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中央电视台的电视新闻频道是全国乃至全球覆盖率和收视率较高、影响较大的电视新闻节目,也是国家政治权威与秩序的象征,更是中国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本论文从仪式传播角度论述了电视新闻在确立政治权威秩序、整合社会意识、构建国家共同体、提供身份认同中的仪式传播价值和仪式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如奥运会、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电视凭借其独有的传播优势成为社会庆典与仪式的主力军.传播学者戴扬与卡茨曾提出"媒介事件"的概念对电视与重大事件的这种结合进行概括,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又可称之为"电视仪式",它们通过电视放大其震撼效果,传达的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和仪式性的"神圣与敬畏",一般具有较重大的社会和历史意义,建构国家认同,便是其主要功能之一.电视仪式的功能:寻找失落的国家认同认同从本质上来说是个体对所属群体的一种忠诚和归属感.在人类众多认同中,国家认同是其中至为关键的一种,它是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借此,人们得以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促进国家的发展.但是,国家认同的建立是极其漫长和困难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一个想象共同体的集体记忆,长期的集体居住,更需要民族独立过程中建立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3.
电视媒介事件已成为生活中一种重要且常见的"仪式".本文从仪式传播的角度,选取三个实际案例,即2016年央视猴年春晚、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和2016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的直播视频,利用电视媒介符号系统,包括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来具体分析,探讨出不同类型的电视媒介事件具有民族凝聚、文化传承,国家认同、信仰共享以及整合维系民族自豪等方面的重要仪式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浅析媒介事件的仪式直播如何建构这些功能.  相似文献   

4.
央视"春晚"作为中华民族集体的广场式狂欢,它的仪式功能已被符号化,象征幸福、美好与团圆."春晚"的成功凸显了电视媒介强大的仪式传播功能,确立了"共同在场"的群体认同,增强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加强了电视观众之间的情感互动与沟通,维护了社会的秩序,传承了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传播生态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社会舆论调控机制失效、政治权威认同性整合效果减弱、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社会舆论场复杂化等导致社会认同性整合环境发生变革.为此,主流媒体应该具有社会担当,成为现代社会"粘合"的工具.主流媒体可以通过主动介入公共事件、找好国家主张与公众利益的"结合点"、策划媒介活动建立"想象共同体"等方式,提高社会共识度,促进社会认同性整合.  相似文献   

6.
电视媒介事件与仪式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新的电视传播形态,电视媒介事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仪式".本文从仪式传播的角度,探讨电视媒介事件凝聚社会、融和情感、增进团结、传承文化、确认秩序的重要仪式功能,考察电视媒介事件的仪式传播特点、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央视《新闻联播》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国家政治权威与秩序的象征,主持人语言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在《新闻联播》中的作用是什么,主持人语言的仪式化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本文从国家形象、语言形象以及语言文化形象的传播与维护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认同构建中,以法律认同为代表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新疆各少数民族,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建构文化认同,是新疆"现代文化"的具体体现。电视媒体以符号形式再现,而再现的过程,即通过电视文本编码形成的电视节目的传播过程,也是受众主体认同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9.
电视文艺节目在建构社会主流价值观中的历史经验 从1958到1966年的八年时间里,尽管由于技术条件和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制约.电视文艺的创作手法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在传播社会主义新价值观念,引领社会思想建设风潮、整合新生社会文化秩序上.这个时期的电视文艺节目仍然取得了不容忽视的历史成绩与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
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的热销表明,都市白领正以此为媒介形成群体认同.本文认为,<杜拉拉升职记>所建构的白领群体认同,不仅仅包括"我们是谁"的想象,而且还生动具体地展示了这些白领所处的微观场景--职场,因而建构了对于职场的想象与认同.具体而言,<杜拉拉升职记>呈现了三种主要的职场迷思:理性迷思、文化迷思和现代性迷思.以这些迷思为基础,杜拉拉们建构了有关都市白领的群体认同.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媒介生态和业态环境下,纪录片中的媒介仪式成为建构国家认同的主要渠道之一.《行进中的中国》是中宣部国际传播局"纪录中国"传播工程的重大外宣项目,该片以媒介时间的组织、媒介空间的搭建和媒介参与者的引导,建构了一场媒介仪式,最终强化了受众的国家认同情感.因此,《行进中的中国》的媒介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前半期是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艰难转型的时期。从国家政治发展来看民族国家的构建是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从民族政治发展来看,民族国家建构也是这一时期整个中国民族问题的核心。从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是一个包含政治体系建构、政治文化存续、政治权力整合、社会政治力量发展的综合系统。  相似文献   

13.
罗娜 《东南传播》2018,(4):132-135
作为重要的电视媒介仪式,央视春晚肩负传播中华文化的国家责任,春晚公益广告中的中国元素也因此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与功能,通过饱含中国元素的表达,春晚在全国观众以及全球华人群体之间形成重要的情感纽带.具体而言,春晚公益广告中的中国元素包括具象的中国元素和抽象的中国元素,它们具有重要的社会整合、文化认同以及情感凝聚等功能.  相似文献   

14.
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电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式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成为传播学所关注的对象.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一种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仪式",在构筑"认同的空间",提供"认同的力量"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拜祖大典"、"中国记忆"、"香港回归"等媒介仪式的考察,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国族认同的建构与强化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任务,媒介仪式是大众传媒和受众对特定情境、象征资源的共享性过程,成为国族认同建构与强化的主要机构之一。笔者借鉴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从媒介的角度切入认同的研究,以2011年春晚为例,分析春晚如何作为媒介仪式,探究春晚通过哪些途径实现对国族认同的建构与强化,进而反思利用媒介仪式进行国族认同建构与强化的多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湖南Y村的民族志调查,观察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新闻联播》的收看与解读,提出农民对《新闻联播》的日常解读存在四种类型:仪式型、陪伴型、学习型和认知型,认为《新闻联播》是农民的集体"政治仪式"和个人"政治狂欢"。研究表明,在当代社会转型期,国家意识形态与乡村社会的接合作用于农民身上形成了一种男权、党权和国家的混杂体验,并指出这种混杂体验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根源。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研究媒介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华语电视在全球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具有消解民族身份认同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建构中华民族的认同,两种张力共同形成了华语电视对民族身份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纪念性空间作为媒介,发挥着传播文化,进而塑造社会记忆、构筑国族认同的功能,衡阳抗战纪念空间既是物质性的空间场所,又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还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建筑空间、展览、仪式传播等方式,传播抗战文化记忆,建构国家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8,(1)
图像符号所传递的某种"视觉意象"(Visual Images)通常和特定的情感诉求、历史记忆或身份想象之间存在某种象征性联系,这就涉及图像符号的社会建构机制。本文通过分析1949-2017年《人民日报》国庆头版图像叙事变迁,指出领袖图像向领袖符号转变的象征体系建构与政治秩序确立过程,以及政治仪式与图像表征中的政治记忆刻写功能,并进一步指出基于图像表征的政党媒介形象具有"技术表征"、"视觉迁移"和"影像增值"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方法,对《新闻联播》之"国际联播快讯"板块进行实证研究,尝试发掘作为国家政治在新闻生产领域仪式化存在的《新闻联播》在国家叙事的话语中建构世界图景的机制。本文研究发现,"国际联播快讯"集中呈现了国际社会的诸多冲突,其节目内容是中国的国家政治态度和对世界秩序的主张在电视屏幕上的直接投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