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孟思杨 《辽宁教育》2023,(23):57-59
红色文化属于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自信”的内容范畴。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红色文化的渗透,引导学生不断积累红色文化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在心中根植红色基因,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问题设计环节、文本延伸环节和实践活动环节引导学生体悟红色文化的内涵,激励学生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2.
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促进学生对家国文化的认可。将中学语文课程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引进来”,拓展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让语文教材内容“走出去”,创造多元化学习环境;借助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健全红色语文课程资源和案例库。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对于学生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家庭情怀和红色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成为必然趋势和教学手段。关于红色文化,主要从“人、物、事、魂”四个方面具体呈现,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及相关内容拓展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教学渗透,让学生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学习,了解我国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文化、红色历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优秀的思想品格,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和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养成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思想、有道德、有纪律和民族精神的国家小栋梁。  相似文献   

4.
丁亦贝  刘佳程 《学苑教育》2023,(16):27-28+31
新时代为语文课程赋予了新的使命,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作为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学习革命文化,领会革命精神。为了更好地促进红色文化与语文教学之间的融合,进一步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将革命文化教育渗透进日常教学,让其形式丰富多元化。本文基于新课标要求,结合湖南红色文化特色,对红色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多元化形式、渗透方式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邱焱 《江西教育》2022,(32):84-85
体育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是提升学生身体机能与认知的重要路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红色文化”主题内容,实施红色精神教育,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本文提出,教师要把握学科特点,融“红色文化”于教学内容中;要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融“红色文化”于教学方式中;要把握学习特点,融“红色文化”于教学评价中。通过红色文化教育,丰盈学生的红色精神,润泽学生的“红色生命”。  相似文献   

6.
如何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去做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利用学生普遍关注的民俗文化的心态去“导”语文课的学习。教师要增强“民俗文化”的意识,用深厚的民族感情去“教”学生,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既培养对语文的敏感,也提高对多元文化的批判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中,巧妙整合影视作品、教材内容、本土文化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体验“红色”情境、唤醒“红色”情绪、升华“红色”情感,帮助学生在习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有机汲取“红色”精神,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道德情感、人生理想的熏陶和提升,培养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统编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教育意义深远。教师要克服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以情境、问题和表演驱动教学,点燃学生的红色激情;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与生活实际,内化学生的红色精神;积极开展拓展性教学活动,升华学生的红色情感。这样,让革命文化主题课文伴学生成长,真正促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认同、内化和践行。  相似文献   

9.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纳入了兼具思政价值、历史厚度和文化分量的革命文化主题作品。教师在语文学科中融入革命传统教育,既要注重知识传授,又要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然而,革命年代久远、教学方法不当等问题一度造成革命文化教育“假大空”的尴尬局面,致使学生对相关的学科教育产生排斥、厌恶心理。为此,教师要以“真”为引线,通过聚焦语言、创设情境、联系实际等途径,使革命文化“面目”清晰、真实可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认同蕴藏在作品背后的革命力量和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教师既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又是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师应当从母语、儿童、文化这三个维度审视语文教学。从“母语”的立场看语文,其重要性、长期性、实践性,自然不言而喻;从“儿童”的视角看语文,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角,尊重学生的阅读心理。符合其学习规律,是教师的不二选择;从“文化”的高度看语文,教师的作用,文化的力量,都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红色是生命、活力、健康、热情、朝气、欢乐的象征。红色教育是回归生活、寻找学生童趣、启发学生激情的教育。笔者所在的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特殊教育学校通过红色校园文化、红色课堂文化、红色活动文化的构建,努力将“红色”与“活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享受一片“红色”的同时,感受到生命的重要,体悟到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谭春桃 《师道》2013,(1):34-35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文化长河中畅游.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文化、厚植红色基因的重要课程。文章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题材选文编排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在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教学策略,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推进“红色经典”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相似文献   

15.
革命文化题材作品肩负着传承革命精神,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在红色经典作品《小英雄雨来》整本书阅读的读中推进课中,教师要根据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特点,重视文本的育人价值,整体构建学习任务群,设置红色英雄赞学习任务,组织开展“讲小英雄故事”“为英雄画像”“向英雄礼赞”一系列层进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入阅读、思考、探究。这样,能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以文化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在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教师要做到追求“四合”,洋溢“四味”:即融合经典,飘逸文化味;糅合课外,充溢生活味;契合童心,彰显儿童味;结合读写,凸显语文味。让学生在有趣有益的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中亲近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红色经典文化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一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阅读《小英雄雨来》这部红色经典小说。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好选文范例,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初识英雄形象;要设计活动任务,让学生迁移学法,感受爱国情怀;要做好阅读规划,推动阅读进程,确保学生读书质量的提升。这样,能实现阅读策略习得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合并进的目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学科特点。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唤醒。教育旨在培养人,如果片面强调智育,忽视德育就不能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教师教书育人的任务就不能体现。真正的教育不仅让学生学到文化知识,还要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语文教学中要实施德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寓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得到健康的成长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一些学生厌学语文,上课不专心听语文、忽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忽视语文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语文只要临时抱佛脚,考个及格就OK。一些语文老师感觉讲课吃力、感觉授课没什么激情,他们抱怨学生都不想听他们的课。这种现象是怎么发生呢?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要掌握好“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的策略(丰厚的文化积淀 激发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望 相信学生,创和谐课堂)。  相似文献   

20.
弘扬、彰显红色文化、红色精神,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讲好红色精神故事、传播红色精神故事、学习红色精神故事。在新时代,教师要充分应用网络、媒体,提炼红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彰显红色文化,从而建构、传播、学习“红色故事”有声课程。要让红色故事课程的有声开发与泛在实施,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营养动力,为学生的精神成长、生命成长铸魂补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