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择偶观的进化论取向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择偶观是人格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进化心理学家从达尔性选择理论出发对人类的择偶观和择偶行为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探讨,颇有代表性的主要有Buss等人提出的亲代投资理论、性策略模型、好基因模型和二元模型等等。其实.择偶观和择偶行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含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现代女性的择偶条件,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为女性的理性择偶提供技术支持,文章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编制出《现代女性择偶条件问卷》,该问卷认为,现代女性的择偶条件是由家庭环境、身体外貌、行为方式、个性心理特征、情感和经济条件这6个因素构成的,测验结果显示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3.
择偶是婚姻建立的前提,其行为受婚恋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当今众多择偶理论之上,内隐择偶观理论又被提出,无异将对择偶理论予以丰富和充实,促使择偶理论的再发展。  相似文献   

4.
上古时代女性择偶标准完全体现出以女性自我为中心的理念,母权制解体到新中国诞生,除王公贵族以外的普通女性,基本没有择偶自由权,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择偶具有了自主性;新中国成立初期,女性理想的择偶标准是干部、转业复员军人、大学生、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等.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政治条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是女性择偶时比较注重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女性更注重男性的学历、身高、和对方的感情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择偶标准重年龄,重健康,轻身高;重事业,轻学历,轻职业;重人品,重修养;重脾气,重经济条件,轻家庭背景;重爱情,轻婚史.女性择偶标准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文化差异、文化程度经历、家庭整体教养方式的影响.当前女性择偶标准的倾向实惠化、条件化、自由化、性爱化.未来10年女性择偶标准指向多元性、综合性、可变性、对象性、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近代早期,英国家庭的择偶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婚姻决定权和择偶标准的变化上。婚姻决定权从中世纪封建主和家长手中逐渐转移到个体手中;在择偶标准上爱情的影响日益增长,逐渐成为婚姻的基础。择偶行为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体的发展。个体可以自由支配的物质财富决定着个体能否自主决定自己的婚姻;而文化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影响着个体对婚姻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青年择偶观是青年对于择偶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对青年的择偶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当代青年的择偶标准和择偶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由于个人生活压力、多元文化的冲击、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束缚等原因,存在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面临爱情与物质的冲突、社会舆论和伦理道德的约束等问题。青年择偶观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多样化的,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择偶观能够促进青年婚姻关系和家庭生活的质量,进而促进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7.
择偶一直足婚姻家庭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以厦门市初婚者为研究对象,立足社会学研究视角,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对厦门市不同性别初婚者的择偶标准进行比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为视角对不同性别的初婚者的择偶标准差异作分析,认为择偶差异主要是生存理性、经济理论和社会理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现实生活中某种经济体制的失效,根源于其背后的经济理论是错误的,是某种具有神话性质的理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背后的经济理论是一种具有神话性质的理论,这种理论通到新制度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的严重挑战.而1978年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实践,以及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蜕变,实际上被解了传统的计划神话.人类的经济行为正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回归。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加速,体制转轨加剧,改革开放推向边疆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变迁的社会中,蒙古族的择偶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本文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例,从择偶标准和择偶方式两方面探讨了城市蒙古族择偶观念的变迁,并分析了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进化心理学认为男性在择偶方面注重女性的外貌身材,其实质是关注女性的生育价值。而女性在择偶方面更多的是选择社会经济条件好的男性,追其根源是为了保证其自己和后代能生存下去。《婚姻法解释(三)》主要是将结婚时双方对家庭的财产投资给予"平均化",而这与我们人类几千万年进化而来的心理相违背。本文从进化心理学男女不同的择偶心理机制出发,对现行的《婚姻法解释(三)》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旧约·创世纪》中人类始祖亚当、夏娃被放逐过程的描述,进而揭示人类初生态的生存意向及人类始祖原初行为的原型意义、最终展示出人类语言的双向意义及潜伏于言说背后的隐性意蕴.  相似文献   

12.
经济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经济行为,探讨其心理机制和过程,进而对人类经济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的应用性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经国内外学者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其学科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已日趋成熟,且以其独特的视角实现了对人类经济行为的更好解释与预测.  相似文献   

13.
当代都市大龄“剩女”在婚恋方面遭遇不少尴尬与困境,这与“男高女低”、“男强女弱”的婚配模式的历史形成及其所导致的两性择偶标准的差异息息相关,可运用社会学“择偶梯度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予以分析.“婚姻结构性失调”是由两性择偶权的不平等导致的,“剩女”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权思想和性别等级制度.因而,要解决“剩女”问题,就要改变传统的婚姻和择偶模式,改变婚姻关系中“男强女弱、男尊女卑”思想,并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模式.女性只有在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真正得到提高,在择偶中才能和男性处于同等地位.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人的择偶模式从传统时代的"包办婚姻"向现代社会的"自由择偶"的转变。佤族的择偶模式却从来都是"自由择偶"。一些学者通过研究找出了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包办婚姻"的因素,是以"父系父权"家庭制度及其一系列衍生因素决定的,但是这些因素也普遍存在于佤族社会中,佤族社会却形成了"自由择偶"的传统。由此提出:从妻子对家庭经济贡献的维度解释包办婚姻的形成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择偶观念和择偶行为发生更加明显的变化,逐渐摆脱传统的婚姻模式的束缚而接受现代婚姻行为规范,体现了更多的进步性和人性化.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告别了传统的结婚风俗,形成了一种既有地方特色,又有现代时尚的婚礼形式.文明结婚的风俗已经在农村得到普遍的认可和采纳.随着乡风文明程度的提高,未来农村的婚俗将会在继承传统婚俗中合理因素的同时向更科学、更合理、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一以贯之、整体、全面的制约和影响着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其作用于人类主体行为背后的方式,以及它对体育教师制约和影响的一贯性、整体性、全面性决定了体育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此,改革推动者应予以充分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性铭记可以分为积极性性铭记和消极性性铭记。个体在童年时期把异性父母的外显特征加以内化并把它作为其日后择偶的模板,这个过程被称为积极性性铭记。与之对应的消极性性铭记,也就是“韦斯特马克效应”是指人们会对那些在幼年时期和自己有过较多接触的个体产生性厌恶。在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证实这两种机制在人类择偶过程中起作用的研究还很薄弱。未来可在性铭记产生的内部机制以及两种性铭记在人类择偶中的交互作用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以网络信息交流为特征的人际交往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通过网络进行交友择偶已成为不少都市人在忙碌生活节奏下无奈的选择,且与传统交友择偶方式相比,充满了新奇和时尚意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跃跃欲试.通过对两种性质不同的网恋的理性分析,认为网络交友尤其是择偶切不可轻率从事.  相似文献   

19.
对476名上海知识青年回答的择偶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男女的择偶观念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理性趋势,都将对方的个性因素排在择偶标准的前列,不过,男性重外貌、女性重社会经济资源的性别差异仍清晰存在;与大龄未婚青年(≥28岁)相比,年龄较小的未婚青年在配偶的选择上,更为重视双方个性上的相容性,以及对方的经济基础;独生子女在择偶过程中更为重视对方的物质经济基础,非独生子女则更为重视对方的持家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为了考察大学生善良人格对择偶个性偏好的影响,采用善良人格量表、择偶个性偏好量表、社会支配倾向量表、矛盾性别偏见量表,对153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择偶个性偏好与其善良呈显著正相关,与社会支配倾向和矛盾性别偏见呈显著负相关.(2)善良人格可以显著预测择偶个性偏好,也可以通过社会支配倾向和矛盾性别偏见的链式中介作用预测择偶个性偏好.(3)社会支配倾向和矛盾性别偏见在善良人格与择偶个性偏好间的单独中介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了大学生善良人格对择偶个性偏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