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价值导向和行动指南,蕴含丰富的生态内涵。它体现了以和谐性和辩证性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思维,包含文明、和谐、友善的生态隐喻,具有生态伦理价值和生态美学价值,与生态学价值观相统一,是生态价值观的集中显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党和政府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分析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的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理性选择。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任务之中,如果没有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就会陷入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已有的发展成果也必定会化为泡影,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目标也将无法实现。建设生态文明,进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光靠科学技术、经济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提升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觉悟,改变人对自然、对生态的认识,要树立科学的生态观,继承和弘扬天人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内涵的渐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已经明确的大背景下,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要从文明、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依次递进的概念分析入手,从中厘清生态文明概念的发展历程,找出各概念间的区分与内在关联。从文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进的必然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力和驱动力。科学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不仅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前提,也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保障。因而,从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分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文化基因、理论基石和实践基础进行三维解读,是未来我们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6.
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于生态社会主义,但生态社会主义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挖掘,对经济理性、生态帝国主义以及消费异化的批判,对商品使用价值和社会公正的强调,对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生态文明无疑是有帮助的。生态社会主义是据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学院式的思考往往难以解决现实的问题。因此,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借鉴其有价值的思想,但更重要的还是立足于中国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它必然要求以生态文明的标准来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科学发展"作为基本的发展战略,其发展是"绿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其基本历史任务,它必然要求将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作为其主要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以人为本作为其理想和价值追求,它着眼于通过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它既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次伟大尝试,它必将开拓人类文明新的发展模式.建设生态文明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也是科学发展观最基本的理论要求.  相似文献   

9.
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和新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是从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政治、厚植生态文化、培育生态公民等四个维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系统阐述。这四个方面是辩证统一关系:生态经济是物质基础,生态政治是政治导向,生态文化是文化底蕴,生态公民是主体力量。特别重要的是,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公民视域谋划与部署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鲜明特色。从学理上探讨与阐述这一问题,对拓展生态文明建设路径,进而对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为解决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生态文明观后逐步形成的。其内涵丰富,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高尔基用“批判现实主义”为19世纪现实主义学命名中引出现实主义的批判性问题,认为批判性不仅是19世纪现实主义学的特点,也是所有现实主义学的应有品格。并在对批判性进行必要的界定的基础上,从现实主义学的哲学背景,历史经验和当前境遇三方面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2.
质疑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政治论和认识论的哲学基础观不能涵盖高等教育存在的全部合法性.高等教育之所以存在还有其更为深刻的本源性基础——人的高层次发展的需要.本文拟从不同角度阐释人的高层次发展在高等教育合法存在中的意义,以及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成效卓著的社会建设活动。毛泽东把社会经济发展与实现社会公正的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根据地人民的革命热情和建设热情,毛泽东的这一做法对于正在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具有某些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求是:普通学校教育研究的重要品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普通学校的教育研究,不同程度地失落了实事求是的重要品格,出现超越文化基础、忽视中国特色、为研究而研究而不是为教育而研究的不良倾向。这与我们的教育研究评估失当、定位超前而不适度相关,也与我们的教育研究缺乏自信心和责任感相关。重视求是精神和品格,提倡自发而非模仿的、自然而非装饰的、有中国特色风格和气派而非泊来的普通学校教育研究,是改造与发展实践中的教育研究的求是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在振兴,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生态环境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却遭受到破坏。而大庆精神的历史和现实给了我们一个启迪:精神力量的伟大。保护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生态环境从人的精神世界入手,净化心灵,纠正非理性行为,不失为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法学本身的实践性决定了法学教育不能脱离法律实践.法学教育应该是一种在真正的实践育人理念指导下的实践教学活动。法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可以作为这一理念的现实化的主要途径。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张闻天是我党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他的史学思想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且特点鲜明。唯物史观是他史学思想的基础,实事求是是他史学思想的核心。他的实事求是的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建设仍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教育实习传统。从春秋孔子提出学、思、行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到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师范学院附小,再到今天,教育实习从内容到形式都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然而与西欧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实习在理念上还相对滞后,在实践上又存在诸多问题。试从建设长期性合作型教育实习基地的视角,论证其在解决目前教育实习中四大突出问题的合理性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与大后方诗歌的大众化和现代主义取向相呼应,抗战时期日占区诗歌呈现出明显的写实性与哲理化倾向。  相似文献   

20.
An extension of the realistic preview concept to various career transi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model is presented in which the realistic preview concept is extended beyond the job and organization choice situation for which it was originally suggested. Realistic previews are suggested for two major career transitions: the entry from high school to college and university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university to the world of work.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igh schools, universities and workplaces are discussed to highlight the need for realistic previews which pertain to aspects of the occupational field which a student pursues, as well as aspects of college or workplace environments. It is reasoned that realistic previews will soften those entry transitions in the same way that a realistic preview for job choice has been shown to be benefici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