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郭老(沫若)生前曾经说过一段很动感情的话:“无数勇敢正直的新闻记者,他们正是今天的左丘明、司马迁,我倒感觉着我们今天的文坛上应该推他们为祭酒.”这是对新闻记者这个神圣职业的最高褒奖.  相似文献   

2.
郭老(沫若)生前曾经说过一句鼓舞人心的话:“无数勇敢正直的新闻记者,他们正是今天的左丘明、司马迁,……”。应该推他们为祭酒。 报纸、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作为党的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有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即要有实现革命理想的坚强意志,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光明磊落的宽广胸襟,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谦虚谨慎的精神风貌,忠于职守的严格组织纪律观念等。应当说,我们新闻队伍中绝大多数同志都具有可贵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中,为宣传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宣传党的十四大精神,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他们不愧为党在新闻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滔滔商海里,新闻界也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出现一些腐败现象。“有偿新闻”就是其中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3.
北京落着秋雨。临去机场的时候,我从书架上取出一本《远航集》放进手提包里。我想路上再翻翻这本书。翻翻这本书,是想回忆书的作者华山同志。昨天——9月22日,华山同志在广州去世。我去广州,是去帮助料理他的后事,那心情正象这落着秋雨的日子。可是等到在飞机里坐下,打开《远航集》,好象又看见了作者——一个乐观健谈,风风火火的新闻记者。这使我忘掉了他的死,想起了他的生。他在中国新闻界,当然是长辈,我原本不认识。我最初读他的作品,还是三十六年前在上海学新闻的时候。先是读他写抗日战争的几  相似文献   

4.
陈同生(农菲)同志是新闻界前辈,也是“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创始人之一。这里发表的是他的一篇遗著。叙述他抗战获释后,从事新闻工作的主要经历,并描述他在衡阳被捕、脱逃的经过。惊险曲折,勇敢机智,不曾为局外人所知。文中所述,史料价值较高,内容十分珍贵。这篇遗著是由同生的夫人张逸诚同志提供的。我们感谢她的热情支持。现发表于此,以纪念同生同志逝世十六周年。文章的标题是编者加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广播宣传战线上的老战士、著名的新闻记者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高而公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八年多了。适逢他诞辰六十五周年之际,《高而公文集》整理出版,高而公同志又仿佛回到了我们中间。回想起高而公同志的件件往事,思念的涟漪一阵阵地在我们的心头涌起。他那朴实坚毅的面容不时在我们的脑海中闪现,引起我们深切的哀思;面对他那一篇篇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字,我们含着诚挚的敬意,缅怀他为广播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今天,我们怀着深切怀念和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举行<穆青传>的首发式.穆青同志是中国新闻界代表人物、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也是新华社的老社长和新华社记者中的杰出代表.对各位同志的到来,我代表新华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7.
今天,我们怀着深切怀念和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举行《穆青传》的首发式。穆青同志是中国新闻界代表人物、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也是新华社的老社长和新华社记者中的杰出代表。对各位同志的到来,我代表新华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穆青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但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仍在发挥积极作用,并将永存。穆青同志是“喝延河水”成长起来的党的新闻工作者。他献身于党的新闻事业的年代,正是我们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程中的成熟时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以及我们党关于新闻工作的…  相似文献   

8.
北京落着秋雨。临去机场的时候,我从书架上取出一本《远航集》放进手提包里。我想路上再翻翻这本书。翻翻这本书,是想回忆书的作者华山同志。昨天——9月22日,华山同志在广州去世。我去广州,是去帮助料理他的后事,那心情正象这落着秋雨的日子。可是等到在飞机里坐下,打开《远航集》,好象又看见了作者——一个乐观健谈,风风火火的新闻记者。这使我忘掉  相似文献   

9.
华山,这位善于写通讯报告的新闻记者和作家,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然而,他的许多富有感染力的作品却仍然铭记在人们的心中,鼓舞人们献身四化,永远奋进。在《文学不能代替新闻》一文中,华山曾响亮地说过:“一个新闻记者应该经常抓住时代的脉搏.”我们回顾一下华山在不同时期的经历,重读一下他的一些作品,可以这么说,他的命运是同时代、同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脉搏  相似文献   

10.
建林 《湖北档案》2004,(1):90-91
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后期,有一个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友人,用他的摄影机在陕北高原的苏区,拍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他就是埃德加&;#183;斯诺,一个中国人民的诚挚朋友,一个正直勇敢、勇于追求真理的美国著名作家和新闻记者。还是在少年时代,敢于冒险的他就渴望有朝一日到大洋彼岸去看一看那  相似文献   

11.
谢明志 《新闻窗》2013,(1):41-41
新闻记者的采访和写作,无非是两条:一是抓得住(新闻),二是写得出。首先要抓得住新闻,用新闻界的一句行话说,即抓得住新鲜的“活鱼”,而不是“死鱼”更不是“咸鱼”。新闻记者面对整个社会,面对丰富多彩、纷繁复杂、干变万化的现实生活,需要不断地访问、观察、思考,随时随地抓新闻。  相似文献   

12.
王珑 《青年记者》2009,(18):93-94
读了《光明日报》、《大众日报》和《青年记者》等报刊发表的当代好记者陈中华的事迹,很受教育。笔者深为齐鲁新闻界涌现出这样一位记者的楷模而感到自豪。陈中华的事迹是对新时期优秀新闻记者应有素质的生动诠释,也是一个新闻记者自觉提高思想境界和人生目标的光荣实践。他的事迹为记者的成长、成才带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3.
穆青 《中国记者》2021,(2):128-128
华山同志去世已经十几年了。也许,有些年轻的编辑记者已经不知道华山的名字了。但是,凡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对新华社记者华山气势磅礴的战地通讯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时代前进了,党的新闻事业已空前发展,我觉得,新闻界不应该忘记华山同志,不应该忘记他给我们留下的那些宝贵的、记录了一个伟大时代的新闻精品。我与华山相识在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抗战胜利后,我随新华社的先遣队从延安赶赴东北,途经承德时,被留在《冀热辽日报》工作了几个星期。  相似文献   

14.
读了<光明日报>,<大众日报>和<青年记者>等报刊发表的当代好记者陈中华的事迹,很受教育.笔者深为齐鲁新闻界涌现出这样一位记者的楷模而感到自豪.陈中华的事迹是对新时期优秀新闻记者应有素质的生动诠释,也是一个新闻记者自觉提高思想境界和人生目标的光荣实践.他的事迹为记者的成长、成才带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5.
前些年,著名戏剧家曹禺在访问美国时,美国有许多新闻记者纷纷慕名往访.一次,有个《纽约时报》记者访问他,虽然只有礼貌地向曹禺提了几个问题,过后却在报纸上先后发表了三篇文章,谈了许多曹禺都意想不到的事,而且文章中引用的有关曹禺的事实材料又是那么准确无误、有根有据.对此,曹禺同志深有感触,他说:看来要当好一名新闻记者确实是不容易的,好象得有一  相似文献   

16.
难忘华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山同志去世已经十几年了。也许,有些年轻的编辑记者已经不知道华山的名字了。但是,凡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对新华社记者华山气势磅礴的战地通讯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时代前进了,党的新闻事业已空前发展,我觉得,新闻界不应该忘记华山同志,不应该忘记他给我们留下的那些宝贵的、纪录了一个伟大时代的新闻精品。 战地记者中一颗耀眼的星辰 我与华山相识在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抗战胜利后,我随新华社的先遣队从延安赶赴东北,途经承德时,被留在《冀热辽日报》工作了几个星期。这时,华山正在该报当记者。报社的编辑记者不多,吃住都在一起,几天下来,大家就熟悉了。华山给我的印象是:尽管他言语不多,但待人、做事都满怀激情。加上我们先后都在延安鲁艺学习过,所以很能谈得来。不久,党中央电促我们先遣队立即赶往东北,我便与华山匆匆地分手了。半年后,我读到了他  相似文献   

17.
向乔木同志学习写评论崔奇编者按今年6月1日,是胡乔木同志诞辰85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我们新闻界的前辈,本刊特发表《向乔木同志学习写评论》《胡乔木热心关注新闻界》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选自当代出版社最新出版...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詹姆斯·赖斯顿曾被尊为当代新闻界的泰斗。在我国新闻界,赖斯顿的名字也广为人知。去年12月6日,这位近乎是传奇式的人物久病谢世,享年86岁。次日,美国各个大报都曾刊登专文表示悼念。纽约时报华盛顿分社社长阿尔普在一篇文章中说,“赖斯顿是他那一代新闻工作者中最伟大的一位。在他周围汇集了许多才华横溢的编辑和记者,是他们决定了过去新闻报道的方向,也是他们将继续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未来。” 就笔者所知,当代美国新闻记者中口碑最好的有两  相似文献   

19.
金公之死     
1968—1988。中国当代杰出的新闻战士、原上海记协主席、上海市副市长金仲华同志离开我们已整整二十个春秋了。象他在世时一样,上海新闻界的许多同志至今依然敬重而又亲切地称呼他为“金公”。这里公布的是金公写于1968年4月2日的一封绝命书。这是写过千百万字文稿的、名闻海内外的著名报人金仲华在他一生中留下的最后笔迹。字字是泪,字字是血。他从没有想到他的一生会这样凄然地结束,他也从没有想到他最后留下的文字是那么苦涩!那么悲怆!这是那个时代的一幕悲剧,也是对那个时代的血泪控诉。 1968年4月2日晚,约摸八点多光景,在上海复兴西路上一幢二层楼房的底层餐厅里,金公和他的老母亲、侄子、侄媳围桌而坐,用  相似文献   

20.
去年十月,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同志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步行采访。他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做调查研究。截至今年二月初,仅四个月的时间内,他就写了上百篇稿件。读者每天在报纸上都可见到他的行踪,并了解到长征路上今日的种种变化。罗开富同志这种炽热的革命热情和不畏艰险的精神,显示了当代中国新闻记者勇于进取的新风貌。他的这一创举,在国内外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人们都在注视着他的采访行程。我们祝愿他在前进途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也愿每位有志于描绘当代中国历史画卷的记者象罗开富同志那样,把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与继承革命传统联系起来,更加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新时期的新闻工作中不断有所创造。——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