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孟子》散文发展了《论语》和《墨子》中的形象构成,与《庄子》比,它更多地从社会生活中取象,运用比喻、寓言、排比、引用等手法,使论辩包含了丰富的形象,极大地增强了它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2.
比喻在孟子散文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人类哲理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作者为了说明一种道理或事物,而引用人们所熟知的另一相似的道理或事物来打比方,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以启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便于理解和认识某种事物。 孟子的散文以其磅礴的气势,热情奔放的感情,在先秦散文中独树一帜,而比喻的运用是其文章突出的艺术特点。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曾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据有人统计,《孟子》全书二百六十一章中,就有九十三章总共使用着一百五十九种比喻。”(李炳英《孟子文选》)我们首先看一看孟子的文章是采取怎样的形式进行比喻的。 一、赋诗喻志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方法。春秋时一些士大夫在从事政治或学术辩论时,常常引用《诗经》的章句。但这种引用大都不根据诗的原意,而是断章取义,截取《诗经》的部分章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实质上就是将诗作为一种比喻的工具,能够深入浅出地表述某种道理。 有一次,孟子游说到齐国,劝齐宣王实行仁政。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  相似文献   

3.
在战国时代,孟子为捍卫和继承发展孔子的儒家学说,经常与各色人群辩论。孟子在辩论中,尤其擅长运用譬喻,其喻体选材范围广泛,而以水作为喻体的“水喻”在孟子散文中比比皆是。从认知比喻的现代理论对《孟子》中的“水喻”进行归纳分析,以“水”喻品德修养,以“水”喻人们的生活状况,以“水”喻仁政,以期能够解读孟子运用比喻手法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中,孟子与孔子双峰并峙,堪称百世楷模。在封建社会,《孟子》与《论语》同列“四书”,被钦定为读书求仕的标准教材,其地位不言而喻;而《孟子》较《论语》又有了明显的发展,书中长于言辞,善用比喻,以详申细述著称,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颇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早有定论,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文学成就表现在多方面,善于用寓言来说明道理是其中突出的特色。对《孟子》寓言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虽然不多,但很多学者在论及孟子的文学成就时对此都有涉及。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孟子》寓言的作用;《孟子》寓言的特点;《孟子》寓言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6.
《孟子》比喻运用在先秦时期,独树一帜。《孟子》的篇章类比喻有多种形式,主要有以经典诗句喻志、选取生活小事作喻体、讽喻、故事喻等;这类比喻的特色是:爱憎分明,词锋犀利,通俗亲切,循循善诱。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随着经学的式微,诸子学勃兴,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纵观百年《孟子》文学研究,就散文艺术而言,研究者主要从宏观上对《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或是从其文学性、思想性、政治性上加以阐发,成果颇丰,但亦有缺憾。本文尝试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孟子》散文论辩艺术方面加以专章论述,以期探讨新的研究路向,对进一步细化《孟子》乃至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讽喻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先秦时期,讽喻文学经历了发端和发展的阶段.《诗经》“变雅”中的政治讽刺诗是讽喻文学的发端;孟子发展了《诗经》政治讽刺诗开创的讽喻文学良好传统,并将其推向了时代的高峰.孟子取得的这一成就对后世讽谕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比喻,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比喻是天才的标识,”(亚里士多德:《诗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礼记·学记》)“博依”就是广设譬喻。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比喻,就没有诗歌,就没有文学。它的运用是和诗歌创作同步的,其源头可以上...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作家中比较注重古代修辞理论的学者,因此,他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朱自清在《文学与语言》一文中说:“比喻在口语中我们常常用到它,但在文学中,比喻尤其重要.”他在《文学与语言》中还说:“山头、山脚都是比喻,用惯了便不觉得.”“比喻是文学的重要一部分,它的来源有二:改变旧的,或创造新的.诗人与文人必须常常制造比喻、改造比喻.”因此,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  相似文献   

11.
气势磅礴,感情充沛是《孟子》散文的艺术风格,本文从长于论辩,气势性,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来说明事理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2.
《孟子》鲜明的文学艺术风格表现在取譬设喻、排比反复、正反对比、句式同构等方面。通过词法、句法和口语化文体特征三方面,结合实例探究英译《孟子》文学风格再现的策略和异同,结合三位译者的文本梳理《孟子》文学风格翻译与转换的特点。文学风格的可译性是有限的,文学风格本身带有一定的难以言说性,通过恰当的翻译策略能传达和再现原作特有的风格和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一位文学史家曾说:“综览五四以来的小说作品,若论文字的精彩、生动,《围城》恐怕要数第一。”而正像钱钟书先生自己所讲的“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围城》的语言特色中最为成功突出的又当推其比喻艺术,其比喻的诡奇新鲜、丰富多彩、妙语连珠已达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本文试从三个方面稍作论述。  相似文献   

14.
孟子善于论辨,长于用壁,为了辨论而借助于比喻,促进了比例大量而 运用,大量而巧妙的比喻运用使孟子在辨论中轻易战胜论敌,所以,此手法运用充分表现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孟子的广博知识,丰富阅历和高超表达技巧,同时也反映出孟子比喻运用中的特点,即取材广泛,通欲易懂,众体咸备,运用自如;纵横扦阖,气势充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一个多世纪以来《孟子》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进行综述,勾勒出《孟子》一书在英语世界接受与变异的态势。英语世界的《孟子》研究有三大特点:1.文本翻译,其内涵是对东方典籍的译介,以及基督教与儒教的互阐互释;2.对比研究,孟子与中、西方哲学家的比较研究;3.孟子哲学思想和诗学概念的专项研究。近年来,孟子研究与女性主义、生态批评相结合的跨学科视域已成为英语世界孟子研究的又一新动态。  相似文献   

16.
《论语》语言风格浅识郭广敬《论语》一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与《孟子》、《中庸》、《大学》合称“四书”,成为宋以后科举取士的主要依据。《论语》影响深入人心,历久不衰,其语言风格应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其雅俗共赏、言简意赅的风格略作探讨。《论...  相似文献   

17.
孟子"好辩"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一书的论辨艺术前人多有论述,本认为,孟子的“好辩”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实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远大抱负,孟子的论辨技巧十分高超,如引人入毅,层层进逼,以诡辩对谵辩的手法颇引人入胜。同时在论辩时善于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8.
《孟子》和《庄子》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著作,同时又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两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寓言,孟子和庄子在寓言中充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阐述各自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他们在比喻运用的原因、目的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两人的比喻在创作方法和表达效果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由《论语》的语录体散文发展到《孟子》的论辩性散文,这一文学上的重大突破,带来了语言运用的重大突破。其一是《论语》的“微言大义”笔法进步到《孟子》的大量变异语言的运用;其二是从《论语》敦厚概括的语言风格进步到《孟子》激越、犀利的雄辩语言,这种语言与文学的共振,一方面源于汉语的人文性,一方面原于汉语的整体性、弹性。  相似文献   

20.
《孟子》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近代著名的汉学家理雅各成功将《孟子》译成英文,对此英译本的研究对文言翻译有着重大意义。《孟子》中的虚词数不胜数,用法也五花八门,"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对其翻译存在一定的技巧性,需归纳、总结之后方能翻译准确。本文从《孟子》中的虚词"焉"入手研究,选取了理雅各的译本,揭示了该字的翻译特点、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