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荀子·劝学》有这么一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但句中的“见者远”、“闻者彰”究竟如何准确地解释呢?“见者远”和“闻者彰”的结构相同,所以好多书只注“见者远”,而不注“闻者彰”.1.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见者远”:看见的人很远,等于说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可以看见.2.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注“见者远”:意思是别人可以在很远的地方看得见,  相似文献   

2.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古今中外皆解为“远村近邻景物之描写”。本文从诗人的立脚点与视点,诗人所居之景物描写的完整性与统一性,诗人所处时代诗歌语言骈偶化渐趋稳定的情况以及诗人“远人村”与“在人境”前后心境的比较等方面逐一考析,得出结论:“暧暧远人村”二句为诗人南亩旧宅之近景描写,它与住宅全景之描写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王之涣流传下来的诗歌仅六首,但都脍炙人口。其中的一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被人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 这首诗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易“河”为“沙”,“远”为“直”。初看两句有相似之处,因为从远景来说,都有洁白的云彩,晴明的天光;从近景来看都有辽阔的地面,荒凉的景色,体现出边塞的风貌。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归园田居》中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之句,课本将“依依”一词注释为“轻柔而缓慢地飘升”,笔者认为此注释欠妥。陶渊明诗歌最明显的艺术风格就是平淡自然,他的《归园田居》是格律诗产生之前诗歌中大量使用对句的一个范例,这些对句不仅具有内在的韵律美,而且词语工整,表现出汉语的语言形式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等对句写来顺势而成,毫不费力,从节奏上、意境上,恰具平淡自然的韵味。“暧暧”注释为形容词“昏暗,模糊”,则“依依”也应理解为形容词,释为具有动词意味的“轻柔…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归园田居》中有“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之句.课本将“依依”一词注释为“轻柔而缓慢地飘升”.笔者认为此注释欠妥。  相似文献   

6.
大诗人李白写过一篇乐府诗《江夏行》,其中有这么几句:“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这是一个少妇怀念她外出经商的丈夫,想起去年别时相送的情景,是写得相当传神的。人已经走了,送别的人还舍不得离开,站在那里望着风帆慢慢地远去,她的心也跟着江水一道向前流去。同一时期,诗人写过一首有名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是这样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的内容,如果我们用“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来作为它的注脚,除了“去年”一词不切外,是最适合不过了。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习》92年12期载文,称唐王之涣《凉州词》首句“黄河远上自云间”宜作“黄沙直上白云间”。作者因“站在玉门关”“没有看到黄河”,遂断言“黄河远上”句“不伦不类”,“破坏了意境的和谐统一”。此说未免武断。《凉州词》首见唐芮挺章《国秀集》,其一、二句作“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直上白云间”。唐薛用弱《集异记》载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旗亭画壁”故事,称王之涣曾亲耳聆听美貌歌妓奏《凉州》歌,唱词首句  相似文献   

8.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这样一句话:“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句中的“鄙”字,课本注释为:“鄙,边,这里作动词用。”没有说明是怎么动法。但根据全句的注释“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来看的话,“鄙”似乎应释为“把……当作边邑”,亦即“以……为鄙”,“鄙远”即“以远为鄙”,由此,许多参考书都把此“鄙”看成是意动用法。  相似文献   

9.
苏运中同志对中学统编教材《阿房宫赋》中“歌台暖响……”句的解释提出了意见,并对此句作了语法分析,认为“歌台”、“舞殿”是“状语”,“暖”、“冷”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响”、“袖”是宾语,于是将“暖响”译为“使音响有暖意”,“冷袖”译为“使舞袖产生寒气”(见《四川师院学报》1980年二期)。这样解释,有失句子原意,也打乱了原句的句法结构。我认为,“歌台暖响……”是一组对偶句,由两个分句构成。前一分句的“欣台暖响”是主语部分,中心词是“响”,带上表处所的“歌台”一词,限制“响”发出的地点,带上“暖”说明“响”给人的感受,“歌台”、“暖”应该是“响”  相似文献   

10.
失落的炊烟     
田平 《教育文汇》2009,(6):59-59
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村庄和炊烟有着天然的血缘亲情。袅袅炊烟是乡村的心魂,农家人谁能不和炊烟打交道?一日三餐谁也离不开它。  相似文献   

11.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有“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句子,其中的“故”,有的注本释为“所以”。(江夏主编《文言文译注评释》)《语文月刊》1996年10期《(论语·季氏>篇“故”字试解》一文,认为此“故”不能释为“所以”,应训为“则”。  相似文献   

12.
杜牧《阿房宫赋》云:“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课本释“歌台”句曰:“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象充满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注“舞殿”句曰:“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  相似文献   

13.
对于杜牧《阿房宫赋》中“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句,历来都有人这样理解,“歌台由于歌唱呼出的气而暖起来,如春光之融融”,“舞殿由于舞袖引起的风而冷起来,如风雨之凄凄”。(见王力著《古代汉语》第四册1308页),而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也袭用这一理解。受这种解释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  相似文献   

14.
香港凤凰卫视有一句十分经典的广告词:“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如果你要改变一个人,不用战胜他的躯体,最好的方法是征服他的思想。《思想的历险》(许知远、覃里雯、黄继新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全球意见领袖采访集,对阅读者而言,无疑是一次智力上的愉快旅行。  相似文献   

15.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在谈到写文章的方法时,作者连用五个“本之”句来强调他取法五经的体会:“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这种“本之”句课本对此没有作注,教师讲解时往往为此犯难。这五个“本之”句的结构是一致的,“本之《书》以求其质”一句,是一个陈述句,句中的“以”连接“本之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选入的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其第一段“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中,“无远不到”在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译文里翻译为“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笔者认为有失妥当. 如果教参的翻译是准确的,那么,“无”作为连词,表示条件关系,相当于“无(不)论”的意思;“多”是补充成分,属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远”.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素来以山水居首,“远”是构成山水画有如此显赫地位的重要因素。自六朝以来,“远”的理论的成熟与发展,本身就影响着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北宋的郭熙强调“远”在中国画中的透视;到了韩拙,强调的则是画面的意境的营造;而元代的黄公望更上一层楼,把“远”的理论深化,追求画外之韵,人与物合的境界。本文将从宋元山水画的发展轨迹中探寻“远”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全诗境界开阔,格调明朗,充满诗情画意。但是,历来对“孤帆远影碧空尽”一句中“孤帆”的注似是而非,不能准确地表达出原诗的意境美。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及其教  相似文献   

19.
“断肠”,比喻令人十分悲痛。在古典诗词中,人们常用“断肠”一词,表达深沉的别愁离绪和思念之情。如曹操在《蒿里行》诗中写道:“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唐代顾况《听角思归》诗云:“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唐代高适《燕歌行》有句:“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再看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凤凰阁》词中语:“断肠人在栏干角。山远水远人远,音信难托。这滋味黄昏最恶(难忍)。”相传,历史上还确有。断肠”的故事。据《世说新语》载:魏晋时  相似文献   

20.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有“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此句应该怎样释义理解?《语文知识》(2003年第4期第48页)刊登了《“歌台暖响”释义辨析》一文,该文作者是从“句法结构”上来分析的,认为:“这是一个由两个并列分句组成的复句。”并将此句译为“歌台由于歌乐声喧杂而变得温暖,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舞殿由于舞袖飘扬而变得寒冷,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笔者认为:如此释义理解仍有瑕疵,同教材注释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该句的理解一样,都没有摆脱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四册1308页,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对该句释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