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作内容:当我们用日记的形式,记录种植花草果木、饲养小动物、观察气候变化,做科学小实验等活动时,由于持续的时间长,因而需要用连续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事物变化的情况。本次习作,就让我们动笔写一组连续观察日记吧。习作指导:1.仔细观察,如实记录。在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的事物有很多,可以是植物、动物,更多的变化是需要  相似文献   

2.
一、科学理性与哲学理性神话、宗教、哲学和科学都是人类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神话消退了,宗教还存在着,科学和哲学则与时俱进.在这里决定取舍的、起根本性作用的是人的理性.理性是什么?理性是一种逻辑,一种人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当我们人的逻辑跟事物变化发展的逻辑相一致时,也就是我们人找到了事物变化的联系.哲学和科学的理性都建立在对客观世界观察的基础上,以客观世界作为分析的基本对象,从事物本身寻找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描述客观世界的变化规律.但是,科学理性和哲学理性也还是有所不同的.1 科学理性与哲学理性在研究…  相似文献   

3.
活动目的: 1.通过引导幼儿对周围生活中大量变化着的事物的观察,让幼儿懂得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2.发展扩散性思维,培养幼儿知识迁移能力及探究事物变化的兴趣。活动准备: 1.两盆皱纸做的白花、酚酞、醋精、喷雾器。2.电视机、录像机、录有四季景色的录像带。3.图画纸、彩色笔幼儿每人一份;大萝卜(自制)一个,小狗、小猫等头饰。活动步骤: 1.教师为幼儿表演小魔术(化学小实验)“变色”,激起幼儿对事物变化的观察兴趣和求知欲望。出示一盆用白色皱纸做的花,问这是什么颜色的花。(教师向涂了酚酞的白花上喷碳酸钠溶液,让白花呈粉红色) 问幼儿白色花变成了什么颜色的花,请小朋友闭  相似文献   

4.
第七册第二单元教材编排顺序为讲读课文《海底世界》、《观潮》,阅读课文兼习作例文《爬山虎的脚》.独立阅读课文《一颗苹果树的来历》和《基础训练2》.本单元以观察能力的培养为训练重点,要注意把训练重点落实到具体教学中《海底世界》一文训练学生观察时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观潮》一课的训练重点是教给学生对动态事物要按其本身发展变化的顺序来观察,《爬山虎的脚》和《一棵苹果树的来历》则强调重复观察时,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基础训练2》第六题是检查学生观察事物能力的作文训练.一、教材简析讲读课文《海底世界》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为孩子们描绘了美丽神奇的海底世界.揭示了海底之谜,是一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典型教材.  相似文献   

5.
活动目的1、培养学生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进行观察的能力.2、学习写观察日记.活动内容组织学生看日出,写一篇观察日记.  相似文献   

6.
领导班子内部矛盾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正确处理领导班子内部矛盾,有利于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在事物的内部,而不是在事物的外部.事物内部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使事物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班子内部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就使班子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加强.这也是被班子建设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一条客观规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  相似文献   

7.
内因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个原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内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二者在事物变化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原因的根本观点。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内外因的关系不是决定被决定的关系内因是指一个确定的事物或系统内部的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即内部矛盾。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事物自身的运动和变化,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表现和结果,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第一  相似文献   

8.
极值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和分析方法.所谓“极值法”,即在一个值域上取极大值或极小值.地理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地理教学中取地理量的极大值或极小值作为临界点,分析、推断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采用极值法有利于对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理解地理要素及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和演变规律.本文结合实例试谈极值法在地理解题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梅其蕉 《考试》2004,(10):53-54
误区一:量变就是事物的变化,质变就是事物的发展[简析]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当然是事物变化的一种状态,是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着,都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世界上没有从来如此、永远如此的事物。绘画也与其他事物一样,按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发展着,因此也难免涉及到辩证法。下面,笔者就个人长期教学的实践,谈谈辩证法与美术的关系及辩证法在美术教学当中的应用。一、联系的观点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当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绘画离不开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所以,  相似文献   

11.
<正>指导学生把文章重点段写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仔细观察一是要有序观察。观察顺序可以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也可以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整体到部分。观察的顺序通常可以作为写作的顺序。二是要重点观察。对事物的重点部位或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以发现其细节、特征和本质。三是要连续观察。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或运行周期,合理设置观察节点,对其过程进行长时间、不间断的观察,并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四是采用多种形  相似文献   

12.
观察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周围事物的基本途径。自然教学中的观察活动,就是给学生提供观察材料,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去了解自然事物的属性,从而归纳出自然事物的外部特征、内部结构及其变化现象和规律,完成对自然事物的一次完整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3.
观察是习作的基础,是儿童认识客观事物的门户,也是情感的发源地,语言表达的依据.指导孩子们按一定的顺序精深、细致地观察,深入地体验生活,是习作训练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对活动着的事物进行观察时,事物变化的即时性和小学生记忆的短暂性,导致了语言表达笼统,不够形象生动的现象. 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事物活动变化的过程,就能解决以上问题.这种作文教学辅导方法的观察素材来源于现实,但它的作用已远远地超过了现实,我们称之为作文教学的超现实辅导.  相似文献   

14.
观察日记x则     
教学内容:<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二. 教学目标: 1.练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把对某一事物的观察或连续观察的情况以日记的形式整理出来. 2.学会按一定的顺序写观察日记,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有新鲜感.  相似文献   

1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就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来观察庐山。比较促进人们对事物有完整正确的认识。在古诗学习中,科学运用比较法,能快速理解诗意、领悟意境,促进思维发展。下面我从纵向比、横向比、对比三方面谈谈比较法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一、纵向比 纵向比是对一事物的历史形态即事物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一、渐变册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是在变化着的,让幼儿观察、认识这些事物的渐变过程,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使其获得有关知识。为了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完成观察任务,我们让幼儿自制渐变册,以帮助幼儿对渐变事物进行认真的观察与分析。渐变册是做成折扇式的,既能展开又能折叠成册,便于比较和展现渐变的过程。每一册只画某一个对象的渐变过程,每一页用写实方法记录一次变化情况。以下列举两种渐变册。(一)春季树木渐变册目的:通过观察、记录树木的  相似文献   

17.
在作文教学中,强调对事物特征的观察,这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乃至大多数中学生的共识.但是,在如何把握事物的特征方面尚缺乏科学而实用的策略,还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严重制约着学生的观察效果.因此,对观察规律的深入探讨就显得尤为必要.一、动态观察的哲学依据“运动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事物的存在方式.”这是一个已为人们所淡忘的哲学论断,而这个论断对我们观察和认识事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任何形象思维都是从此演化而来,它是我们观察、认识事物的思想基础.实际生活中事物的特征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准确捕捉事物的形象特征(即事物的具体运动形态)是一切艺术观察的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18.
误区一:变化就是发展。解析变化与发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区别:1.含义不同。变化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单纯的数量增加或者减少,位置的变更和持续,状态的重复和循环、进化和退化、上升和下降等都是变化。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2.性质不同。变化没有直接表达或规定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发展揭示了万事万物各种运动变化之间的整体联系及其所包含的趋向性。这种趋向性便是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二)联系: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无疑是变化,因此,发展是一种变化,但绝非任何变化都…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感知事物呈现阶段性,相邻的感知阶段又是连续的,但又并非是倾刻之间能够实现感知的连续。针对小学生认知事物的这一特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电化教学尝试,他们的观察、想象和理解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总结近年来的电化教学的经验,我感受最深的有如下四点:一、电化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课文的能力,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观察是小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与插图配合的幻灯和录像能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便于理解和记忆,从…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观察是思维的窗口,"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据对初一班级的九十多名学生调查,观察事物时,学生绝大部分感到无从下手、不甚得法.因此,研究学生观察事物过程中的思维规律,引起学生学会观察,显得十分重要.我们概括了"学生观察事物过程中的思维模式",供学生应用,并对试验效果作了初步的摸索.所谓"观察过程中的思维模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概括出来的,一种普遍适用于观察的思维框架.目的在于让学生凭借这个模式,进行有条理的观察.我们把这个模式概括为:初步观察,对被观察事物作结构局部分解→进一步观察,深入分析事物特点→根据对象特点,确定观察的中心→选择能表达中心的局部,组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