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难忘华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山同志去世已经十几年了。也许,有些年轻的编辑记者已经不知道华山的名字了。但是,凡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对新华社记者华山气势磅礴的战地通讯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时代前进了,党的新闻事业已空前发展,我觉得,新闻界不应该忘记华山同志,不应该忘记他给我们留下的那些宝贵的、纪录了一个伟大时代的新闻精品。 战地记者中一颗耀眼的星辰 我与华山相识在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抗战胜利后,我随新华社的先遣队从延安赶赴东北,途经承德时,被留在《冀热辽日报》工作了几个星期。这时,华山正在该报当记者。报社的编辑记者不多,吃住都在一起,几天下来,大家就熟悉了。华山给我的印象是:尽管他言语不多,但待人、做事都满怀激情。加上我们先后都在延安鲁艺学习过,所以很能谈得来。不久,党中央电促我们先遣队立即赶往东北,我便与华山匆匆地分手了。半年后,我读到了他  相似文献   

2.
三年半前,我从新华社调来人民日报,当天就到总编室各部门去与同志们见面。走到资料室,那里的同志对我说:“我们的‘记者文库’里有你的新闻作品专卷,存了好多年了,你想不想看看?”当时我没在意,又因为事忙,没有查看,不久就忘记了。去年11月,我因事要查阅过去的作品资料,从“记者文库”要来了关于我的卷宗,一查,使我大为惊喜:里面竟有我在50年代写的消息、通讯的剪报,而这些材料连我自己也丢失了,忘记了。感谢人民日报资料室的同志,为我剪贴、装订、保管了几十年。人民日报设立“记者文库”近40年了,几乎为人  相似文献   

3.
华山同志因病久治不愈,于1985年9月22日在广州逝世。华山是广西龙州县人,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担任新华日报(华北版)、冀察热辽日报、东北日报、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记者。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他是战场上活跃的军事记者。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他坚持带病上前线采访。军事报道是他作品中最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送华山     
华山同志去世了,新闻界的同志,特别是在战火纷飞年代同他并肩战斗过的老同志,几乎都潸然泪下,为中国新闻界一代明星的陨落而惋惜悲痛。华山同志是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中投身新闻事业,在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中写下大量名篇而一举成名的。一九四七年,郭沫若同志在一篇文章中饱含激情地讴歌中国历史转折关头的新闻记者。他写道:“无数勇敢正直的新闻记者,他们正是今天的左丘明、司马迁,我感觉着我们今天的文坛上应该推他们为祭酒。”“新闻记者的报道文学应该是最新最进步的一种文艺形式。把现实抓得那么牢,反映得那么新鲜,批评得那么迅速!它们成了我们每天的生命。我们每天清晨和晚上,就象中世纪的人要受着神的启示一样,我们是受着新闻记者启示的。”用郭老这段话评价华山是恰当的、公正的,对华山来说也是当之无愧的。他是勇敢正直的,他把现实抓得牢牢的,他反映战争是深刻而生动的,他揭露敌人是犀利而无情的,他不仅启示了正在进行血与火斗争的千百万人民,而且象左丘明、司马迁那样,忠实地纪录历史前进的足迹,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史料。为了悼念新华社的这位终生驰骋沙场的老战士,我们这里发表周原同志写的《送华山》一文。这篇文章是激情之作,愤笔之书,是作者含着泪水写下的。它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华山,熟悉华山,使我们在读他的作品时,他那独具特色的品德,性格和精神风貌跃于眼前,更深地怀念他,学习他。愿华山作为新闻界的良师益友留在人们心间。编者  相似文献   

5.
难忘的记忆     
人老好忘事.我已过了“耳顺”之年,可有几件事儿却从未忘记,至今,还深印在脑子里. 一、坐车1956年,三门峡枢纽工程加紧筹建.因为它是人民治黄以来的第一座大工程,好几个新闻单位都派驻了记者,其中就有新华总社的特派记者华山同志.按三门峡工程局规定,记者去工地,可以要车.但是,华山这位资格老,级别高,写过《鸡毛信》、《英雄的十月》等名篇的名记者,下工地采访却从不要车.不论是在距工地近的史家滩、大安居住,  相似文献   

6.
汤计 《中国记者》2015,(2):12-15
1月22日,在新华社党组专门召开的汤计同志记功表彰暨报告会上,汤计同志深情满怀,他说:"社党组给我这个新华社的老记者荣记一等功并给予重奖,这是对一个记者职业生涯的最大肯定,也使我为有幸成为‘新华社记者’而骄傲和自豪。虽然今天接受颁奖的主角是我,但我以为这个奖项是颁给所有新华人的。正是有了新华人的团队精神、职责担当、爱岗敬业……我们才能无愧于党中央的重托,才能无愧于人民群众的期待"!本刊特摘要刊发汤计同志在会上所做报告,以便于同行间的交流、思考。  相似文献   

7.
记者的眼光———读南振中同志《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有感刘向东不久前,读了南振中同志的《新闻记者的发现力》,这是他对新华社国内记者的讲话。新近又读了他的《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是对新华社驻外记者讲的。这一内一外,一“发现”一“透视”,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我...  相似文献   

8.
报道应当成为时代真实的记录,这已经是新闻学的基本常识,无庸争鸣的定论了。但有些时候,记者想达到这个起码要求,很不容易。记得我刚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新华社工作,正赶上“大跃进”。次年,国内农村部派我去农业展览馆采访——那时展览馆还未全部竣工,但新落成的展厅里已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新华社记者?!”我脱口而出这样发问,并非以前未曾听说过新华社是什么单位,新华社记者是干什么的,而是因为碰到了一个关系我今后“入门”新的职业问题而下意识流露出的惊诧。 那是1974年11月14日上午刚上班,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政治部干部组张秉田同志的办公室。他通知我:11月15日前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报到,工作时间为半年。看到我如此惊诧,他便拿出一份传真电报给我看。那是内蒙古党委转发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一个报告,中心内容是为适应报道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吕齐 《新闻界》2001,(1):30-31
时间过得真快,许川同志走了10年了. 我认识许川同志是在1950年初.他是<新华日报>记者,我是西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那时候,新华社西南分社、新华日报、西南人民广播电台的编采人员不多,常在一起开会听报告或搞些文体活动.因此,聚几次,就知道某人是哪个单位的,叫什么名字了.  相似文献   

11.
一位记者朋友曾向我表示:做记者,就要立志写出在全国“叫得响”的新闻作品。怎样才能写出“带响”的报道呢?笔者就此专门求教于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原副社长冯健同志。冯健在4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写过大量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1966年前,他同穆青、周原同志采写的著名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90年,他们再访兰考,写下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又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80年代初,他同曾建徽同志采写的“中南海纪事”系列报道——《中南海的春天》等,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他担任《瞭望》周刊社顾问等职,并受聘为中国新闻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12.
文有仁 《新闻实践》2003,(12):15-16
穆青同志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在这些日子里,我脑海里一直翻腾着他的形象。我同穆青接触不多,但从亲身感受到的几件事已给我留下一个印象:穆青是人民记者的榜样。我1956年从解放军转业到新华社后,由于长期在国际部工作,直到1966年初才知道穆青。这年年初,天寒地冻,新华社大礼堂的大厅和二楼挤得满满的,穆青做兰考采访见闻报告,介绍焦裕禄的事迹。当讲到焦裕禄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去世,兰考人民痛悼焦裕禄时,穆青哽咽了,无法讲下去。原本一片静寂的大厅出现了轻轻的啜泣声。穆青停了片刻才继续讲。看来,穆青不仅广泛深入兰考采访,而且整个感情同兰考人民融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华社长驻澳门记者,我曾多次采访过澳门特区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此次新华社前方报道组在安排采访计划时,对何厚铧的专访任务就似乎理所当然地落到了我的头上,同我一道采访的是总社港台部的孙承斌同志。  相似文献   

14.
我说的周原同志,非一般记者。而是在60年代采写焦裕禄同志的新华社名记者之一。周原若不健忘的话,他可能还记得在“文革”的1966年初期,曾来河南省邓县(现改为邓州市)采访过。据我回忆,当时主要是调查采访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做了大量职务写作,算是完成一个记者的本分,但我发现随着博客的兴起,新的舆论生态已经形成.也即公民记者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是记录者,这种传播方式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记者的行业界限似乎模糊了--有些人就是比记者离现场近,发布消息比记者快,思考比记者深刻.记者们应该为此汗颜.  相似文献   

16.
今天,我们怀着深切怀念和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举行<穆青传>的首发式.穆青同志是中国新闻界代表人物、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也是新华社的老社长和新华社记者中的杰出代表.对各位同志的到来,我代表新华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17.
1985年9月12日上午,新华社的几位同志去广东省人民医院看望病危中的华山同志。他语重心长地就当前新闻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谈了不少发人深省的意见。华山说:“我国的新闻事业,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一支强大的队伍,分布在全国各个角落,成为四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但依我看,我们的新闻单位评说别人多,检查自己少。现在有些搞新闻研究的同志好象不懂得中国是先有革命实践,后有共产党,再出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我们这一代人算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1月7日是新华社诞生75周年纪念日。在这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时刻,本刊记者走访了新华社技术局离退休的老领导彭志义、孟自成、陈修、钱乔琪和孙宝传同志听他们讲述一个个亲历的故事。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年代,75年来,新华社的技术工作者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颂的动人故事。本刊这里只是采撷了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几朵浪花,将这些故事奉献给大家,作为我们的一份纪念。(本刊记者}  相似文献   

19.
“十六从军惜白发,一生未曾下战马;驰骋写军赋,至今笔生情。”老军事记者阎吾的这首自抒诗,正是他离休后的真实情怀。阎吾同志是新华社老一辈军事记者的代表,是我的良师益友。我同他共事25年了,他那种特有的热爱生活、热爱军队、热爱军事报道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八一”前夕,我来到总政干休所看望阎吾。他刚从部队采访归来,兴致勃勃地谈了在部队采访的见闻和对新时期军事报道的意见。他仍沉浸在部队和军事报道之中,继续活跃在军事记者行列里。阎吾是1983年因年高有病,卸下了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主要领导的职务,离休住进干休所的。这位在军事报道战线上奔波了40年的老军事记者,年过花甲,身体不好,总社领导和同志们都劝他好好休息,不要  相似文献   

20.
1986年,中国农村大地到处呈现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继农村第一步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农村第二步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农村中涌现出的大量新人新事值得我们大力描绘和高唱赞歌。但是,很多同志感到,农村第二步改革的报道不如第一步改革的报道那样轰轰烈烈,打动人心的新闻不多,与蓬勃发展的农村大好形势要求很不适应。新闻应该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农村宣传报道出现的这种打不开新局面的状况,引起了编辑记者们的思考。不久前,新华社召开了部分分社社长关于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