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不要富爸爸     
姚昆 《网球天地》2010,(1):58-60
如果想让孩子出人头地,就让他去打职业网球;如果想让孩子碌碌无为,也让他打职业网球。网球是普通人家子女迈向成功的一条捷径,而对于出身高贵的“富二代”们来说,踏入职业网坛有可能不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邱友益 《网球》2010,(5):121-121
在游戏中享受乐趣在孩子成为职业运动员之前,网球仅是一种可能的选择。如果在孩子刚学网球时就给他们很大的压力,他们就有可能被压力所击溃,对网球产生逆反心理,最终远离这项运动。喜欢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把网球看作是一种游戏,在游戏中锻炼各项技能,感受到网球的乐趣和快乐,才会让孩子真正喜欢这项运动,并且日久弥坚。“对孩子来说,谁能忍受每天十几个小时的训练。让他们在游戏中寻找到网球的乐趣,这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马云说了。女人不要做三转女人:围着锅台转,围着老公转,围着孩子转;也不要当三瓶女人:年轻时是花瓶,中年时是醋瓶,老年时是药瓶。选择网球,其实就是选择了远离“三转女人”和“三瓶女人”,选择了幸福和快乐。三八妇女节之际,本刊选取7七位精英女性,谈她们的网球故事、网球生活。网球带给她们的点滴快乐,点滴感悟,点滴改变,以及点滴人生。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球的职业化发展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少年尝试着专业队培养模式以外的道路,家庭化的个人培养正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而如何做到行之有效、让孩子少走弯路,这是个体培养过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本着这一初衷,《网球天地》杂志首开“精品化、专业化”培养模式,邀请中国最权威的网球“教皇”——前国家网球队主教练王福章出山,启动了中国首例由“媒体”牵头的专业化短训夏令营,结合青少年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特点,从全球华人孩子中,精挑细选了9位入选北京站首期集训名单。”  相似文献   

5.
快乐的六一     
厄科 《网球天地》2009,(6):90-92
“六一”节,有没有为喜爱网球的孩子准备一些新鲜的礼物?不妨在这个“六一”儿童节圆他们一个网球的梦想,哪怕仅仅是用一支儿童网球拍代替那些传统的礼物。孩子们,运动起来!健康起来!本刊特别推荐快乐儿童装备,献礼“六一”节!  相似文献   

6.
    
《网球天地》2012,(7):84-86,88
“六一”亲子网球比赛 家长娃娃共举拍 为了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让其潜力得到更深的挖掘,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默契.6月3日上午,由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小学主办,贵阳网球协会承办的”亲子爱家乐享网球”活动在金阳北师大附小运动场举行。该活动由家长携带孩子共同参与.期间.大赛还发放了不同的奖品。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球运动近几年在我国迅速地普及开来,不少孩子家长除了自己身体力行地打网球外,还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家里能出个“张德培”。于是,不管孩子年纪大小,也不看孩子身体条件是否适合,更不问孩子是否真的喜欢,生拉硬拽地把孩子带到网球场,不惜血本地开始了孩子的“职业网球”生涯。  相似文献   

8.
怎样为自己想学球的孩子选择教练,美国的家长与中国的家长有着同样的困惑,费尽心思“货比三家”到处走动的过程不仅辛苦,而且往往各有长处和缺点,依然难以选择。每个教练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想法,很难说清楚谁能适合自己孩子独特的天性和需要。本篇选取美国职业网球教练和网球专栏作家迪诺弗尔关于选择教练的文章,虽然部分内容来自美国国情,但对中国的家长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从初学和进阶两个阶段探讨对教练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网球》杂志今年第五期上有一篇香港网球协会总教练林秉超先生写的文章《十四岁,亚洲职业网球的软肋》,读后我的感想很多。我以为,目前有两个理由要求我们更进一步的探讨这个问题,这两个理由是:一、在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少年在“体制”外参加网球的系统训练,这是中国网球的希望之所在;二、在中国,网球训练无论在理念上还是手段上都亟待提高,这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资源流进网球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了;同时,这些“体制外”的少年对网球的各种新理念有强烈的需求。林秉超先生在文章里列举了很多问题,我都深有同感。同时我还认为,在中国的现阶段里最重要的问题还是“教育家长”。因为家长才是掌握着这些少年成长的过程的决策者,而目前亚洲的各种投资者,网球协会、管理中心、企业,正如林秉超先生所说,只有在看到比赛成绩的时候才会出手赞助。因此,家长必须懂得:一、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职业球员的“料”;二、如果是“这块料”,如何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家庭版”栏目伴随着《网球天地》已经走过了一年多的历程,期间得到了全国各地广大“网球家庭”的支持。在这里我们也为不少家长解答过不同方面的问题,他们和孩子都有着远大的网球志向,如打入世界前10、取得奥运会金牌等等,最低目标也是冲出亚洲为国争光。因此,还有许多家长希望在达到现有国内的训练水平后,将来能把孩子送到网球发达的国家去进一步深造,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家长们的决心、毅力和热情真的很  相似文献   

11.
黄长明 《网球》2010,(6):94-95
儿童网球启蒙培训,选择往往是第一步。10岁以下的孩子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父母准备让孩子开始接触网球,是否需要一个专业教练,如何选择教练,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教练,什么样的教练才是一个优秀的启蒙教练,这些都是我们无法忽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网球是一项很职业的运动,所以,不管你孩子今后的网球生涯是姓“职”(职业)还是姓“业”(业余),让他们从小就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从业态度是很重要而且有价值的。当然,这是个较为艰难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教练和家长从孩子开始打球的第一天起,就不断  相似文献   

13.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网球是一项难于上手的运动,且不论参与网球运动的开支,单是网球稍显复杂的技术就令很多人浅尝辄止。其实,网球的上手并不难,也可以“快易”“乐享”地去玩。2008年,中国网球协会开始与ITF合作,引入“play&stay”(中文译为“快易&乐享”)网球推广计划作为中国网球未来发展理念。2009年5月底,国际网联专家罗纳德·波舒岑空降北京,为国内的教练员带来了轻松玩网球的“快易”“乐享”理念。  相似文献   

14.
“家庭版”开办这一年多来,我们接触了不少追寻网球梦的孩子、父母和家庭,不止一次地被他们那股对网球的执着和信念所感动和激励,他们中绝大部分孩子是在家庭的支持下,投师于各省市半专业或专业训练队,这是目前我国运动员普遍的成才道路。一天,一个家长的求助电话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希望我们帮助他的孩子找一位高水平的专业网球教练,能够把他的孩子培养成职业运动员,不惜任何代价……长途电话中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位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和对网球运动的执着。这个电话引起了我们关于成才道路的另一番思考。确实,有一部分特殊的网球家庭,他们游离于一般的成长道路之外,父母自己带着孩子在为网球奔波着、付出着,他们势单力薄,但他们确实在为网球打拼着,寻找看一条大家都未知的路……  相似文献   

15.
困惑理由:父亲——“经有关教练肯定,女儿的条件能练好网球,但目前训练的质量和强度难以保证,会限制孩子的发展,需要进行正规训练……”母亲——“人家都说要想打好网球,只有进少体  相似文献   

16.
在上期《网球》杂志上,我写那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父母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便糊里糊涂地让自己的孩子选择了职业网球。我的本意可不是要吓唬你,只是想让你知道,职业网球并非对谁都是一条康庄大道。所以,在学网球的同时,为孩子另外准备一条退路,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认为,网球与知识学习是可以齐头并进的。  相似文献   

17.
名校纵览     
从新秀成长的摇篮到名将的训练基地,形形色色的网球学校在当今职业网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有条件的中国家庭来说,将子女送进网球学校同样是培养“家庭版”球星的不错选择。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世界知名网球学校,以及比较适合国人的学校概况。  相似文献   

18.
《网球》2010,(6):152-152
六月,是孩子们的节日。为了帮助网球少年圆梦.为每个孩子打造一片专属的舞台。中网赶在“六一”之前启动了专门为孩子们准备的活动——童星耀中网。这次活动共分为三个部分:中网小画家、球童选拔和网球训练营。拥有才艺的小朋友可以用画笔描绘网球梦;网球少年有机会直接参与到赛事中,而那些刚刚接触网球的人则拥有了进一步提高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制造     
所有的天才都一样,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小荷已露尖尖角”。无疑,培养运动员要从青少年抓起,在他们还可塑时,努力把他们雕琢完美。然而很多家长往往都以局外人的羡慕眼光旁观着一个个明星的降生,却对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成才无所适从。有的家长或许害怕失败,毕竟培养一个孩子如果没有一条成熟全面的路,没人会轻易走出第一步。 我国第一枚奥运金牌鼓舞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和家长投身到网球运动中去,但更多的迷茫也随之而来,为了给孩子、家长们以及青少年培养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我们特别制作了这个“青少年培养”的专题,从国内,国外培养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模式、途径、费用等方面,以及几个国内典型的或成功或仍在探索的例子来跟大家共同探讨。“拿来主义”虽不可全用,但借鉴一些例子,对您的考量一定有益无害。  相似文献   

20.
想成为明日网球巨星?出众的天赋和高水平的教练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来自父母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做父母的哪有不为子女好的,但不注重方式,往往好心办坏事,仅仅在职业网坛,这样的例子就不少。多管闲事适得其反,那就简单一点,递给孩子一支球拍,爽气地支付网球课的学费总可以了吧。NO,也不成!要做一名合格的“网球父母”,关键在于为孩子创造一个具有发展空间的健康环境。如果您的孩子已经踏入网球圈,并开始参加比赛,那您应该做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