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NCEP/NCAE全球对流层1°×1°格点分析资料,选取两个南海台风个例,2001年0125号台风lingling和2005年0518号台风Damrey,分析了台风形成过程中暖心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最大风速和位势高度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暖心最初形成于500-400hPa高度层;(2)在台风形成过程中,暖心增强,垂直范围也向上向下延伸,同时外侧温度梯度变大,最后形成外侧狭窄的径向温度梯度大值区;(5)暖心与最大风速及位势高度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当暖心增强时、最大风速和最大位势高度距平也都较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0月和2018年9月登陆我国华南沿海的2次台风在浙江省产生的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1622号台风“海马”暴雨属于台风本体环流降雨,1822号台风“山竹”暴雨属于台风远距离暴雨。(2)前者水汽主要来自南海,沿台风低压环流及副高边缘的偏南风急流向暴雨区输送,后者水汽主要来自东海和西太平洋,沿副高西南侧的东南气流向暴雨区输送,前者急流强度和水汽通量均强于后者。(3)前者过程后期才有干冷空气从底层侵入,强度较弱,暴雨中尺度系统特征不明显,降水对流性较弱,后者整个过程都有干冷空气侵入,前期来源于对流层低层,后期来源于对流层高层,冷空气的侵入激发了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降水对流性较强。(4)2次过程的动力学特征也有所不同,前者正涡度中心发展高度比后者低,但强度偏强,后者辐合辐散发展高度比前者深厚,但强度偏弱。  相似文献   

3.
利用1°×1°NCEP再分析资料,对台风"达维"(0518)强度突变进行分析,发现副高西伸加强引起的台风气旋性环流的加强、青藏高压热力作用引起的台风区域位势不稳定的增强、台风高空外流气流的加强及台风东侧高空急流的形成并与台风低层偏南风急流的耦合有利于台风的突然加强,青藏高压对台风区域中低层热力作用的减弱、高空外流气流的减弱及台风东侧高空急流的消失有利于台风的突然减弱;对台风突然加强和突然减弱时的涡度收支进行诊断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同时发现"达维"中低层区域平均的总温度散度净辐合值对其突然加强和突然减弱有着预示作用,在对流层中低层环境场突然的能量注人为其突然加强提供条件,随后净辐合值的突然减小也预示台风的迅速减弱.  相似文献   

4.
台风登陆前后暖心结构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NCEP再分析资料和台风年鉴资料,在2000~2007年期间登陆我国的台风中选取了18个台风为例,对这18个台风温度距平垂直剖面图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垂直结构上.台风登陆前台风暖心结构图形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有规则,且圆滑;当台风登陆后暖心结构发生变化,图形呈不规则、扁平.台风登陆前后暖心面积指数大部分都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5.
运用NCEP/NCAR 0.5°×0.5°再分析格点资料,台风报文资料,从大尺度环境场、越赤道气流、台风扰动能量频散等方面对1013号台风鲇鱼进入南海后出现路径突变转向的物理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鲇鱼"台风进入弱环境场后转向关键区内局地风场的变化与台风自身相互作用对台风路径突变有重要影响;(2)台风转向前期越赤道气流的加强对于转向区内的风向变化有积极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从对流层低层850 h Pa至中层500 h Pa随高度逐渐增强;(3)台风处于弱环境流场中时,台风运动有沿其自身扰动能量频散形成的波列传波方向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自动站资料,NCEP/NCAR 0.5°×0.5°再分析格点资料,业务台风路径数据以及FY-2D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0908号台风莫拉克在浙江省产生强降水的分布特征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莫拉克台风在浙江产生的强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在时间上莫拉克台风降水可分为三个明显的时段;在空间分布上,台风降水与山脉地形梯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2)ITCZ处于较高纬度,莫拉克台风处于多个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环境中,各个天气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莫拉克台风在登陆福建前移动速度减慢,引起台风持续性累积降水,是莫拉克台风在浙江产生大暴雨的主要原因。(3)对流层中低层偏东风急流和水汽通量大值区能较好的反映强降水落区。  相似文献   

7.
受1323号台风"菲特"登陆闽北和1324号台风"丹娜丝"沿127°E以东海域北上的共同影响,浙江省出现了大范围特大暴雨,降雨强度为历史台风第一位;降雨分布异常,最强降雨出现在浙江北部地区,而非台风登陆点附近的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菲特"减弱消亡后,浙北地区特大暴雨依然持续。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等非常规资料对其成因展开分析,发现"菲特"与"丹娜丝"构建的双台风偏东急流使浙江出现了水汽输送、低空辐合和强迫抬升等机制的加强和持续,引发中小尺度对流强烈发展,是本次双台风特大暴雨的主要影响机制。其中偏东急流在浙北地区长时间持续,并与弱冷空气结合,导致浙北14个县(市、区)过程雨量破当地台风最大过程雨量记录。  相似文献   

8.
选取2000-2009年在我国近海迅速加强和迅速减弱的两类台风,利用NCEP/NCAR全球对流层1°×1°再分析资料,对两类台风的环境和物理量场进行合成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强度突然加强西伸时台风迅速加强,副高迅速减弱东退时台风迅速减弱,其响应时间大约为12~18 h;台风迅速加强时台风周围水汽通量突然增加,低层气旋式环流的加强,而迅速减弱台风水汽通量迅速减小,低层气旋式环流衰减明显;迅速加强台风逐渐向高空急流轴靠近,而迅速减弱台风则无明显变化;高低空垂直风切变的强弱对两类台风有不同的作用,其响应时间大约为18 h左右;台风暖心纬向面积指数对台风的突然加强和减弱有一定的预示作用;中低层涡度的增强和减弱分别有利于台风的迅速加强和减弱。  相似文献   

9.
非均匀加速西行进入南海的台风是台风预报的难点问题之一。本文首先根据1949-2009年间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计算台风的移向和移速,按照文中对这类台风的定义统计后,收集到10个同等类型的台风个例。一般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此类台风具有月分布集中、强度强、登陆概率大等特征。为了进一步了解此类台风的大气西风带环流背景特征和台风进入南海前后非均匀加速西行的成因,以0313号"杜鹃"和0814号"黑格比"两个典型台风为例,利用1°×1°NCEP再分析资料,从500hPa高空形势场、风场和涡度场这三方面入手分析。分析结果如下:(1)在台风西行过程中,一直都很强大的带状西太平洋副高或不断地非均匀加强西伸的副热带高压脊是维持台风非均匀加速西行最主要的原因;(2)台风北侧强大的偏东气流也在非均匀加强;(3)副高脊线附近的负涡度值区稳定且非均匀加强,是维持台风非均匀加速西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1980年~2011年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进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快速增强阈值的计算确定,并分析快速增强个例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结果有:(1)在西北太平洋海区,选取-30h Pa/24h作为快速增强热带气旋的阈值最恰当;(2)120°E~140°E、12°N~20°N是快速增强热带气旋出现频率最高的区域;(3)9月是快速增强热带气旋出现频数最高的月份,11月是最易形成热带气旋的月份。  相似文献   

11.
(0608)超强台风“桑美”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第8号台风"桑美"(0608,SAOMAI)是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最强的台风,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7级(60m·s-1),最低气压为920hPa,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地面资料、风云2C红外云图及北京T213资料,对其观测事实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发现,"桑美"台风具有强度强、移速快、结构紧密,"个头"小、风速大、雨势猛、灾害重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大气环流的演变、影响台风的天气系统、相关物理量的分布、"桑美"本身的结构及其结构变化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它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14年北京地区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雾霾天气过程,时间为10月7日—11日,文章对此次严重雾霾天气过程北京地区的地面PM10和PM2.5变化特征和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严重雾霾期间北京地区PM2.5、PM10浓度较高,最大值分别为300μg/m3和353μg/m3。9日温度为16℃,相对湿度84%,平均位势高度为1 540 gpm~1 560 gpm,平均水平风速1 m/s~2 m/s, Omega为-0.25 pascal/m~0 pascal/m。高温、高压、高相对湿度和低风速有助于二次气溶胶的形成,吸湿性使气溶胶粒子增大,散射能力增强,大气能见度降低,雾霾严重。  相似文献   

13.
利用NCEP1°×1°逐6 h再分析资料和浙江省自动站雨量资料,对2107年6月12~13日1702号台风和梅雨锋共同作用下浙江地区1次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 1702号台风未使副高北抬中断梅雨,而与西退副高北侧的梅雨锋共同作用产生暴雨;(2)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以及高空辐散场抽吸作用为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台风上空的反气旋环流产生的高空辐散加强了暴雨上空的抽吸作用;中低层激发出局地气旋性涡旋的垂直环流的上升支与锋面次级环流垂直上升支叠加,促使上升运动加强;(3)台风强度及其结构特点,为暴雨水汽通道的建立提供有利条件,暴雨发生在水汽通量辐合中心附近;(4)暴雨发生在由南北热力差异造成的E指数密集带的能量锋中,不稳定层结并非暴雨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2008年第8号热带风暴“海燕”于8月12日20时在关岛附近洋面上生成,生成后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强,14日8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14日14时加强为台风,15日11时加强为强台风,16日18时继续加强为超强台风,中心最低气压只有915百帕,并于17日22时05分在温州平阳县敖江镇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20百帕,近中心最大风力19级(实测最大风速68m/s)。由于8号台风属于超强台风,风势强,降雨量大,为建国以来登陆我国大陆最强的台风,给温州苍南、平阳、泰顺县等地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灾害。  相似文献   

15.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海洋大气中具有强烈上升运动、风力大于6级的低压系统。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统一规定,凡是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为6~7级的称为热带低压,8~9级的称为热带风暴,10~11级的称为强热带风暴,最大风速达到12级及以上(即每秒32.6米以上)的称为台风。就是说,台风是破坏力最大的热带气旋,它在大西洋和澳大利亚称为飓风。有人估算,一个中等强度的台风所释放的能量为10~(19)焦耳,相当于上百  相似文献   

16.
台风海棠暴雨的湿位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晓玲 《科技通报》2007,23(2):180-186
通过分析0505号台风“海棠”暴雨过程中的湿位涡及其各分量的变化,表明负值MPV1密集区与强降水中心相对应,MPV1的变化比降水量的变化有一定的提前量,且MPV1随高度向台风移动方向倾斜,这对预报台风移动路径和暴雨落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性条件下垂直风速廓线及其参数模拟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中性条件下裸露土壤表面、均一植被覆盖表面和非均质下垫面水平风速模型的分析发现,粗糙元素的平均高度H、植被覆盖率σ和叶面积指数LAI是垂直风速廓线的最基本参数.据此, 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山东禹城农业综合试验站为案例区, 运用2000年小麦生长的实地监测数据、2000年3月30日的轨道号为122-34的LANDSAT-5卫星数据、NOAA-14气象卫星逐旬NDVI数据、1∶1万土地利用数据和1∶1万地形数据, 模拟分析了小麦植株高度H、叶面积指数和覆盖率σ变化规律及其与植被指数NDVI的关系;建立了中性条件下禹城农业综合试验站垂直风速廓线模型, 对禹城农业综合试验站2000年3月5日21:05至2000年5月24日7:05 的4m、60m和1 000m高度处的逐时风速进行了模拟分析,讨论了风速的空间插值问题。  相似文献   

18.
范爱芬  娄小芬  陈列  滕代高 《科技通报》2011,27(1):25-31,37
本文利用NCEP1°*1°全球再分析资料、常规资料、和地面中尺度自动站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诊断和MM5数值模拟等入手,对2005~2008年期间乐清水库的暴雨和大暴雨个例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发现:乐清水库的所有暴雨和大暴雨过程都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发生的.暴雨过程南西风系统和台风造成,而大暴雨主要由登陆台风造...  相似文献   

19.
利用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ECMWF ERA50.25°×0.25°逐小时分析资料、FY2G云顶相当黑体亮温TBB等资料对2021年8月1日—2日07时通辽地区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通辽市本次暴雨天气过程受台风“烟花”北上变性为温带气旋与高空槽合并的影响,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槽、高空急流、低空切变线以及台风倒槽。(2)在暴雨过程中,通辽市处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上升区的抽吸作用有利于地面减压,而台风减弱成温带气旋北上为本次过程提供了水汽条件,过程期间整层大气水汽含量高。(3)强降水区与假相当位温高能舌区(能量锋区)相对应,并且上方存在不稳定层结,利于暖湿空气的辐合抬升。(4)通过对云顶相当黑体亮温TBB分析,流云团的发展对降水天气过程起到促进作用,并且强降水区域处于TBB等值线密集区。  相似文献   

20.
登陆广东和福建的台风倒槽在浙江地区的雨量差异悬殊、预报难度大。本文从暴雨形成基本条件出发,确定了有利于浙江台风倒槽暴雨的三个基本"配料":(1)浙江东南沿海地区低层东南风急流的建立和维持;(2)与低层急流相配合的高层强辐散;(3)浙江大陆为冷区,低空有明显暖平流从海上输送到陆地。在此基础上,通过路径和强度相似、在浙江分别带来特大暴雨和无特大暴雨的两对台风(广东东部登陆的8116和8805号,及福建中部登陆的8209和9418号)予以对比证实。在形成特大暴雨的个例中,浙江东南沿海700 hPa维持长时间的东南风急流,同时有200 hPa强辐散长时间与之配合;如果低层850 hPa浙江陆上有弱冷空气侵入形成冷区或冷槽,则有利于降水增强。相反,在无特大暴雨个例中,则缺少前两个"配料"中的一个或两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