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哈立德之书》是阿拉伯裔美国小说的开创之作,在现代阿拉伯文学界、美国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均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小说不仅体现了阿拉伯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相互借鉴与结合的鲜明特征,而且也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的产物,因此,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而且对于处理当代东西民族方关系与东西方文化关系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于新文学的认识,大部分人的理解是五四文学与世界文学所联系产生的现代性思想,而忽略了民间文化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文化大多起源自民间,中国现代作家的思维也是借助了民间题材的运用,从而产生了无数的优秀作品。中国的民间文化和世界文学为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现代作家也大多起源于民间,有了文化的熏陶和濡染才产生了多彩的现代文学作品。讨论现代文学的作品,不能不考虑民间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玛哈·穆罕默德·费萨尔为代表的海湾作家,其创作的作品为研究文学创作的心理蕴含提供了丰富的文本案例。研究玛哈的作品,有助于拓宽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的视角,更好地理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群众文化心理,发掘中华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心理共性,从而促进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文明交往和沟通。  相似文献   

4.
以玛哈·穆罕默德·费萨尔为代表的海湾作家所创作的作品为研究文学创作的审美救赎提供了丰富的文本案例。研究玛哈的作品,有助于拓宽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的视角,更好地理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群众文化心理,发掘中华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心理共性,从而促进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文明交往和沟通。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阿拉伯民族主义作为摆脱异族压迫和外来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振兴阿拉伯民族的强大社会思潮和运动,长期在中东政治中居支配地位。70年代后,虽然在政治领域,阿拉伯民族主义让位于国家民族主义,但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仍很活跃,它直接影响着中东的未来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希伯来语作家奥兹借纯文学手段,一方面展示了以色列建国前后以色列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又从民族生存的角度逼真地再现了两个民族如何从相互尊崇、和平共处到相互仇视、兵刃相见的历史现实。笔间,既流露出作家对犹太民族身世多艰的哀悼,也流露了对阿拉伯民族所遭受苦难的深深负疚,个人道义与民族责任的冲突跃然于纸。其笔下的阿拉伯人形象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学现象,而成了复杂的文化心理现象,负载着作家深厚的历史意识与民族体验。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与五四文学传统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关联。寻根作家对民族文化之根的寻找与审视是其渴望融入世界文学语境的功利性行为,也是相对自觉的主体意识的集体呈现。寻根文学对乡土题材的借用是出于自身寻找失落的文化形态的需要,而不是根本上承接现代文学的启蒙主题。其笔下的乡风民俗、异域情调是对传统文化形态沿袭与存在的证明,而不具体担当乡土书写中对封建性批判的传统责任。寻根者文化践行的目的集中在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形态与80年代中国追求现代化、世界化双重语境的沟通与对话。  相似文献   

8.
关纪新与戈朝金合著的<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是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一部很有分量的著述,它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定位、少数民族作家与文学的身份界定、少数民族作家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少数民族文学双语创作、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文化批判意识与多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深入探讨.以当下视野重新审视并延展其理论思考,对于强化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建构的持续性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9.
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对抗战历史的叙写有所调整,民族主义话语重新出场,体现了作家试图与时代、历史对话的努力。作家在一定限度内重新评价社会各阶层包括国民党的抗日行为,强调民族精神而淡化了阶级立场。民族主义话语在抗战叙事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修正了经典革命历史叙事的某些偏颇,从而实现了在文化转型的时代对历史的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0.
纳赛尔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与纳赛尔早年的革命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也与早期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家对其的影响有关。它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强大的埃及,实现阿拉伯民族的统一和强大。它也是纳赛尔时期埃及对外关系的指导核心。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学与中国百余年现代化历史相始终,也与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相伴生。将社会性别研究整合进现代文学教学,并没有现成的途径和研究模式可依傍。从社会性别视角描述现代文学发展历程,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教学中要注意揭示文本以及文学现象中复杂的社会的、文化的、阶级的、民族的和社会性别的内涵。社会性别视角在现代文学教学中不应只是在分析个别文本或女性作家创作时偶尔的点缀、个别的运用,而应是整体的意识、全新的照亮。  相似文献   

12.
曹禺作为活跃在现代文学与艺术领域的一位戏剧大师,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悲剧形态呈现给了社会与历史,已然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和民族精神的集体记忆。文学与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如果将一个作家及其作品推至一个文化的巅峰,还是极其少见的。除了当代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勇气与智慧之外,恐怕作家及其作品本身还必须真正具有崇高的文化价值。笔者试图就曹禺文化的涵义及价值定位做一点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柳州师专学报》2020,(1):81-85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充分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知识中高度综合的创造意识和民族意识对学生的精神引导和价值。一方面,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既不能沉湎于确定知识的罗列和讲述,而是要大力分析中国现代文学整体的历史开创性和对于传统文学的变革是如何形成和表现;另一方面,也不能拘泥于说明中国现代文学的外来文学文化的影响程度,而是要有力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熔铸欧风美雨其富于自我民族的文学精髓和内在灵性。最终完成教师与学生双重主体都能将创造意识和民族意识作为自我沉思的情感、超越的思想、美好的心灵向理性转化的中介,并由此拓展出他们关于守成与创新、世界与自我的观念,获得一个既可以承袭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又能够接近当下现实思想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4.
文化民族主义就是一种以文化为旗帜的民族主义,就是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强调和对民族文化自我认同意识的创造、维持及强化,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并谋求民族文化保留、复兴与壮大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取向。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思潮和民族主义类型,它的原初代表首推德国。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的理论特点是浪漫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相互交织;特殊性对普遍性的批判;民族自我意识对世界意识的遮蔽。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是对本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一种信心与信念。它既是维护和联系本民族的一种文化认同,也是从根本上决定该民族历史走向的文化底气。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应该在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内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经过优化的日本文学方向研究生课程以文化自信为指导,树立中日比较视野与批判意识,引导学生以东亚乃至世界性的眼光审视日本文学的内部规律与审美特性。其特色课程“中国文化与日本近现代文学”以中国文化为重要参照,探讨中国语境中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形成机制,通过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内涵与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6.
孤独是拉美文学中一个挥之不去的主题。这孤独有什么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 ?拉美作家怎样解读孤独 ,又以怎样的方式表现孤独 ,使得拉美文学以锐不可当之势跃居世界文坛的前沿 ?有必要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挖掘拉丁美洲孤独的根源 ,探讨拉美文学与孤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的“救亡”主题,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序幕,并且成为其重要构成。中国作家在民族战争中书写一整套“救亡”主题的同时,也就书写了一整套富有忧患意识的关于自由的哲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文学在70年的发展过程中,既秉承了五四时期的“人的文学”创作观,以“人”为中心,关注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又愈发关注当下时代生活,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与时代担当。同时在创作群体上深受现代文学熏陶的老一辈作家笔耕不缀,新生代作家亦逐渐成为时代文学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少数民族作家也在自身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的滋养下佳作不断,70年的中国文学成就斐然。对70年来中国文学和重要成果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也有助于文学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京派文学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换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文学现象,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京派意象是中国传统诗艺与西方象征主义、意象派等诗学思潮相融合的产物。突破中国古典意象长期积淀的原型性象征模式,克服西方意象有象无意、意与象相剥离的缺点,成为京派作家对世界万物带有强烈的个体生命色彩的审美途径,体现着现代作家对文学本质更为深入的感悟。另外,京派注重意象在诗歌以外文学领域中的运用,促成了现代文学中各种文体间的相互融合,尤其是诗歌、小说、散文之间,从而推进了各种文体创作的成熟和发展。这也是京派作家对现代文学最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隐逸文学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概念尚未厘定,创作实践却蔚为大观的一种文学形态。以古代隐逸文化为背景,通过对现代文学中某些作家的隐逸现象和作品中隐逸倾向的分析,尝试建立中国现代隐逸文学体系,以丰富中国隐逸文学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