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急嫁族”现象看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不婚族”、“闪婚族”、“恐婚族”之后,“急嫁族”群体渐趋庞大,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当前高校新兴的“急嫁族”现象的背后,是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问题。本文针对问题及成因,结合女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成才实际,探讨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嫁”字考     
魏武 《现代语文》2008,(6):124-126
本文先从《说丈解字》系列著作中对“嫁”字的注解入手,剖析“嫁”字的意义,然后结合各种字书,对“嫁”字的来源和引申义进行考察,并对“嫁”字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探索,以期对“嫁”字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潼关方言“了1[.li?]”是动词“了”字声调虚化的结果,“了2”有[.lia]和[.li?]两种语音形式。潼关方言常见的“V了1N了2”式可以分为动宾式和动补式两种;潼关方言可以如普通话那样说“吃了1饭了2|嫁了1人了2”,也可以如西安方言那样以把字句的形式来表达;潼关方言“V了1N了2”等形式具有宽泛性,其谓词限于动宾式结构、动补式结构或形容词。潼关方言的“了”字还可以表示假设等;潼关方言“了2”的语音形式([.li?]或[.lia])常常可以处于“了1”的语法地位,而处置式把字句里的“了1”不能是“了2”的语音形式。  相似文献   

4.
张晨曦 《小火炬》2010,(10):32-33
(八)“百变”水态 林淼一回到家,刚放下书包,就急着找爸爸,屋里屋外转了一圈,没找到,就大声问道:“妈,我爸呢?” “今晚开会,有事吗?”妈妈正在厨房张罗晚饭,头也不回地回答。  相似文献   

5.
克雷库“社会主义”越搞越穷最终走向失败,启示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之后的当务之急是发展生产力,把“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发展为够格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减负,减负,越减越负!”学生中的这句怨言反映了当今即使在实施新课程,“减负”口号喊得轰轰烈烈,甚至动用行政手段来强制干预,但学生的学习负担依旧没有减轻,甚至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而数学教学的题海战术是罪魁祸首.数学题海战术在我国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其根源何在?如何给予治理呢?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中,许多好心的教师四处出击,疲于奔命;苦读的学生穷于应付,捉襟见肘。同行们慨叹,语文书越教越厚,练习试卷越做越多,但仍然“尖子”拔不出,“一般生”没兴趣,“双差生”被“遗忘”。如何“培优补差”上水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赵维莉 《小读者》2013,(4):24-26
进入新学年之后,同学们为自己制订新的学习计划和目标了吗?是不是信心十足地向着目标而努力?但有时往往越想好好努力,却越无法集中精神,课堂上频频“走神”,尤其是在比较薄弱的科目上。你是不是为此想了很多方法,千方百计地拉住自己“奔腾”的思路,想好好集中精神,效果却不佳?这一期我们就一起来努力解开这个“魔咒”吧!  相似文献   

9.
杜永道 《现代语文》2006,(2):109-109
问:如何区分“以为”和“认为”?以下两句话该用“以为”还是“认为”?  相似文献   

10.
“多多益善”这个成语在中国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直到今天。可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翻开字典,上面是这样解释的:多多益善——越多越好,不厌其多。是啊,对于“考试分数”来说,是“多多益善”;对于“朋友”来说,是“多多益善”;对于。好书”来说,是“多多益善”……可是,在这个世界上,难道所有的事情都多多益善吗?我的答案是:No!  相似文献   

11.
一、“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课本(必修)注曰:“这样仁义的人都不嫁,往后(你)打算怎么样呢?义郎,仁义的郎君,指太守的儿子。其往,其后,将来。”笔者认为,此注中的“义郎,仁义的郎君”不合文意,有望文生义之嫌。先看诗中对县令之子和太守之子的描写:“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按:言外貌、年龄及才能)“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按:言外貌及婚配)诗中写了两位官宦之子的外貌、年龄、才能及婚配情况,只字未提道德品质,谈何“仁义”?  相似文献   

12.
“滇”的族属问题是云南民族史研究中的基础课题,至今仍然争论不息。通过利用大量考古学资料,采用考据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滇”文化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氐羌族群南迁的时间几个方面考证,“滇”应是滇池地区的土著居民,同时用反证法否定了“滇”为“越”、“僚”等观点。  相似文献   

13.
有一则笑话讲某地理老师见校长来听课,便将地球仪往讲台上一放,问:“同学们,今天教室里多了个什么东西呀?”没想到学生齐答:“校长。”老师急了,又问:“校长是个东西吗?”学生齐答:“不是东西。”笑话虽有些夸张,  相似文献   

14.
《家教世界》2011,(2):48-48
“脸”与“面”明明就是指人体的同一个部位。可为什么我们要叫“洗脸”而不叫“洗面”;叫“洗面奶”而不叫“洗脸奶”?有时候为了宣泄对某人的愤怒不满,常会骂“不要脸”,但却不会说“不要面”。这又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吕水庚 《江苏教育》2011,(12):55-55
风筝,有线牵着才能飞得高远?:人.在竞争的社会中求自由,求发展,不也需要“线”的约束吗?由此我联想到学校管理的“规范”与“自由”。管理的“规范”讲求控制和约束,是单一的、单向的:管理的“自由”讲究以人为本,追求和谐,具有灵活性。学校管理必须刚柔相济,在“自由”与“规范”中行走。  相似文献   

16.
某日看到几个孩子在玩抓沙子比赛,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抓得最多。结果我发现,手抓得越紧,沙子漏得就越多。看到这,我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老师不正像那游戏中“抓沙的孩童”吗?“滴水不漏”的讲解、“绝对肯定”的传授以及“抱着走”、“满堂灌”、“嚼碎喂”的包揽行为,使学生成了接受信息的“容器”。要想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教师就应该松开那双“抓沙”的手,把“权利”的绳索扔给孩子,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园园,快点!‘快男’开始了!”“园园,这个帖子怎么点开?”听,“水”“火”表姐在叫我呢!  相似文献   

18.
历岗 《小学语文》2007,(9):43-43
问:“作”和“做”在使用上常常发生混淆,请问:怎样辨别它们的不同用法?答:“作”和“做”同属动词,都有“从事某项活动”或“制作”的意义,用法上存在着部分通用的情况,如“叫做”“当做”“做主”也写作“叫作”“当作”“作主”。但是,“作”和“做”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可从以下方面加以区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幽雅”与“优雅”这两个词真像一对双胞胎,它们俩长得非常相像,都有一个“雅”字,而且它们的读音又相同,意思又非常相近,难怪许多小朋友把它们认错、用错。例如:“园中的迎华亭、翠微阁古朴( ),别具风格。”在这里究竟用哪一个词语呢?是“幽雅”,还是“优雅”?似乎两个都可以用。那么这两个词语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怎样分清它们呢?我们不仿仔细品味一下。  相似文献   

20.
“虫子”     
今天晚上,我正准备睡觉。突然,我看见一个棕色的、短短的“虫子”在昏暗的灯光下……我越看越觉得它是在慢慢地蠕动,心想:“这几天,我的皮肤上有很多处红疹,又很痒,是不是被它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