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考 这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完全打破历史学科的传统系统和结构.在中外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史上迈出了史无前例的一步。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系.都是对我们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一大挑战。应当客观地说.新的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有其优点:在知识处理上.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每个必修模块由8至9个专题组成,每个选修模块由6至8个专题组成。专题构成了呈现历史内容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单位。由此,基于历史专题的教学研究已成为时下的热门话题。本文从方法与策略的角度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教学过程与活动的安排等来对基于历史专题的单元教学设计问题进行分析与说明,以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朝着有效、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惠平 《考试周刊》2009,(27):205-205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课程结构的重大变化为: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出现,每个模块由若干专题组成,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课标上具有相近的教育价值.在内容上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模块专题确立遵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因而。理清历史线索,通过古今中外同类史实的比较,从历史事实的个别性、偶然性背后探寻一般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正高中历史新教材编写采取"模块+专题"的体例,新教材模块专题体例删减了历史旧教材中"繁、难、偏、旧"的知识,增加了诸多"新的色彩",使得我们当今的高中历史课堂逐渐"活"了起来,充分彰显了以往历史课堂所没有的魅力。但是,在具体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历史教师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产生了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存在使得高中历史教师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新教材模块专题体例,想说  相似文献   

5.
尹晓欣 《考试周刊》2012,(55):131-131
我们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在学历史,而且,初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大体相似,其实,大家只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实际上.它们是点、线、面的关系。高中历史更注重历史的线索和时代特征及一定的历史理论。因此,要学好高中历史,绝非简单地背背就能顺利过关的。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分为章节知识、专题知识和理论知识,其中,章节知识是基础。章节知识和专题知识纵横交错,构成知识网络;历史理论支撑起网上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多层面的立体交叉体系,也就是说。在学习高中历史时,我们不妨先费心掌握几种学习高中历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各个学习专题之间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自2007年以来陆续亮相的各省区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尤其是主观题的命制.已经明显渗透新课程倡导的这一理念。例如2009年安徽文综卷第35题“明显属于必修的经济模块.联系选修的改革模块,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制订并于2003年正式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写道:“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在淡及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时也强调指出,“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高中历史教材新结构)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由此可知,  相似文献   

8.
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力度很大,引发了一系列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实验、调研和思考,笔者心中产生一个强烈的感受:高中课程的模块式结构加之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尤其凸显出初中世界历史知识体系的较大欠缺和世界历史的重要性。这种认识,来自几个非常现实的考虑。第一,新课程对初中世界历史课程的要求大大降低了;第二,高中模块结构中的中外合编专题体例,各模块中基本上是中国、外国专题各占一半,由于它们之间基本上没有时序的纵向联系和彼此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可比性.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的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其利弊关系也日益明显。新课程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以往初中和高中历史学习中的重复知识,将课程分为了必修和选修模块。且开创了新的专题学习模块。但是,其改革的缺陷也在不断明确,专题模块逐渐显露出其弊端来,使得高中历史教学出现了很大的困难。给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带来障碍。所以高中历...  相似文献   

10.
高中历史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通史”体系,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新教材在给人耳目一新感觉的同时,也存在着知识系统不够完整,同一时期历史现象的联系不够紧密,跳跃性大,各模块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等诸多问题。“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1.
当今,高中历史教材是以专题为模块,以中外历史为体系。这就使得建构清晰的历史知识体系显得至关重要。历史知识体系建构方法众多,现列举若干方法,浅析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  相似文献   

12.
林旭 《考试周刊》2015,(2):131-132
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编排方式呈现出不同特征,高中历史采用的是专题编排法,将历史按照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范畴划分为不同专题进行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但是,这样的编排方式使高中历史的每一课时都显示出时间跨度大、发展逻辑强的特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难度,而图表法一方面联系着具体历史事件,另一方面渗透着隐形的历史发展逻辑,是促进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日本高中历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素质",将必修课分为不同层次供学生选择;而我国高中历史教育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采取"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历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高中历史新课程采取模块加专题的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便于学生探究.但教学内容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高中生提出了挑战。因此整合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本文就此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大纲,《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发生了诸多变化。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三维目标;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强调“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在内容结构上,则为模块一专题一学习要点(即“若干教学目标构成一个专题、若干专题构成一个模块、若干模块构成历史学科”)的内容呈现方式。诸多的变化,决定了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也要进行相应调整。实践表明,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16.
郑小英 《考试周刊》2010,(24):32-32
时下,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茶地进行着。高中历史不再像旧教材那样按照通史的模式和时间先后顺序,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放在同一朝代的章节里。而是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必修和数个选修教材,这样更接近于大学历史专业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作为高中历史新课改的第一线教师,我想就新课程改革谈一点心得,与同行共享。  相似文献   

17.
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必须在历史学习活动中所形成的优秀品质,代表着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反映了学习者的历史素养与人文思维。重视历史核心素养的建构、开发,并重新设计高中历史教学模块,才能保障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本文针对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展开探讨,思考如何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全新视角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8.
正一、让历史课堂内容专题化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以模块为基本框架,以主题为基本单元,打破了传统的通史体例,将所要求的课程内容分成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模块学习内容,涵盖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领域。比如在《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中,就是分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9.
<正>中学历史新课程教科书是按模块、专题、中外历史混合编写的,这种模块专题体例给中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诸多弊端。本来人类历史是按照时间顺序从前到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相互联系地发展着的,但新课程教科书的模块体例人为地割裂了历史的横向联系,割裂了历史事件的完整性,使很多完整的历史事件呈现在不同的模块中,造成了历史事件的支离破碎,造成了知识点的分散、重复、缺失,学生学起来好比盲人摸象,弄不清事件的原委,说不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专题体例又人为地割裂了历史的纵向联系,使很多历史事件在缺乏前因后果的情况下孤立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只能孤立地一个一个地硬性接受历史知识,弄不清历史的发展脉络。同时这种模块专题体例,又打乱了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先发生的后发生  相似文献   

20.
高中历史教学有两大板块:一、必修模块,二、选修模块。必修模块的教材编写决定了师生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领域进行通贯、纵向的教学活动,形成对历史脉络式、纲要式的知识结构。而选修模块以其专题式比较详尽而全面地呈现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和历史遗存等,决定了师生在选修模块的教学活动应与必修模块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差异。笔者拟就选修一“改革”专题教学作一探索与思考,以期得到同仁与方家的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