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年6月,王建民军事摄影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厅里,悬挂着反映我军面貌的各种题材照片一百一十六幅,其中绝大多数是对越自卫还击前线的战地新闻照片。这些作品吸引了首都新闻摄影工作者和广大观众。一位女摄影工作者面对这些照片泪流不止,她说:“我看到了真正的战地新闻照片,发现了新闻摄影的魅力所在。”在留言簿上,几位大学生写道:“拍好‘最可爱的人’的人,也是最可爱的人。”来自云南边防的战士们写道:“军功奖章也有你一枚。”  相似文献   

2.
新闻摄影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不干涉对象拍摄法”,最重要的功能是——真实地“呈现对象”,这也是摄影与生俱来的最朴素的和最具有魅力也最充满矛盾的功能。任何一张照片都涉及到三个因素,即摄影者、摄影语言和拍摄对象。如何在新闻摄影活动中搞明白这三者的关系,特别是搞明白摄影者(主体)在摄影中的身份和角色,显然并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婚纱或人像摄影行业,化妆与形象设计在拍摄前完成。拍摄后除加柔外就没有什么可以作为的了。如果有什么拍摄或化妆失误只有靠补拍,但补拍不但劳民伤财而且对企业的声誉损失极大。 有了数字技术后,人物的化妆与造型也可以在拍摄之后完成。特别是在条件不完备时仓促抓拍的照片,可以在后期进行加工,对人物美化或做特殊造型。 修改照片上的缺陷 摄影是遗憾的艺术,特别是人像摄影。如果一味去追求完美反复地调整照明摆弄模特,最后模特僵化的神色一定令你全无创作的激情。而当你捕捉到较好的情绪与姿态时,往往又有不少遗憾之处。 图…  相似文献   

4.
今年6月,王建民军事摄影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厅里,悬挂着反映我军面貌的各种题材照片一百一十六幅,其中绝大多数是对越自卫还击前线的战地新闻照片。这些作品吸引了首都新闻摄影工作者和广大观众。一位女摄影工作者面对这些照片泪流不止,她说:“我看到了真正的战地新闻照片,发现了新闻摄影的魅力所在。”在留言簿上,几位大学生写道:“拍好‘最可爱的人’的人,也是最可爱的人。”来自云南边防的战士们写道:“军功奖章也有你一枚。”(一) 王建民是新华社的军事摄影记者。去年夏天,他在对越自卫还击前线拍摄了两千多幅战  相似文献   

5.
一、人像摄影背景的选择首先是室外的单人照片。在营区内外拍摄单人照片时,要做到心中有数,不泄露秘密,被摄对象军容要严整,军姿要端庄,摄影师双手拿稳相机,观察被摄对象的背后有没有妨碍物在头顶上出现,稍不注意选背景,照片冲洗出来,如果你是在炮场拍的头顶会长出炮管,如果是在营院或者马路拍的脑袋后面会长出电线杆、小树等,可以说是千姿百态,无奇不有。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出现,在拍单人相时,定好位选好拍摄点,背景要求干净利索。只要稍加留神,以上弊病是完全可以克服掉的。也一定能够拍出你自己满意的照片来。其次是拍摄合…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了,此时我想起许多往事。 我从事新闻摄影30多年了,其中有十几年在改革开放之前。摄影区别于电影故事片和绘画的最突出一点是纪实。把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纪录下来,几十年后就可能成为很有价值的资料片。当前“老照片”出版物十分兴盛就说明这一点。在几十年的新闻摄影历程中,我也曾拍过一些有价值的照片,但少得可怜,与我的新闻摄影龄十分不相称。这有手脚不勤的原因,但深思起来,关键在于观念的束缚。 观念与时代大环境分不开。从高指标、共产风、浮夸风,到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再到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报纸宣传不可能与这个大背景分开。十年动乱中报纸登的照片多半是批判的、学习的画面。那时记者下去,不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而是出报纸需要出发,生活里有的,记者无动于衷,生活里没有而报纸需要,想方设法摆布导演、制造画面也得拍出来。报纸塑造记者。以我的几次经历为例: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和世界各国领导者》大型摄影艺术画册的出版,令世人瞩目。画册作者杨绍明,也引起新闻出版界的普遍关注。杨绍明是我所认识的最热情、最投入、最富想象力的摄影记者、摄影家之一。他的摄影已进入这样一个层次:他想告诉读者什么,可以用照片直接告诉你,感动你,而无须过多的文字。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和世界各国领导者》大型摄影艺术画册的出版,令世人瞩目。画册作者杨绍明,也引起新闻出版界的普遍关注。杨绍明是我所认识的最热情、最投入、最富想象力的摄影记者、摄影家之一。他的摄影已进入这样一个层次:他想告诉读者什么,可以用照片直接告诉你,感动你,而无须过多的文字。  相似文献   

9.
组照(专题)和单幅照片是摄影报道最常见的两种报道模式。近些年来,专题摄影报道如火如荼,各大新闻媒体有了定期的摄影专版或专题摄影报道栏目,且有不少组照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大奖。可见,组照这种表现形式逐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由于我们对组照的认识不深,存在着记者的运作能力不高、编辑缺少处理组照的能力等问题,影响了专题摄影报道的发展。因此,有必要认清组照和单幅照片的阅读心理和美学特征的不同特点,以便更好地提高专题摄影报道的质量。 阅读心理不同 众所周知,人们了解世界、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  相似文献   

10.
江坪 《新闻实践》2005,(11):45-45
今年国庆前夕,浙江在线举办了一次摄影比赛活动,题目是:“‘我行我秀’数码摄影大赛”,在开场白中有这么一段话:“秋高气爽,金桂飘香,又一个黄金周来了!值此长假,或许你会自驾畅游在城郊乡野,或许你会跨出国门领略异国风光,或许你会沉醉在祖国的山山水水,或许你只是和家人团圆、与朋友小聚……无论你在哪里畅游,无论你和谁团聚,你一定都会举起手中的相机,拍下无限的风光,摄下欢乐的时刻!那就一起来秀一秀你的精美照片吧!” 这个创意受到了广大摄影爱好者的青睐。人们可以在欢乐中展示自己的摄影才艺,也可以从中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1.
坐落在中华商业第一街王府井最繁华地段的中国照相馆,是闻名全国的一家老字号照相馆,早在五十年代,老一辈的著名人像摄影师姚经才师傅,就曾经在这里为我国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以及朱德、陈毅、贺龙等十大元帅拍摄并制作过标准像。多少年来,这些照片一直作为我国人像摄影的经典,永远保留在博物馆和摄影的史册中。为中国照相馆的过去写出下了一段令人无比称羡的光荣历史。进入21世纪,世界上的一切似乎都在经历着数字化的过程,摄影也在进入一个数码影像的新时代。今天,当您走进这家老字号照相馆的时候,你…  相似文献   

12.
照片,是画报摄影专题最主要的构成因素,离开照片无以谈摄影专题。以上各篇从不同角度论述摄影专题时,每每涉及到照片,便分别作了一些简要的交待。鉴于照片在摄影专题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有必要将它归纳起来专门谈一谈。一、照片在摄影专题申的类别和作用既然是摄影专题,摄影作品(照片)就理所当然地应当是主角,是第一要素。照片在专题中起着阐明主题、交待内容、传播信息、美化版面等多方面的作用。这是从总体上而言。具体的说,不同的照片在摄影专题中又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l、题头照片。一般放置专题的标题…  相似文献   

13.
数字时代使新闻照片的真实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战。过去,传统摄影也可把摄影特技运用到新闻摄影中而造成新闻照片失真,但其操作方法复杂,需要具有专业水平的人才能完成,且经过处理后的照片效果差,加工痕迹明显。而当今的电脑技术不仅能够对照片进行改头换面,甚至可以无中生有。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基本属性,也是新闻摄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陶明 《新闻知识》2004,(2):45-46
作为一名摄影记,不仅要有一颗充满激情和敏感的心,更要有记职业所需要的敏锐的目光和敏捷的速度。我到新华社十余年的最大体会就是每一张新闻照片绝对是马不停蹄跑出来的,如果你的照片拍不够好,那是因为你拍的照片还不够多。尽管新华社没有自己的强势媒体,但只要你的照片拍得好,新闻抓得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新闻摄影不仅受到广泛高度重视,而且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绩,但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为:相当部分的照片所传递的有效信息量很小,内容很简单,所揭示的主题也很平常。一些摄影记为了使照片有“新闻性”,便极力在字说明上“下大功夫”,用了大量背景、数字等等,结果,照片反而变成了陪衬,当然不可能具有视觉冲击力,难以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6.
谢明刚 《新闻界》2003,(6):50-51
"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摄影记者的座右铭让摄影记者的工作"险象环生",但为了拍摄出好的照片,谁愿意临阵退缩!摄影的特性决定了:不直面现场,画面就没有生命.  相似文献   

17.
文字和图片,在版面上的地位是同等的。因此,作为报纸的总编辑,应像抓文字报道那样来抓新闻摄影。新闻图片是图片新闻新闻摄影不同于山水摄影、人像摄影、静物摄影,它是通过照片来传播新闻,说明一个事物、一种现象,因此是某种行为、某种事件在进行过程中的瞬间记录。一张好的照片,应该是摄影记者独立发现线索,独立进行采访而拍摄的照片,而不是文字新闻的插图。事实上,凡是得到好评的照片几乎都是独立的图片新闻。图片新闻是最有说服力的新闻。文字报道的失实,非当事人不容易发现。而图片新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自己非常崇拜布列松大师,希望能像大师那样用相机记录下每个感人的画面。这张照片是我在法国食品节上抓拍的,出片后发现很不理想,自己也试着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1、拍摄角度稍右移,可能会更多的展现你亲的脸部,但就失去了与孩子的正面交流感,不是我想要的;  相似文献   

19.
“新闻特写”照片──《饥渴难忍》赏析张敬云摄影中的“特写照片”,首创于英国早期女摄影家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伦夫人拍摄的《约翰·哈雪尔爵士》(1867年),即“大头特写”。这幅照片被认为是摄影史上最杰出的肖像作品。这位当时已是48岁的中年夫人,为了满...  相似文献   

20.
挑选好照片的原则:“你要让我吃惊” 曾:中国报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摄影记者,少有图片编辑。近几年情况有所改变,一些重视摄影报道的报纸开始高薪聘请图片编辑,还有些新兴的报刊聘请专职的图片编辑,使用摄影自由撰稿人。中国新闻摄影界目前也十分关注图片编辑的工作方式。《解放报》的图片编辑是怎样工作的?一张照片从选择到最终印刷,大致流程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