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单纯应试教学管理方式日益走人困境,各地高中学校封闭式办学模式也沉疴凸显,校长、教育主管领导中的有识之士对教育创新与相互交流的需要越发迫切;如何走出现在的封闭、孤立的教育困境?如何快捷方便地获取国内国际优质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2.
《高中数理化》2008,(5):F0002-F00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单纯应试教学管理方式日益走入困境,各地高中学校封闭式办学模式也沉疴凸显,校长、教育主管领导中的有识之士对教育创新与相互交流的需要越发迫切;如何走出现在的封闭、孤立的教育困境?如何快捷方便地获取国内国际优质的教育资源?如何为封闭、孤立、自我因循的校本教研模式引入源源活水?  相似文献   

3.
《高中数理化》2008,(6):F00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单纯应试教学管理方式日益走入困境,各地高中学校封闭式办学模式也沉疴凸显,校长、教育主管领导中的有识之士对教育创新与相互交流的需要越发迫切;如何走出现在的封闭、孤立的教育困境?如何快捷方便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协同创新是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对高校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提出的新命题、新任务。协同创新旨在转变高校科技生产方式,打破高校传统的封闭、孤立的创新模式,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机制,激发高校的创新潜能。那么,普通高校,尤其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如何走出一条符合本行业特色的创新道路?在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协同创新是高校发展的唯一模式吗?在高校创新战略联盟中,如何保证所有成员的利益?本期围绕这些问题对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5.
如何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当务之急。那么,在技工学校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呢?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技工学校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首先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树立教育为未来社会培养  相似文献   

6.
大凡有学校的地方就有围墙。一方面,围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宁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围墙阻隔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构造了相对封闭的教育空间。封闭的学校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有形的围墙还需要保存。而有一堵无形的围墙,即把学校与社会自然分开、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隔离开来、把学校教育封闭起来的思想观念,是必须拆除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与社会存在鸿沟,形成封闭的教育观念。在这种封闭的“围墙”之中,如何教育学生,训练学生,重点培养学生哪些素质和能力,主要取决于教育…  相似文献   

7.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刨新能力的人首先需要学校教育管理的创新,追求学校教育管理创新成为今天校长追求职业的新境界。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学校的管理者遇到众多困难和矛盾,在缤纷的困境中如何辨  相似文献   

8.
教育数字化转型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如何充分借助数字化推动乡村师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服务,是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及教育振兴的关键内容。基于乡村教育发展的师资、规模、环境等困境,研究提出了云端学校的乡村教育组织形态,探索了云端学校构建的价值基础与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云端学校构建的预期目标与功能预设,并针对云端学校开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环境支持、智力资源供给、服务模式创新、云端与线下教学融合等困境,提出了推进云端学校落地的实施路径,包括“轻应用”环境支持、多元资源供给、数据驱动精准服务、深化资源融合应用以及创新体制机制等,以期为数字化背景下乡村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助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如何唤醒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创新高中教育模式?近年来,我校(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民族高中)从学生社团建设入手,给高中教育开启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困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行以来,我国农村正在改革教育领导体制和内部结构,面貌发生了变化。当前,山于整个农村的第二步改革没有普遍上路,农村教育未曾进行综合改革,大多数地区依然因循孤立的、封闭的传统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青春保卫战     
《当代职校生》2013,(7):10-13
校园事故屡屡发生,学生身心受创,社会聚焦校园德育教育和安全环境。如何教育出成熟完整的学生?学校的德育、安全工作又该如何进行?责任心、工作巧思、制度创新……为学生的青春护航,需要全体教育人的行动。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尤其是新高考改革对中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大学专业的选择能力与生涯适应力影响极大,使得各高中学校只能积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在现有条件下,以农村生源为主的高中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如何开展成了大部分县域高中面临的课题。文章分析归纳了县域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和面对的困境,并对提高县域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提出了向内挖潜、向外共享和向上借力的对策和建议,为县域高中学校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2014年新高考制度改革率先在浙江、上海试点.2017年高中毕业生的高考志愿首次采用"专业+学校"模式.浙江考生如何面对"7选3"的选课和高考专业的选择?近年来,衢州二中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衢州市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做了有益的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构建学校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上,还需要管理机制方面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从未来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创新人才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存在的严重问题,即学校忽视创造性与想象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实践教学水平低下等已经成为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瓶颈。办学质量上乘、品牌特色凸显的名牌中学,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道路中,该如何突破这些瓶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力并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该如何用战略的头脑和思维来周密地计划统筹安排它的实施过程和落实任务?又该如何与名牌高校联手,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合格人才,以适应全球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激烈的全球竞争?以2012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与我校等发起成立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  相似文献   

15.
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是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需要不断地改革.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相似文献   

16.
苗杰 《中国德育》2004,(4):44-45
新世纪以来,我们不断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育怎样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社会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主动、全面、和谐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朱萍 《科学教育》2005,11(6):20-21
寄宿制学校在我国各地蓬勃发展,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周一至周五每天与老师、与伙伴朝夕相处,让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提供充足的时机。出生于二十世纪末的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不良的习惯与良好习惯并存。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害怕承担责任;喜欢依赖别人;处理应急事情束手无策等。面对现实,寄宿制小学如何主动去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培养新时期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如何扬寄宿所长与时俱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我们教师要研究和解决好以下一些主要问题,如: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独立自主学习与生活自理能力如何培养?不同个性、不同爱好的学生兴趣、特长应该如何发展?不同成长背景的学生如何主动适应集体生活、相互间愉快交往?相对封闭的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等等。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需要不断的改革,提倡创新教育,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相似文献   

19.
李昭先 《教师》2010,(5):25-26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真正革新了教育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这需要学校的管理者更新办学理念,树立全面质量观。尤其是薄弱的学校,更需确立多元化的质量观,更需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发展。那么在实践中如何贯彻这一思想?如何科学、高效地全面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0.
王亚光 《教育艺术》2005,(11):13-14
推进学校教育管理的创新,构建教育创新的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观念创新、目标创新、课程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在教育创新的新体系中,教育理念创新是灵魂,教育体制创新是关键,教育模式创新是核心,教育技术创新是保障。那么,如何推进管理创新,打造品牌学校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