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联合诏令》是拜占廷帝国早期十分重要的宗教诏令,旨在调和卡尔西顿派与基督一性论信众之间的矛盾。它回避了基督性质这一焦点争论,着重谴责聂斯托里和尤提克斯的神学思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帝国内部紧张的形势。本文拟从《联合诏令》的文本出发,同时借鉴中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拟对该诏令出台的政治因素加以剖析,并指出这是拜占廷基督教会、皇帝与民众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正> “圣经”,即基督教的经典,分为《旧约》和《新约》两部分。《新约》是晚出的基督教本身的经典,约产生于公元一世纪至二世纪下半叶。共二十七卷,包括福音书——四部福音书分别以基督的四个门徒的名字(马太、马可、路加如约翰)标题,内容是关于基督的神话和基督教义;使徒书,它是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神学的基本教义表现为对上帝的信仰,古希腊哲学的核心理念是理性。它们是西方人精神世界中的两个基本特质,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基督教神学与古希腊哲学的关系表现为信仰与理性的碰撞。文章以基督教的发展历程为参照,考察古希腊哲学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基督教神学的影响,结论是:基督教神学与古希腊哲学的关系在基督教发展历程中表现为神学对哲学的顺承、弘扬与反叛,具体表现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上是信仰与理性的基本对立、相互融合、最终决裂。  相似文献   

4.
三、了解西方为了认识自己 我们在接触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会发现基督教在其中的深远影响和中心地位,有的学者不无夸张地将西方文化归结为一种“基督文化”。基督的信仰是一种与时代同步的理性化神学,亦即康德所张扬的“理性限定下的”神学,理性突破基督教教会律条的高墙,筛选出基督教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神学是柏拉图的理念论,普罗提诺新柏拉图主义的"太一流溢"说和基督教教义相互结合的产物,是由三位一体说,上帝创世说,原罪赎罪说和末世报应说等所构成的一整套宗教思想体系.奥古斯丁放弃和批判了美在形式的传统看法,完全割断了美和物质世界的联系,把美只归结为彼岸的上帝,把美学完全融合于基督教神学,创立了一套神学美学.在他的...  相似文献   

6.
许地山是位基督徒,他的许多作品,或显或隐地表达了基督神学思想。他以文学的形式努力构建汉语基督神学思想,这是他的基督教信仰与他的中国文化观念相遇的产物。当我们尝试着揭示许地山基督神学思想的架构时,也同时完成了对许地山文本的深层阐释。  相似文献   

7.
张建刚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6):34-36,50
哈代的宗教观是极其复杂矛盾的,一方面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宣扬了博爱、原罪、救赎等基督教义,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极端叛逆的异教徒,深受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进化向善论等异教思想的影响,猛烈地批判了基督宗教,塑造了一个个异教徒,通过他们的悲剧生活控诉了教会的陈腐和基督教思想对人性的压抑。  相似文献   

8.
小北 《阳光搜索》2005,(2):42-43
古罗马时代,青年基督教士圣瓦伦丁冒险传播基督教义,被捕入狱,他的精神感动了老狱史和他双目失明的女儿,得到他们悉心照料。  相似文献   

9.
托尔金借助神话史诗的外型构建了一个“异教”下的基督世界——中土。《魔戒》文本中没有出现上帝、《圣经》和教堂,却仍然阐释出作者对救赎与原罪、善与恶等基督教教义的理解和反思。托尔金用神话原型对基督教教义进行的这种“次创造”去除了小说纯宗教教化的味道,这使它具有了普遍性,容易受到各种不同背景的读者的接受和喜爱。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莎士比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主义关于人的观念是在基督教教义肯定人的价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圣经》是希伯来文学的总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作为基督教的经典对欧洲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影响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处在基督教文化大背景下和信奉基督教家庭的小环境中的莎士比亚,继承了基督教教义中益于人类的合理成分,同时溶入了新的时代内容,终于成为属于所有世纪的伟大作家。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教会学校是西方传教士搭乘西方列强所加给中国清政府的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传扬“基督福音”的过程中捆绑兜售西方文明的一部分,整个近代教会学校的形成过程既是基督文明对儒家文明的主动攻击和适应的过程,也是儒家文明向基督文明反抗、屈服和学习的过程。中国近代教会学校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西方基督文明在近代中西文明博弈中取得胜利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也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提供了动力和学习的范型.进而为推动整个儒家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对福建教育与考试给予诸多关注。他们对福建学校教育体制和教育具体实践场景、科举考试制度和科场的细节以及教育与考试存在的弊端等进行记述与认识。基于这些认识,传教士们着力兴办教会学校和引入西式教育,并鼓吹基督教文明,为福建地方教育带来变革气象。  相似文献   

13.
《万国公报》是英美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综合刊物。《万国公报》不是一份教育专业期刊,但他却是晚清来华传教士介绍西学的重要媒介。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教育作为宣传的重点,介绍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大力宣传女子教育和社会教育,《万国公报》中关于社会教育的文章不多,但当近代中国新型社会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时候,它关于社会教育的宣传和介绍对社会教育在中国的推广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佛教入华传播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件大事,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为主,儒、释、道三家既冲突又互相融合格局的形成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恒河文明与黄河文明的巨大差异,佛教在入华传播之初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冲突。佛教传播者明智地将佛教教义与中华大地上盛行的神学思想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佛教在中国立足的问题,为其后的佛教中国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佛教在中华大地上近两千年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中的佛教早期是指魏晋南北朝佛教大规模入华以前。  相似文献   

15.
企业文化是一个管理系统,具有反映变化的预警功能。科研院所转制成企业后,新旧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些差异通过文化的预警功能反映出来。文化冲突将影响到新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新生企业只有主动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消除冲突。文化变革的作用机制表现为阻力系统和动力系统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Today deep theological differences threaten to divide Protestant denominations. In turn, these differences often mute church education and block mission. This article seeks to offer glimpses for addressing that theological controversy. It is an exercise in historical retrieval examining a generative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 religious education, that is, the theological conflict between the liberal religious education movement and neo-orthodoxy in the 1930s through 1950s. As Christian educators moved through this earlier conflict, underlying theological commitments and theological practices emerged that offered a faithful politics of hope calling the church to mission.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希伯来语教育分为圣经希伯来语教育和现代希伯来语教育,前者的实体是神学院的旧约原文课,后者的实体是中国独有的普通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种现代希伯来语专业.文章对中国大陆以及中国台湾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神学院开设旧约圣经希伯来语课程情况作了全面调研,形成了中国圣经希伯来语教育较完整的资料,并对中国圣经希伯来语教育的发展,以及各地区神学院希伯来语教育的互动、神学院希伯来语教育与普通高校现代希伯来语教育的互动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reconsideration of education's theological significance, proceeding from educators' experiences in a postmodern era. Uncertainty and vulnerability are central issues, not only with regard to the theological plausibility of education, but also with regard to a concrete process of adult faith formation. The responses that are formulated by educators to the perplexities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can be fitting to an idea of adult faith formation where adults are themselves discovering, adapting, and constructing new roads of religious commitment and community building. This article contains three parts. First, it redefines the aim of education beyond the "constructability" of the child, in consequence of the issue of child abuse in Belgium. Second, it refers to five competencies to which the educator is inviting the child and to which the educator becomes intrinsically challenged. In a third movement these experiences are reformulated in a theological perspective as five traces for transcendence.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探讨了沈从文文学创作与基督教文化的复杂联系 ,认为沈从文小说以个体道德真实性的眼光讽刺了教会和牧师的虚伪性 ,同时也表现了文学与宗教在情感和审美上的相似性。基督教的《圣经》也在语言文体上给予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诸多启示 ,尤其是《圣经》中的《雅歌》为他表现人性与神性的牧歌性提供了语言和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offers a response to two provocative question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of theology to religious education posed by Norma Thompson in her Presidential address given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PRRE in 1978. I offer contemporary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theological educator. First, I show how feminist theory and practices are transforming theological education. Second, I discuss how feminist pedagogy and theologies inform my teaching as a university professor. Third, I show how the themes of justice, dialogue, and imagination that emerge from feminist practices shape my work and the learning of my undergraduate theology stu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