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IUCN评估文本对大熊猫栖息地生态旅游开发的指导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国际联盟(IUCN)的遗产评估文本拥有极高的国际认同度,其重要性与专业性对遗产地保护和开发等众多项目的实施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而国内旅游学界尚缺乏对其文本的专业性解读。本文结合大熊猫申遗成功的契机,通过对IUCN评估文本和国内相关研究情况的分析,从世界遗产地的拓展、产品体系的构建、景区管理模式的建立等方面,对大熊猫栖息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前瞻性进行了探讨,从而能够更好地利用大熊猫的品牌价值,发挥生态旅游龙头作用,促进四川旅游的发展与提高,起到世界遗产地生态旅游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2.
世界自然遗产以其高品位的资源景观吸引着众多旅游者,但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如生态、环境等危害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加大了遗产地的管理难度,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产地旅游规划与开发、遗产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遗产价值及功能、遗产保护与利用、遗产管理体制、遗产管理法律等方面。在分析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应加强遗产旅游与保护之间的互动发展模式研究,同时还需关注对世界自然遗产特殊地质地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基于国际视野的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找准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协调发展的契合点,寻求遗产保护与开发的互动共赢,是完善遗产地管理规划,保证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需要用国际化的视角,从遗产价值的发现与展示入手,进行规划设计与管理活动的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4.
世界遗产保护运动的兴起,使遗产与旅游的结合成为一种必然。随着遗产旅游在中国各遗产地的发展,遗产原真性、遗产整体性、遗产归属权等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而与此同时遗产地大规模主体置换的问题也逐渐浮出。云南丽江古城遗产地主体置换的生态失衡,不仅使遗产原生主体与遗产收益权分离,更使得遗产原生主体从遗产持有者转变为"土地持有者",从而丧失了解读、表述及保护遗产的话语权。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停留在仅对遗产本身孤立性保护的理念之下,必须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去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从人类生态需要出发,阐述了生态旅游是受广大民众欢迎的一种旅游活动,发展趋势乐观;其次,讨论了生态旅游概念内涵的发展;第三,比较了自然旅游与生态旅游在开发商目标、游客目的、利益分配、管理对策、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六个方面的差异;最后,着重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先进单位——黄山风景区”的管理模式,探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王薇 《昆明大学学报》2005,16(Z1):92-95
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旅游形式."尊重自然、亲近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旅游思想与中国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生态旅游强调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应在保证环境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弘扬中国茶文化,在乡村生态旅游中融入茶艺茶道,把形式的表演转变成为人们的一种身体习惯、精神需求和文化观念,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不仅可以弘扬中国茶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还可以使乡村生态旅游沿着正确的方向和理念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自然遗产的保护及利用过程中,屡屡出现遗产地原居民权益受侵害现象,这与我国立法上的忽视、管理上的排斥、制度上的缺失不无关系。为切实保障我国自然遗产地原居民的权益,应加强我国相关立法,变革管理模式,完善制度保障,以协调原居民权益保护与自然遗产地建设间的冲突,最终实现二者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8.
1999年11月1日,从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传来一个令中国人骄傲的好消息:我国武夷山和大定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分别作为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入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5处遗产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入其中泰山、黄山、庐山、峨嵋山、武夷山被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这25处遗产地被人们称为“中国的财富、世界的遗产”,它们是:长城,故宫,周D店北京猿人遗址,秦始皇陵及兵引市,敦煌莫高窟,泰山风景名胜区,黄山风景名胜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  相似文献   

9.
遗产旅游对遗产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及控制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遗产旅游的社会文化作用有利有弊,既促进了遗产地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同时也给当地带来诸多的消极影响.文章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探讨了遗产旅游对遗产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并对其消极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武陵源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背景下讨论世界遗产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无论对于人类重视自身的文化生境,还是促进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武陵源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基础上,指出其资源优势,提出在自然遗产地发展文化生态旅游要充分实现各类资源的整合、促进民族文化的原生保护与永续利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