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朱理学"伦理道德思想作为明朝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在维稳与安定社会的同时,深深禁锢着人性的自由解放,摧残着人的基本权利。自明中叶始,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出现与社会危机的产生,涌现出一批以李贽为代表的突破正统道学的思想家。李贽追求民主,倡导自由,力主平等,注重客观实践的思想突破了明朝教化思想的囹圄,真切而深刻地推动了历史主潮。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让位于玄、佛、道,退居次位,而一直在民间流传的道教流向社会上层,成为官方的正统宗教。表面上看儒学丧失“独尊”地位,实际上,道教之所以能够得以登上政治舞台,是借助引儒入道的方式进行改革才得以实现的。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儒学在神仙思想、戒规戒律、道教改革和道士心态等方面影响着道教,而其原因主要在于原始道教发展出现危机、道教信徒构成的转变以及夷夏之争的促使。  相似文献   

3.
张莹 《文教资料》2010,(19):82-83
本文主要从儒学在汉代形成的新内容及其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入手探讨其发展变化。儒学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不断完善和适应社会潮流,形成自己新的思想体系,表现出亲政性、世俗化及制度化的特点,赢得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同时,在汉代统一背景之下的儒学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在当时思想、道德、社会结构层面具有巨大的整合作用,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两晋南朝的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佛教的发展给本就式微的儒学带来了危机,为了恢复儒学的权威地位,士人知识分子进行了不懈努力,柳宗元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他提出了"统合儒释"的思想,吸收佛学精义以改造儒学,使儒学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不仅如此,柳宗元的"统合儒释"思想还对后世影响很大,二程朱熹正是借鉴了这一思想,以"援佛入儒"的方式对儒学进行改造,建构了新儒学———程朱理学这一庞大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在儒学思想史上,周敦颐建立了第一个基于本体论的心性之学理论体系.从他的本体论、人性论和工夫论看,周子道学与西方哲学中最重视道德的学派--斯多亚派存在着相似之处.文章透过这种"貌合",着力分析了两派哲学的"神离",并从比较中窥见了周子道学的诸种缺陷.  相似文献   

6.
近代儒学是古代儒学向现代儒学的过渡,是近代中国社会实践的理论产物,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近代儒学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论缺陷,但是它依然代表着近代中国社会理论的最高水平,并指导着近代中国的社会实践。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与西方文化的冲击,儒学尝试对历次危机做出回应,对自身的理论体系做出重大创新或调整,由此建构了不同的儒学理论体系。虽然历次回应均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构成了动态的近代儒学史。近代儒学的危机是社会危机在文化领域的反映,随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与西学的深入传播,国人逐渐认清社会制度与文化的落后才是一切危机的根源,社会革命才是中国社会的必由之途。"五四"以后,近代儒学以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转向了现代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共同构成了中国三大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7.
"内圣外王"是儒学的总的目标或宗旨,代表着儒家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从事具体的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本主张.随着近代儒学地位一落千丈,"内圣外王"也面临着重重危机,而当代新儒家的出现为儒学的传承和发展点燃了希望.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直接与儒学相关涉.从"本土化"、"世俗化"角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长期对儒家文化的拒斥和批判,不仅有悖人类文化进步及自身之理,而且也碍于战斗品性的发挥,损害大矣.并进一步阐述了儒学回归"世俗化",张扬质朴的世俗情怀和虔诚的亲和秉性之必要,以及儒学精神对现代化"毒素"的自然抗解、对马克思主义的丰溢与超越层面的文化功能.说到底,两者的价值并不在过去,全取决于在未来文化体系建构中的活力!智慧的中国人民,自会把握时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弘扬传统,不负使命.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是汉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着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汉代画像石刻作为汉代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从它的题材内容思想等方面可以形象地复原出整个汉代社会生活。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石作为汉代祠堂画像石的代表集中反映出儒家"仁"和"忠孝节义"的思想,为研究汉代儒学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黄学”与老学虽有极深的渊源关系,但都自成体系。两者虽然都是以“道”来贯通社会与人事的,但贯通方法却大异其趣。《淮南子》与黄学、老学均有所不同。该书中既有老庄道学与儒学两派思想的平流竞进和矛盾斗争,又存在着两派思想的融合贯通。而“黄学”在其中就起着连结两派思想和消解二者对立的作用。这种作用突出地体现在该书由老庄道学到儒学的“无为”思想、法思想和才智思想的转换上,其转换的中间环节就是“黄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儒学和诸子学都是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本的内在要素,长期以来尊"儒"斥"子"的文化政策使得诸子学沦为"边缘学术",其学说的合理性并未得到承认.乾嘉时期,在考证学的推动下,诸子学研究逐渐兴盛,诸子学有了回归学术主流的契机;道咸以后,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和晚清社会危机的出现,儒学受到广泛的批判,在思想一统世界瓦解中诸子学迎来了复兴.诸子学的兴起和历史地位的改变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学统重建的趋势.而清代考据学在诸子学的兴起中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叔孙通到公孙弘,画出了儒学在汉代演变的轨迹,充分表现了儒学终于完成了对专制政治的适应.与董仲舒改造儒学将之引向神学化和宗教化不同的是,以叔孙通和公孙弘为代表的儒宗人物使儒学完全世俗化、实务化甚至奴性化.他们对儒学发展走向所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实践中,毕竟无法与董仲舒所建立的新的儒学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相比.  相似文献   

13.
思想文化的统一是秦汉时期统治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秦王朝统治者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政体格局,以法家思想独尊。秦朝的灭亡,实际上是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的失败,汉代统治者与思想家经历了从黄老道家思想的实践到儒家思想的认同的过程,最终确立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根据现实政治的需要,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原始儒家进行改造,并使儒家经学阴阳五行化,加快了秦汉思想文化统一的步伐。汉代儒学大讲阴阳灾异,加速了儒学的世俗化,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儒学、佛教、道教发展到北宋,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局面。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佛教、道教也积极向儒学靠拢,由此形成"以儒学为主体,以佛、道为辅翼"的文化特征。历经发展的儒、释、道三种文化呈现出新的面貌,糅合并倾向于世俗化,对北宋社会民俗风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传统儒学教育的根本点,就是将教育的宗旨和目标指向人,从而肯定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尽管儒学大师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方式上各具特色,但是这些方法方式始终是围绕着"教人做人"这一思想展开的.所以,从本质上说,传统儒学教育是一种人本化取向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程朱理学的理论是以原儒为本色,吸收佛、道的合理内核,将儒学教化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理论水平.儒家诗教在宋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经过周敦颐的"文以载道"说和二程"作文害道"说的发展,到了朱熹"文从道中流"的观点明确了文与道的辩证关系.道学和文学实现了自然而非勉强的融合,文学从里到外成了道化的文学,标志着道家文学理论的成熟.  相似文献   

17.
作为南宋永嘉事功之学的代表人物,叶适是在批判传统儒学义利观及封建正统经济思想的基础上阐述其事功之学及经济思想的,而“富民论”则是叶适经济思想的中心,叶适为财利(富)正名,肯定富人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以及“保富”的思想和主张,既有其思想渊源也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依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上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也造成了环境破坏、价值迷惘和心灵污染三大危机。面对这些社会危机,西方人开始从东方道学中寻求哲学智慧,以解决现实问题。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评述老子的《道德经》时指出:"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荷兰莱顿大学教授施舟人肯定道学"对西方文化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有其伟大的渊源,可上溯为“儒学、道学、禅学”。而艺术同样受三种文化的影响,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与诸文化相系相生,延续千年。文化渊源的至上性在艺术体系中形成自我的美学价值——儒学、道学、禅学美学价值,同样,这三种美学价值和美学思想又建构和指导着艺术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思想交融的角度梳理了中国儒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先秦"原始儒学"、宋明"新儒学"和当代"新儒家",并就此做了一些价值判断.这三期的儒家们,虽然同在合理吸纳中外文化资源以"为我所用",但其结局却不尽系统("同途殊归");而这也昭示了儒学未来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