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采用薄层层析和提取、分离、光谱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三尖杉属植物叶的双黄酮类化合物,根据获得的化学分析结果,我们同意:(1)将三尖杉属分为二个组:篦子三尖杉组Sect.1 Pectinaea,只包括蓖子三尖杉一种;三尖杉组Sect.2 Cephalotaxus,包括本属所有其它种。(2)支持三尖杉科只包括三尖杉属1属,不支持将红豆杉科中的穗花杉属(Amentotaxus)归入三尖杉科的主张。(3) 认为三尖杉科与南洋杉科、松科、杉科和柏科的亲缘关系较远,而与红豆杉科及罗汉松科的亲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31(5):425-431
本文描述了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的三尖杉科花粉特征,并 对三尖杉属种间的花粉特征进行了对比。据此,笔者支持在三尖杉属内建立篦子三尖杉组Sect. Pectinatae L.K.Fu和三尖杉组Sect.Cephalotaxus的意见。根据花粉形态特征,本文讨论了三尖杉 科的范围和分类位置,同时对比了三尖杉科和红豆杉科花粉的异同。花粉形态特征说明两科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三尖杉科似乎比红豆杉科稍原始。  相似文献   

3.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揭示红豆杉属和白豆杉的种子蛋白主要多肽的分子量为31、   22和20千道尔顿(K)。穗花杉的多肽谱与上述两属相差较大,没有22K多肽,代之以一个33K   主要多肽。榧树属和穗花杉有很多共同的多肽,但没有44K这个红豆杉科多数种类共有的中   等含量的多肽,并出现一个36K主要多肽。三尖杉属一些种的多肽谱十分接近红豆杉属,竹   柏的种子蛋白与上述分类群也有一定程度的近似。     红豆杉科各属之间针叶过氧化物酶谱差别很大,但三尖杉属一些种与红豆杉属却有些类   似。     两种蛋白质资料一致说明红豆杉科内的进化趋势是从红豆杉属、经白豆杉属和穗花杉属   至榧树属。红豆杉属和三尖杉属之间蛋白质的近似,说明红豆杉科和三尖杉科之间的关系,可 能通过红豆杉属相联系的,述资料也说明红豆杉科应置于松柏目之下。  相似文献   

4.
从胚胎发育和解剖结构讨论红豆杉科的系统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豆杉科的原胚发育属标准型,除榧树属兼具裂生多胚外,其他各属均为简单多胚。多数   属的雌配子体经8或9次分裂后形成细胞。本科木材的交叉场纹孔多属柏木型,稀为杉木型;   无射线管胞,树脂道缺如。树皮中除澳洲红豆杉属尚未观察外,其余4属均具含晶韧皮纤维。     根据上述胚胎和解剖学特征,红豆杉科成立为一个自然群是不成问题的。但Florin只根   据“胚珠单个、顶生”而把它们提升到“目”一级的分类单位,与松柏目并列,从胚胎和解剖学资  料看,是不适当的。我们认为红豆杉科的系统位置,应该置于松柏目之下。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红豆杉科、三尖杉科、罗汉松科及松科共9属13种植物的matK基因序列,发现3′端的单碱基插入造成mat k基因在这些类群间有较大的长度变异(1488∽1548bp),其它插入或缺失的长度为3、6或9bp(白豆杉中有一个长为27bp的缺失),且绝大多数插入或缺失事件具有系统发育信息。matK基因中,密码子第1、2及3位的变异率较为相近,平均同义替代率约为平均非同义替代率的2倍。以松科2属3种植物为外类群,运用PAUP软件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仅得到一棵最简约树(步长为895,CI=0.850,RI=0.876),该简约树的各分支均得到bootstrap分析的极强支持。结果表明:红豆杉科与三尖杉科均为单系群,二者互为姐妹群;白豆杉属与穗花杉属为红豆杉科中两个很自然的属,白豆杉属为红豆杉属的姐妹群,穗花杉属为榧树属的姐妹群。竹柏属与罗汉松属聚为一支,二者间的亲缘关系得到boot-strap分析的100%支持,从分支分类学及遗传距离角度,作者不赞同将竹柏属提升为科。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穗花杉属Amentotaxus Pilger花粉外 壁表面和内部的超微结构,并叙述了本属与红豆杉科Taxaceae和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花粉形态的区别。根据花粉外壁超微结构资料,论述了该属的分类位置。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红豆杉科4个属的代表种进行了黄酮类化合物的检测及双黄酮类成分的分离和鉴定。同时根据此类特征成分在红豆杉科各属种中的分布情况,对红豆杉科的系统位置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杉科全部10属共13种植物的种子蛋白多肽。它们     都有分子量为32、24和10K(千道尔顿)的多肽。每个分类群一般只有2至4个主要多肽,构     成种子蛋白总含量的一半;而且其分子量都分布在24—26K及29—36K两个区域内。  因此,     杉科植物种子蛋白谱与红豆杉科、三尖杉科相似,而不同于松科。属内不同种之间,种子蛋白     组成和针叶过氧化物酶电泳谱都没有看到显著差别。根据这两种蛋白质资料,表明杉科各属除红杉、巨杉、落羽杉相互很接近外,其他各属间关系都比较远。但是还不能说杉科可以分立几个科。  相似文献   

9.
白豆杉属(Pseudotaxus Cheng)是我国裸子植物特有属之一,它的胚胎发育十分类似于红豆   杉属。白豆杉受精卵经4次有丝分裂,形成16个游离核的原胚,紧接着形成细胞壁。简单多   胚普遍存在,但没有裂生多胚。在后期胚胎发育中,根原始细胞主要向上分化形成原形成层和   胚皮层,向下提供根冠较少。因此,根冠组织弱小,而次生胚柄系统则十分发达。成熟胚具2   枚子叶,下胚轴中没有髓部,也没有任何分泌分子。     通过白豆杉胚胎发育的研究,作者认为白豆杉属在红豆杉科中的排列位置是:红豆杉属、   白豆杉属、澳洲红豆杉属、穗花杉属和榧树属。其中红豆杉属和白豆杉属比较原始,而榧树属   则比较进化。同时作者认为:从胚胎学资料看,将红豆杉科从松柏目中分离出来,单独成立红  豆杉目,这种观点得不到支持。  相似文献   

10.
双参属Triplostegia Wall.ex DC.由分布于东南亚地区的2个种组成,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归属一直存在争议,有时置于川续断科Dipsacaceae或败酱科Valerianaceae,有时单立一科,即双参科Triplostegiaceae。本研究对广义川续断目Dipsacales s.l.的21种植物(分别来自于败酱科、川续断科、双参属、刺参属Morina、广义忍冬科Caprifoliaceae s. l.、五福花科 Adoxaceae)和外类群人参Panax schin-seng Nees.的叶绿体 DNA trnL-F区进行了测序,并建立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显示,败酱科、川续断科、双参属、刺参属和广义忍冬科的4个属(双盾木属Dipelta、虫胃实属Kolkwitzia、六道木属Abelia和北极花属Linnaea)形成 了一个单系群并得到了很强的支持(100% bootstrap);双参属与川续断科有更近的关系,建议作为一个亚科置于川续断科;广义忍冬科为一多系类群;而刺参属与其他广义川续断目类群之间的关系尚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近年对于三尖杉属植物的生物碱化学研究,并联系到有关本属的其他化学成分、形态解剖、分类、化石和地理分布等资料,讨论了本属植物的分类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扫描电镜下,比较观察了松属l7种2变种针叶角质层内表面的结构特征。结果   表明,针叶角质层内表面的角质颗粒突起与凹陷雕纹变化不甚明显,但胞间凸缘的特征差异较   为显著,如单维管束松亚属(白皮松组除外)为红松型,双维管束松亚属为油松型,而白皮松组   则为白皮松型。此一特征为松属的分类研究,又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据。     本文综合讨论了松属针叶的结构及角质层内、外表面结构特征,木材解剖,木材管胞内壁   的瘤层特征,树皮显微结构,以及染色体组型分析等资料,作者认为:松属中两个亚属的划分是符合自然的,同时将原属单维管束松亚属中的白皮松组分出来,自成白皮松亚属也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3.
The genus Cephalotaxus contains a small number of species. It is adequately appreciated as a newly discovered cancerresistant medicament for the alkaloids obtai- ned from its branches leaves and barks are of curative effe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classificatory revision ba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featu- res,  with the reference to the anatomical characters of leaves,  types of alkaloids and pollen morphology observed.  Two new combinations are proposed,  and 4 species and varieties are reduced in the paper. The genus Cephalotaxus is thus suggested to consist of 2 sections and 9 species.  The trees occur in East Asia and the north of Indo-China, with 88% found in China where is the distribution centre and refuge of the genus. The genus in discussion is of uniqu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which are distinctly dif- ferent from these of Amentotaxus,  Cephalotaxaceae,  containing a single genus of Ce- phalotaxu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axaceae,  and therefore the Cephalotaxaceae is best placed in the Taxinieae of Coniferales.  相似文献   

14.
穗花杉 Amentotaxus argotaenia 胚胎发育的主要特点是:  原胚在16核时形成细胞壁, 幼胚发育缓慢,并要经过一个冬季低温阶段,一直到第二年种子脱落时,它们还处于简单多胚  的选择时期, 后期胚的发育是在种子脱离母树后进行的。根据胚胎发育特点,穗花杉属在红豆杉科中的系统位置(由原始到进化的顺序)是:穗花杉属,澳洲红豆杉属,红豆杉属,白豆杉属,榧树属。  相似文献   

15.
白豆杉属Pseudotaxus Cheng属裸子植物红豆杉科Taxaceae。  该属仅有一种,即白   豆杉Pseudotaxus chienii(Cheng)Cheng。  关于红豆杉科在松柏类植物中应该占据什么   地位问题,一直持有不同意见。为此,作者从化学角度对红豆杉科各属有关植物化学成份进   行研究。我们曾报道白豆杉枝干中的一重要特征成份—铁杉树脂醇(tsugalacton,tsugare-   sinol)(马忠武等1982)。为了获得更多的化学证据,我们又从白豆杉叶的精油中分离了38个   成份,鉴定了其中的33个成份。就其组成比看,其特点是柠檬烯、α-蒎烯和δ-3-蒈烯的总含   量占整个精油成份的1/3以上。这一精油成份的组成特征与红豆杉科榧属植物香榧Torreya  grandis cv.‘Merrillii' 树叶精油成份的组成特征(何关福等1986)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台湾杉属Taiwania包括秃杉T.flousiana Gaussen和台湾杉T.cryptomerioides Hayata 两种。秃杉现已列为我国一级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本文作者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系统    观察了秃杉营养苗端,叶角质层内、外表面及叶子内部结构,幼茎,茎的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 部的结构等。通过对秃杉各营养器官形态结构的观察,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同杉科其它各属作了比较分析,我们不赞同将台湾杉属提升为一个单型科——台湾杉科的主张,而支持Hayata (1906;1907)早期提出的关于台湾杉属应作为杉科中的一个属,其系统位置可介于密叶杉属与杉木属之间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