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陈翔 《传媒观察》2007,(8):12-14
成都报业市场竞争在中国报业市场化转型的格局中具有标志性意义。自1995年《华西都市报》首创都市报模式以来,原本沉寂平庸的成都报业市场瞬时风云俱生,在短短一两年内,跻身中国报业竞争前沿,甚至引领中国报业竞争风向标。也正是在《华西都市报》的崛起和办报模式的带动下,成都报业市场成为中国都市报的发祥地,成都报业市场竞争代表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业竞争的一面旗帜。在以都市报竞争为特色的成都传媒市场,  相似文献   

2.
成都报业竞争新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导引下,成都报业出现一系列新的竞争热点,这些热点昭示地方报业竞争的潮流与方向,从中可以窥见一些带有突破性意义的办报理念。加厚与分叠———成都报业竞争升级去年年底,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放开版面限制。一时间,扩版成为成都报纸的主旋律,几家主要的都  相似文献   

3.
刘祥玖 《传媒观察》2002,(11):25-27
报业成都模式:竞争趋同 中国市场报的趋同化历程是从都市报开始的。成都既是中国都市报的发韧地,也是中国报业趋同化竞争源头。1995年初,《华西都市报》成功开创都市报模式后,1995年8月开始,《成都商报》确定了“综合性市民生活报”定位,对《华西都市报》进行直接摹仿和追踪跟进,从而引发成都报业第一轮趋同化竞争。同时也标志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成都,中国都市报的发源地,这里有过可谓"惨烈"的报业竞争.经过报刊治理和整合,成都报业市场的格局目前基本稳定.本刊记者探访成都报业发现:集团层面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新一轮竞争的特色已经显现.  相似文献   

5.
今年5月,成都报业市场风云又起,几家都市报竟相“手术”,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成都4家市场化的报纸: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华西都市报、天府早报(以下简称商报、晚报,华西、天府),都有动作,原本形成的两军对垒(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捉对厮杀(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属下的几家报纸形成的四川日报对成都日报、华西对商报、天府对晚报)的格局,如今显得更为激烈。  相似文献   

6.
但敏  吴军 《当代传播》2006,(2):102-103
从“七国争霸”结束、省市两家报业集团相继组建开始,一向以竞争激烈而著称的成都报业在近3年左右的时问内基本上是波澜不惊。但2005年,成都4报突然发力,各报高招迭出,竞争热点不断,因而有很多方面值得加以总结研究。  相似文献   

7.
彭剑 《传媒观察》2005,(3):14-15
2004年,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导引下,成都报业出现一系列新的竞争热点,这些热点昭示地方报业竞争的潮流与方向,从中可以窥见一些带有突破性意义的办报理念。  相似文献   

8.
李忠昌 《新闻界》2004,(3):21-23
1997年后,西安报业市场开始进入“战国时代”,报业竞争的帷幕渐渐拉开,很快地与成都、广州、南京等地并列为中国报业大战的发源地和主要战场。审视西安报业发展的历程,检讨西安报业竞争的利弊得失,或许会对我们了解中国报业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尚存在的种种缺憾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蹇莉 《青年记者》2004,(6):17-18
成都报业竞争之激烈在全国都很有名,经过近十年的“苦战”,如今演变成了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捉对厮杀的局面,《四川日报》对《成都日报》,《华  相似文献   

10.
王涵 《青年记者》2007,(18):13-14
成都的报业格局依旧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和成都传媒集团"两军对垒",各自旗下的三张主力报纸"捉对厮杀"。一对一的作战方针,优点在于目标明确,操作性强,因此2007年的成都报业市场依旧是风云四起。都市报提出向"主流"、"大报"迈进;早报晚报力求"精彩好看";省市二级党报加大改革力度,共同展示出一幅竞争图景。  相似文献   

11.
阳春三月,名震全国传媒圈的成都“报业双雄”《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先后重拳出击地产业,《居周刊》、《住在成都》先后面市,加上其他陡然冒出市面的地产专业媒体,总发行量远超过100万的新面孔冲上成都市的大小报摊,这座中国目前报业竞争最激烈的城市又将上演新议论报业鏖战风云。  相似文献   

12.
汤莉萍  殷俊 《今传媒》2006,(6):29-32
2005年对于中国报业来说,可谓是遭遇“寒流”的一年。持续十年保持高增长率的中国报业,首度出现增长率大幅降低,一些城市的报业甚至出现负增长。慧聪媒体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05年1-8月,平面媒体的广告额为440亿元,同比增长7.8%,是近5年来首次低于GDP平均增长速度。2005年,北京前8月仅增长4%,广州为-1.5%。传媒业的专家、学者将这一现象概括为“报业广告的透明天花板现象”、“报业拐点”,认为报业进入“微利时代”。在全球和全国报业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在成都,市民报在激烈的竞争中依然保持增长和繁荣。《成都晚报》广告突破1亿大关,…  相似文献   

13.
崔江红  蔡正鹏 《传媒》2011,(11):32-34
一度烽火连天的成都报业市场,经过近十年的"苦战",由21世纪初的"七雄争霸"演变为当今的"两军对垒"。两大报团分别以两份领军报纸《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为竞争主轴,以各自定位分别与集团主打都市报基本趋同的《天府早报》、《成都晚报》为补充,上演着成都报业市场的连连好戏。  相似文献   

14.
成都既是中国市民报发韧之地,也是中国报业趋同化竞争的源头。1995年初,《华西都市报》成功开创市民报模式后,市场定位和办报思路一直“暧昧”的《成都商报》猛然醒悟:市场就在眼前。1995年8月开始,《成都商报》确立了“综合性市民生活报”定位,对《华西都市报》进行直接摹仿和追踪跟进,从而引发成都报业第一轮趋同化竞争。《华西都市报》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我国的大都市均不同程度地形成了报业竞争的格局。从北到南有北京、南京、广州等;从西到东有成都、武汉、上海等。这些城市的报业竞争虽各有特点,但价格策略的应用成为竞争中的重要手段是其共同特征。南京报业市场的降价现象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6.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报业也是全国报业改革的急先锋。20多年来,随着广东经济的高速发展,广东报人以开放、务实、创新的精神,率先点燃了中国报业竞争的烽火。因为先行一步,走得最早,走得最远,因而广东报业竞争的振幅和强度遥遥领先,闻名全国。广东报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成为全国报业实力最为雄厚的第一方阵。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报业改革的深化发展,广东作为“先行者”的优势地位正在逐渐弱化,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地的报业市场近年来迅速成长,奋起直追,努力寻求跨地区扩张的策略。竞争的加剧必将导致新…  相似文献   

17.
地处中国大陆腹地的成都报业,正是在改革实践中率先打破了中国传媒业原有的竞争方式,大胆试验“体制创新”,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媒作为投资主体和市场主体的角色转换,而对深化全国传媒改革具有了十分宝贵的范本作用。 成都报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体制创新的探索模式主要有三种。  相似文献   

18.
南昌报业现象 近年来,南昌的报业可谓群雄逐鹿、全面开花,江南都市报、信息日报、南昌晚报、都市消费报、经济晚报你追我赶,尤其是2002年8月江西商报与成都商报的合作并改版杀入南昌市场,使得原本不太平静的报业竞争更是波澜迭起,出现了“火爆”景象,显示出令人欣喜的局面。但随着市场竞争带来的互相学习和模仿,一种现象在报业竞争  相似文献   

19.
改革潮头在广州,报业竞争数成都。两地“惨烈”的竞争环境,逼迫各报新招叠出,其中不少观念和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借鉴————穗、蓉报业竞争考察话题之一 去年,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白子超、李晓林博士、刘鹏硕士一行三人赴广州、成都两个目前我国新闻竞争十分激烈的城市,考察了广东(广州)三个报业集团以及成都几家主要报社,了解了当地报业竞争的形势及他们的措施、经验。尔后,考察小组从不同角度写出六篇考察报告,是集团领导参考,并发表在集团内部刊物《报刊业务探索》上。本刊认为这组报告写得很好,特选登…  相似文献   

20.
白冰  黄立 《新闻界》2003,(6):24-25
一、成都报业市场的现状——同质产品市场在成都,人们常说:只要读一份报纸就可以知道其他报纸的内容。这是对国内传媒市场发达的成都报业市场的真实写照。研究表明,成都报业市场产品同质现象十分严重。换言之,成都报业中占市场份额较大的报纸,内容与栏目的设计大同小异,刊载内容雷同、版式风格相似、营销手段单一、价格竞争激烈。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受成都休闲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报业经济发展中的某些规律性的现象,有必要认真地解读。二、成都报业博弈中同质化现象的经济学分析1郾报业博弈中的“海滩占位”所谓“海滩占位”,是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