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事速裁程序作为一个独立的诉讼程序,相较于刑事简易程序而言,被进一步简化设计,以达到使刑事案件被"迅速裁决"的效果。该程序作为一个新的程序,是我国推动司法改革的一个新探索,待时机成熟时,可将该程序扩大适用于所有罪名,在侦查阶段引入法律援助值班律师,缩小对被告人"从宽"处罚的条件限制,促使刑事速裁程序的价值得到最大发挥。  相似文献   

2.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实现我国刑事案件繁简分流的枢纽。目前,刑事案件进入审判程序后仅有普通程序、简易程序、速裁程序三条路径。而法庭调查作为审判程序的核心阶段,直接体现审判程序繁简的关键环节,必将因此受到影响。首先,公正基础上效率观以及现代司法的宽容精神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影响刑事诉讼法庭调查模式的核心价值导向;其次,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四个核心构成要素,即被追诉人意志自由前提下的自愿性、控辩合意的利益交换、追诉主体扩张的裁量权、诚信理念是该制度运行影响法庭调查模式的内在逻辑;最后,普通程序、简易程序、速裁程序中法庭调查内部各环节保留与简化存在问题,认罪因素与认罚因素的介入具有不同的影响,刑事案件庭审流程具有再简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到现在已经进行四年了。1995年,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首先在52所高等学校进行试点,试点工作得到高等学校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响应。通过近三年的实践,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试点工作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又相继出台了几项重要措施: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全国普通高校建立了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从此由试点逐步向全国高校推开。…  相似文献   

4.
民事速裁程序有其独立的地位和含义,它的设置体现了裁判效益理论、司法为民的精神以及诉讼效率的理念。因此在程序建构上,民事速裁程序适用于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简易民商事案件,由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选派资深法官采取独任制进行审理。民事速裁程序体现了效率和公正的统一,应采取简便多元的送达方式和调解为主的裁判方式。其审限不宜过长并实行一审终审。  相似文献   

5.
立案登记制实施以来,行政诉权得到有效保障,行政诉讼案件数量呈上升态势,但伴随而来的是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偏差现象日趋严重,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诉源治理制度设立的初衷。当前,司法实践探索的诉前调解、速裁审理、府院联动在推进解决争议纠纷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作用仍有限。在诉源治理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优化行政审判资源配置,充分保障行政诉权有效行使,推动行政争议实质化解,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能动司法理念指引下构筑行政诉讼预审程序,有助于整合利用有限的行政司法资源,保障行政诉权的有效行使,以规模效应推动整体行政审判质效的提升,进而实现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职教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从96年3月启动以来,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江苏的职业教育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试点工作促进了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专业现代化建设首先要以教育教学观念的现代化为先导。两年多的试点实践表明,专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思想观念的革命,是一项涉及学校招生与就业市场培育和拓展,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提高,教学软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优化等诸多方面的现代化建设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7.
深化职员制改革 为高校管理人员设计好“跑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高校职员制度试点工作于2000年启动,东北师范大学作为5所首批试点高校之一,经过5年的探索和实践,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进一步深化高校职员制改革,不断提高高校管理和服务水平,边开展实践、边总结经验、边完善思路,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事简易程序自1996年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高了办案效率,减少了当事人的讼累。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该程序在制度设计和司法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因此,对之进行完善不仅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还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自2010年江苏省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2011年教育部和省政府签署共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以来,省教育厅和各高校高度重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积极推荐各项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本文拟结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探讨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过程及取得的成效,为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和试点高校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受教育部委托,我校承担了在思政课中开展"六个为什么"教学试点工作.一年来,在教育部的精心指导下,在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我校面向全校64个班级、近万名学生开展试点,并以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多学科支撑,广泛采集、系统解答学生疑问,有效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力推动了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