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秦汉魏晋时期我国的书籍大都由竹简木牍构成。大批珍贵的古代简册实物证明,当时的简牍有长条形、长方形、楔形、棱形以及上圆下方形。棱形木牍有七个书写面者,易于制作,可以刮削,能反复使用。因简牍的长、宽尺寸不同,其所能容写文字的数量也随之不同。为能容写更多文字,人们加宽加长了简牍。每枚简牍的容字量突破一行增至两行后,又出现了七、八行甚至十行者。仍不能满足需求,于是有人用韦绳编联简牍成书,竖排版式由此产生。当时人称一部书为一编(篇)“书”,而“册”字是“符命”—封拜的文字凭证。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人用毛笔沾墨把文字写在竹木片上。写了字的单个竹片叫简,单个木片叫牍,合称简牍,又统称力简。把简编连起来叫‘策’(册)。简册大约出现在殷商和西周时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古书记载,制竹简先将竹子劈成竹条,刮削平整,因青竹含水份,在火上炙烤后才能书写,称‘杀青’或‘汗简’。经杀青的竹简,不仅可以长期保存,而且便于书写。后来,就把‘汗青’作为书籍的代称。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不朽名句。  相似文献   

3.
天水放马滩一号秦墓所出乙种竹简360-366号之内容与墓志、告地书等常见丧葬文书及编年记等记事类文书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篇中所记"丹"这一人物为墓主的可能性不大,不宜定名为"墓主记".从全篇主旨、表现手法及简册形制来看,它应当是乙种<日书>的一部分,其篇题可按内容拟为"丹"或"祠鬼".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在纸张发明及其普遍使用之前,当时的书写图籍、文字记载都使用简册。这是以竹木为材料,毛笔书写。如果是官书文牍,还必须封以玺印,以防开拆。这一事实,近年已由我国西北地区发现的大量简牍实物资料所证实。但这些简牍大都是汉魏时期遗物,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简册,以长沙仰天湖竹简,河南信阳竹简,湖北江陵望山竹简,随县擂鼓墩大墓竹简等,属于战国时期的实物。我国商周时期如何?因无实物可见,不得而知,或以为商  相似文献   

5.
把传世本《孙子》与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孙子》篇名相校,发现传世本《孙子》篇名多加一个"篇"字,绾合出土秦汉简帛篇名、标题的形式,则先秦书籍体例不以"篇"字名篇。因此,《赋篇》篇名之"篇"字不可能是荀况亲题。根据《荀子》一书编撰体例,结合赋体文学形成史,《赋篇》篇名当为刘向写定《荀卿新书》时所代题。  相似文献   

6.
《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是一篇介绍我国书籍演变历史的说明文。但其中的一个句子在语法上欠妥:“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写在竹简和木片上的文字,有一百二十斤重。”试删去“秦始皇每天批阅写在竹简和木  相似文献   

7.
书的典故     
书是人类永恒的朋友,它是伴随着文字的出现而产生的。最初人们将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称“甲骨文”,或铸在青铜器上,称“金文”。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木简上写字。取一根竹杆截成圆筒,再把这些圆筒劈成一条一条的细竹签,这就是“竹简”。新鲜的竹子含有许多水分,容易长虫子或腐烂,所以在书写之前要先把付简放在火上烘干,称“汗青”、“杀青”或“汗简”。后来我们就把“汗青”作为书籍的代称。如“名垂青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长的竹简有三尺长(约合现在67.5cm长),主要用于书写法律条令和儒  相似文献   

8.
书族十代     
第一代:木简竹简式东汉宦官蔡伦于公元105年改革造纸术之前,我们祖先所使用的“书”差不多都是用漆写在木片或竹片上的,再用细绳或牛皮索串联在一起。这种“木简竹简式”的书与印度的“贝叶”书(古印度特产一种“贝多罗树”树叶像笋壳,古印度人将叶子用绳穿成“书”用来写经文)、埃及的纸草书(尼罗河岸特产一种阔叶的草,古埃及人用来写“书”)以及古代西方的泥板砖刻式“书”,可以并称为古代人类四种原始“书”。  相似文献   

9.
古代人读书很不容易,因为在印刷术和纸没有发明之前,一般人是读不起书的。第一,书很贵重,得用手抄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一片竹简、木牍写不了多少字,几部书就装满了好几车子。有人说“学富五车”,说的是念的书超过五部车子装的简牍,其实用今天的眼光看,五个车子的书并不怎么多。孔子念书很用功,“韦编三绝”,韦是皮带子,竹简、木牍用皮带子拴起来,才不至于乱。这种书  相似文献   

10.
你用对了吗?     
"书"与"书籍""书"和"书籍"所表达的概念是相同的,都是指"装订成册的读物",但在使用时是有所区别的。"书"可以指个体,也可以指集合体。如"我买了一本书",这里的"书"是指个体;"书是知识的海洋",这"书"是指集合体。"书籍"则只能指集合体,不能指个体,不能说"我买了一本书籍"。  相似文献   

11.
前言我国古代写书的竹简,在汉时即有发现。如《汉书·艺文志》说,汉景帝时,鲁恭王在曲阜建筑房屋,破坏孔子旧宅的墙壁,发现古文《尚书》、《论语》、《孝经》、《逸礼》的竹简,都是大篆书,每简由20字到25字不等。这些竹简,是战国时代人所抄写的书籍,在秦代焚书时壁藏起来的。又河内女子在老屋中曾发现竹简,写的是《泰誓》一篇。又据《晋书》记载,太康  相似文献   

12.
书籍既然是良师益友,我们就应该在书籍那里有所得,就应该和书籍倾吐心里话,把自己读书后最真实的收获、体会、感悟讲出来,写下来。如果用你的心与书经常进行对话,长此下去,你就会在"朋友"的帮助下获益匪浅。我们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启迪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是读后感。读后感是读者与书进行对话的最好方式,而读懂文章是写好读  相似文献   

13.
女孩的梦     
正在一个小村庄,一个小女孩吃力地抱着几本书,走进图书馆,把书放在了书架上。女孩被陈列在书架上的书籍深深地吸引,她想,能够写出书来是一件多么令人羡慕的事情。自己写的书陈列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这样的人该多么幸福!女孩对鬓角斑白的图书馆职员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以后长大了我也会成为作家,也会写很多书。"职员放下手中的印章,面带微笑,打  相似文献   

14.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本身的发展也凝聚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印迹。从甲骨刻字的生硬古掘、竹简卷轶的汗牛充栋到印刷书刊的图文并茂,书籍的概念在不断被刷新。如今,录像带、光盘已被作为电子书刊跻身书架,一些有识之士将上百本名著压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三年在居延的肩水金关遗址,出土了一组非常珍贵的汉代简册。这组简册包括四个文件,即《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按简文应称《御史律令》)、《张掖太守移书》、《张掖肩水司马兼都尉事移书》、《肩水候移书》。这组简册发现后,甘肃居延考古队作了报导,初仕宾同志也作了《居延简册〈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考述》(以下简称《考  相似文献   

16.
老鼠的尾巴     
陶布像往常一样来到学校的图书馆看书。他徜徉在书海中,认真选着自己喜欢看的书籍。一本蓝色封皮的书吸引了陶布,这是一本牧师写的书。15岁的陶布的理想就是当一名牧师,所以对牧师写的书比较关注。这本书写的是有关进化论的,陶布翻开书浏览。突然,书中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漫谈印泥     
正印泥早在战国和先秦时期就有,那个时候叫封泥。战国和先秦时期官员要写公文,公文写在竹牍上,竹指竹简,牍指小木片。官凭印,文凭书,公文要加盖印玺,这一做法等同于现在政府机关下发文件。公文文字写在牍片的凹面上,然后再用一块大小差不多的牍片覆盖在上面,相当于封面。这片"盖子"那时候叫  相似文献   

18.
1994年《中学语文》第9期刊登了李大刚同志的一篇短文——《古代正式的书籍起于何时》。该文认为“按照历史的沿革,正式的书籍应是在春秋末期出现的帛书,而不应是在两千多年前战国和秦汉时代出现的竹简和木牍。”愚以为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古代正式的书籍应该是竹简和木牍,而不是帛书。“帛书”为什么不应算是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说过:“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与书籍》、《读书吧》两篇文章,都是写读书。写读书的感受、读书的要旨、书籍的本质、阅读的导向,引导人们去爱书、读书,从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读书贵在将书籍当作获取知识、精神力量和丰富感情的源泉。《读书与书籍》指出,“作品是作者精神活动的  相似文献   

20.
我爱读书     
正10月21日晴曾记古代伟大诗人杜甫写过一句千古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只要读许多书籍,才能得到丰富的精华知识。于是,我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别人问我平常喜欢干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最喜欢读书!"书,好像小船,载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遨游;书,犹如阶梯,引领我登上知识的高峰;书,仿佛甘甜的雨露滋润着我的心灵;书,是美丽的翅膀,带我飞到湛蓝的天空,尽情翱翔。小时候,并不知道书籍的深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