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徐静 《辅导员》2011,(26):20-22
课文背景:《公仪休拒收礼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两条鲤鱼的故事,赞扬了公仪休以身作则、清正廉明、聪明机智的品质。当课文学到"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  相似文献   

2.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个独幕剧,讲述了两千多年前鲁国宰相公仪休拒收鲤鱼的事,赞扬了他奉公守法、深明大义的品质。引导学生理解公仪休说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和“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这两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话。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3.
《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通过写公仪休拒收鲤鱼的事,赞扬了他奉公守法、深明大义的高尚品质。其中“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和“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我通过借文生疑,巧引争辩,既化解了难点,深化了认识,又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个独幕剧,讲述了两千多年前鲁国宰相公仪休拒收鲤鱼的事,赞扬了他奉公守法、深明大义的品质.引导学生理解公仪休说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和"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这两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话,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我通过借文生疑,巧引争辩,既帮助学生化解了难点,深化了认识,又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公仪休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宰相,为官奉法循理,很受老百姓的爱戴。他很喜欢吃鱼。鲁国在山东中部,不近大海,吃鱼是不容易的。孟子曾经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可见鱼在当时是颇为名贵的。有一次,一个商人送鱼给公仪休,但是他坚决拒绝接受。他的弟弟就劝他说:"你不是喜欢吃鱼吗,为什么不接受呢?"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接受人家送来的鱼。因为我接受了人家送来的鱼,就违犯了法纪,那  相似文献   

6.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苏教版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也是学生在课本里接触到的第一个剧本。主要写了两千多年前鲁国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鲤鱼的故事。剧情虽然简单,但人物性格鲜明,公仪休以身作则、清正廉明、聪明机智的品质跃然纸上。针对课文特点,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后,我用了近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表演,在尝试用恰当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剧  相似文献   

7.
宋飞 《语文知识》2016,(6):73-74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出独幕剧。历史上,公仪休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宰相,一直遵守法度,按原则行事。在他的影响下,百官品行端正,奉公守法。教材中的《公仪休拒收礼物》便是根据《史记》中的内容改编的,但其体裁由历史散文变成了戏剧。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的教学使命是什么呢?或者说,从"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层面来看,我们应该如何设定其教学目标,并且如何  相似文献   

8.
张晓华 《江苏教育》2006,(10B):16-17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苏教版教材中的一篇课,也是学生在课本里接触到的第一个剧本。主要写了两千多年前鲁国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鲤鱼的故事。剧情虽然简单,但人物性格鲜明,公仪休以身作则、清正廉明、聪明机智的品质跃然纸上。针对课特点,在学生理解本内容后,我用了近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表演,在尝试用恰当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剧本内容过程中,引导学生走进剧中人物内心世界,受到公仪休人格精神的熏陶感染,从而实现对本价值意义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9.
一、导入 (课件显示:在古筝《铁马吟》的乐曲声中,拉开帷幕,显示舞台上公仪休拘收礼物的场景。)[评: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不仅了解了剧情,而且熟悉了剧中的人物。想不想尝尝做演员、做导演的滋味?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第三单元安排了一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随后的练习3安排了以下内容:诵读“关云长温酒斩华  相似文献   

11.
一、抓课题变通处设问 围绕题目设计提问,能使学生立即产生急切阅读课文的欲望,能大致把握课文的内容,符合“讲读课文要从整体人手的原则”。例如,教学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可以围绕题目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们知道公仪休吗?他拒收了什么礼物?他为什么要拒收礼物呢?”这样的设问.一方面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从整体人手,使学生一开始就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语文第八册课文《公仪休拒收礼物》,它取材于《史记》,是很强的人文作品,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喜爱鲤鱼,却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鲤鱼的故事。它是一部独幕剧戏剧,是极其生动的一种文学体裁。读戏、思戏,进入剧本是学习剧本的根本。怎样让学生入戏悟文,本人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环节中,注意循序渐进,边读文中的台词,边品味语言文学与人物个性,边演绎剧本,并对其表演初步尝试评议。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符合“大语文观”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蒯威 《湖南教育》2013,(9):40-41
不知为什么,有些老师在阅读课文时,往往特别相信文本,相信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也许是因为潜意识里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听话的孩子,一个不敢随便提出疑问和困惑的孩子。结果文本中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擦肩而过。《公仪休拒收礼物》,独幕剧,改编自《史记·循吏列传》,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课文内容看似浅显,细  相似文献   

14.
刘富 《成才之路》2009,(10):72-72
【设计内容】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了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一个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赞美了公仪休清正廉明、坚持原则的品质。本设计充分挖掘文中不同角色的性格,转换学生的位置,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精神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第三单元安排了一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随后的练习3安排了以下内容:诵读“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段落,把关公的神勇气概读出来;说三国故事;读背相关成语。  相似文献   

16.
陈秋芳 《小学生》2013,(12):55-55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大部分学生写起作文来总是无内容可写,究其原因是对生活缺少观察,对生活的美缺少发现和体验。基于此,我从培养学生学会回味人生,着力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寻找写作的触点。一、在学课文中回味亲身的感知每当学生在欣赏别人的作文时都会有此感叹:这样的事我也经历过,怎么我就没想到这样写呢?打开记忆的闸门也是寻找写作素材的好方法。为此,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如教《公仪休拒收礼物》时,有一句台词是公仪休吃了鲤鱼后回味时所说的话,我让学生们也回味一下自己吃鱼后的感受再  相似文献   

17.
文本解读‘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等三篇课文分别介绍了三个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其中的《祁黄羊》是根据《吕氏春秋&#183;去私》中的有关内容改编面成的。祁黄羊,春秋时代晋国的大夫,名奚,字黄羊。编者直接以人物名字“祁黄羊”作为题目,  相似文献   

18.
正单元梳理课如何上?如何体现单元整合的智慧?如何在单元整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阅读的深度思维?笔者以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单元梳理课教学为例,谈谈单元整合的策略。一、文题再读,发现单元主题,树立"类"的阅读意识第三单元由三篇课文组成,《三顾茅庐》《祁黄羊》和《公仪休拒收礼物》。练习3有读读《三  相似文献   

19.
一、抓课题变通处设问 围绕题目设计提问,能使学生立即产生急切阅读课文的欲望,能大致把握课文的内容,符合"讲读课文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例如,教学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可以围绕题目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们知道公仪休吗?他拒收了什么礼物?他为什么要拒收礼物呢?"这样的设问,一方面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从整体入手,使学生一开始就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上学年,学校安排我到农村小学支教四年级语文。记得有一次,我安排学生在上《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之前去收集竺可桢的相关资料,第二天,我检查全班30个学生收集的情况,结果只有6个学生收集。还有一次,教学完《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我安排学生自编该课文的课本剧,让他们分工合作,根据角色选择合适的同学进行表演。第二天检查表演情况,结果是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