中了埋伏,气急败坏,就用刺刀刺死了王二小。  相似文献   

12.
【案例】《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片断:师: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生:“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是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敌人发现。”这里的“纹丝不动”指的是战士们在生理上克制自己想动的那种念头。师:你从字面上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事实上,必须做到“纹丝不动”是有原因的。你再往前面读一读,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生:(朗读课文)太阳渐渐爬上山头。(师插话,原因之一:白天潜伏,更容易被敌人发现。)我发现前面60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师插话,原因之二:如此近距离的潜…  相似文献   

13.
教学《黄继光》一文时 ,我发现文中有两个词特别有意思 ,值得推敲。“战士的屡次突击 ,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此句中一个“压”字 ,不仅反映了敌人的这个火力点阻挡了我军的进攻 ,而且还说明当时敌人气势咄咄逼人 ,也为后来黄继光主动请战 ,顽强战斗留下伏笔。“敌人的机枪又叫起来 ,战士们被压在山坡上。”这儿的一个“叫”字 ,极形象地写出敌人垂死挣扎的疯狂 ,反进攻的气焰嚣张 ,为黄继光用胸口堵住敌人枪口的壮烈行动作了铺垫。我想 :平时我们只要多留心 ,引导学生品词 ,定能使他们在语言文字上得到欣赏 ,在认识事物上得到启…  相似文献   

14.
笔者有幸听到江苏省青年骨干教师孙双金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结尾教学片断摘录如下:师:敌人占据的是什么地方?课文第一节比作什么?为什么用了20分钟就攻下来?生:略.师:我忘不了那一天,指哪一天?我永远忘不了什么?生:我忘不了那一天,指的是1952年10月12日.我永远忘不了邱少云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15.
师:刚才大家很用心地读了课文,并在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写下了感受,留下了许多思考的痕迹,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谁愿意再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评: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生:(读)“先生,请买盒火柴吧!……我给您去换零钱。”(屏幕显示珊迪请求“我们”买火柴的这部分内容)师:这部分内容谁读了都会被深深地打动,谁来谈谈有怎样的感受或体会?生:读了这部分内容,我觉得小珊迪十分贫困,十分饥饿。他一开始是“请求”人家买火柴,当他们不想买时,就“乞求”起来。可见,他是多么…  相似文献   

16.
我昨天听了一节六年级语文研讨课,内容是《卢沟桥烽火》。在引导学生理解品评敌我双方在卢沟桥上的战斗场面时,教师是这样引导的:师:同学们,请再看一看课文,看看哪一小节最能够突出我军的英勇顽强。(学生浏览课文后,纷纷指出是第五节)师:请大家默读这一节,看看哪些关键词句表现出我军  相似文献   

17.
个性化教学是新课程提倡的,当然孩子有其个性化理解,也是允许的。课堂上最可怕的是学生回答问题时只有一种声音贯穿始终,而教师却无法触摸到孩子的心灵,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把握好学生另类的声音,虽有难度,但是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教学《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时,就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投影出示: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师:请大家读读这段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生:我从中体会到了红…  相似文献   

18.
你一定不知道,唐朝的李世民之所以能把国家治理得那么好,是因为他到现代来游览了一圈!你一定会问我是怎么知道的,那就听我慢慢告诉你吧。那是一个万里无云的早晨,忽然一个士兵来向李世民报告:“报告,敌人正向我军袭来。”李世民说:“好,准备出战!”说着李世民踏出营帐,他正走着  相似文献   

19.
联系上下文法一篇课文是许许多多的词通过一定的方式堆砌而成的,词是课文中的词,这个词一旦离开了课文这个大集体,就会失去原味,显得单薄孤立。联系上下文,可以使我们准确地理解这个词。如:“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句中“纹丝不动”是指由于我军隐蔽地点与敌人相距太近,而且敌人在高处我军在低处,容易被发现;再联系这次行动对本次战斗和整个战役的作用,就决定了对我军隐蔽行动的要求非常高,必须做到一点儿也不能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抓重点字法理解句子可以抓重点词,而有些词也可以采用抓重…  相似文献   

20.
灵机一动,油桶阻坦克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某部圆满完成掩护任务,正准备撤至河对岸,却发现敌人的十几辆坦克沿着公路飞速向我阵地侧后方驶来,企图阻止我军退路。当时,如果继续后退肯定跑不过坦克,但要不马上撤退又有被敌人包围的危险,情况十分紧急。这时,我军指挥员发现阵地上有很多空油桶,灵机一动,用草绳将空油桶串联起来,分几排横放在路面上,形成几道障碍,然后迅速撤退,10分钟后,敌人的坦克如潮水般涌了过来,面对突如其来的一排排的油桶,敌人觉得十分奇怪,以为是什么新式反坦克武器,不敢轻举妄动,迟疑再三,才用坦克炮对准油桶开火。待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