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工作的楷模──读《鲁迅与编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工作的楷模──读《鲁迅与编辑》宋应离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杰出的编辑家。他一生著译近700万字。他的编辑工作与文学活动是同时开始的。在30多年的编辑生涯中,由他主编或参与编辑的各种文艺期刊近20种。新近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编辑家。他丰富的编辑思想与编辑实践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继承。《鲁迅怎样做编辑工作》不仅勾勒了鲁迅从事编辑工作的史实,而且在研究鲁迅编辑思想上做了积极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杂文、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是一代文学宗师。他又是伟大的编辑家。他主办的《莽原》、《未名》、《语丝》、《奔流》、《译文》等刊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期刊出版史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鲁迅先生作期刊编辑期间,显示了他对读者,对作者乃至对社会负责的高尚编辑道德,为后世期刊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4.
孙伏园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报人。他参加过北京《国民公报》的编辑工作,主编过号称“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中的《晨报附刊》与《京报副刊》,后来又发起成立著名的文学团体“语丝社”,并创办了《语丝》周刊。他为编辑这些刊物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有时甚至“自跑印刷局,自去校对,自迭报纸,还自己拿到大众聚集之处去兜售”(鲁迅:《我和<语丝>的始终》)。他编辑  相似文献   

5.
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邹恩润,江西宗江人。是我国杰出的政论家、新闻记者、出版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编辑家。他的编辑实践和有关编辑工作的论述,是一份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的优秀遗产。韬奋于1944年写《患难余生记》时说,他“差不多出了学校就踏上编辑之路”。1937年9月20日,他为上海的《立报》写的一篇《同道相知》的文章中也说:“时光过得真快,我这后生小子,不自觉地干了15年的编辑。为着做了编辑,曾经亡命过;为着做了编辑,曾经坐过牢;为着做了编辑,始终不外是个穷光蛋,被靠我过活的家族埋怨得要命,但是我至今‘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这是韬奋对自己的编辑生涯最简明的概括。  相似文献   

6.
谢六逸是我国现代知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新闻学者。他一生酷爱编辑工作。纵观他短促的一生,编辑工作自始至终贯穿其中。 自1921年4月,谢六逸接编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周报》以来,他先后陆续主编过《言林》、《国民》、《儿童文学》、《趣味》、《文讯》等多种期刊。此外,还为黎明书局、光华书局、文通书局编过一些书籍。抗日战争爆发后,被推选为上海编辑人协会主席。他虽不同于分分秒秒维系于编辑事业的赵家璧等人,将一生中很大部分的精力贡献于我国早期的新闻学研究及新闻教育事业的创建工作。但他以其独特的新闻学者的眼光,审视着编辑工作,执着于编辑工作。 1921年1月中旬至2月间,仍在日本求学的谢六逸,积极地参加了当时在文坛上颇有影响力的文学机构——文学研究会,为第24号会员,与沈雁冰、郑振铎、许地山、孙伏园、王统照等同为该会读书会小说组成员。并且与热衷于编辑工作的沈雁冰、郑振铎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相互的交往中,谢六逸开始投身于编辑工作,并乐此不疲。他东渡回国,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担任编辑职务。1922年12月1日,“依了上海文学研究会会员的决议,特请谢六逸先生为主任编辑。”(郑振铎语)谢六逸开始单独主编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周  相似文献   

7.
《出版史料》2005,(3):34-37
著名编辑家王仰晨先生于2005年6月12日去世,享年八十四岁。从十四岁当学徒算起,他在印刷和出版行业工作了七十年。曾在上海、昆明、重庆、桂林、烟台、大连等地的印刷厂、书店、报社工作,历二十余年,做过排字工人、校对、编辑和工务主任等;从1943年参加新知书店到1956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并持续到离休以后,历时近五十年,任小说组组长、鲁迅著作编辑室主任等。经手编发《青春之歌》、《平原枪声》等小说作品,主持和参与十四卷本《巴金文集》、十六卷本《鲁迅全集》的编辑工作,协助童怀周编选、出版了《革命诗抄》和《天安门革命诗文选》。离休以后,主持编辑了二十六卷本《巴金全集》和十卷本《巴金译文全集》,主持和参与编辑了四十卷本《茅盾全集》之中的二十五卷及《瞿秋白文集.文学编》六卷。1987年4月获首届“中国韬奋出版奖”。作为资深编审,他在工作中与众多的作家、学者有通信联系。曾结集出版过《巴金书简——致王仰晨》一书。这里选录了唐、钟敬文、叶圣陶、黄源、赵家璧、楼适夷、杨沫、陈原、萧乾等人致王仰晨的部分书信,用以缅怀逝者,同时从中可以折射出这位老编辑的人生一斑。选入的信件按时间顺序排列,由海客甲提供并注释。  相似文献   

8.
作为文化人,对文化的积累、创造、传播,乃是与生命一体的终生伟业。而编辑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劳动成果,正是这种积累、创造、传播的最佳体现。鲁迅自觉地将毕生的精力、智慧、才学奉献给了这种“积累、创造、传播”,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具体而言,作为编辑,鲁迅的成就和贡献亦是实实在在的。孙郁、黄乔生主编的“回望鲁迅”丛书中的《编辑生涯忆鲁迅》,真切而详尽地记述了鲁迅的“编辑生涯”,记述了他作为编辑的所做、所思、所想,为我们今天的编辑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可以借鉴的典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对照自己…  相似文献   

9.
一位退休老编辑在一次座谈会上感慨地说,他十分崇拜当年《新青年》轮值编辑钱玄同,诚心诚意想向他学习,可是直到退休也未学好。钱玄同善于发现、挖掘作者人才资源,最典型的例子是他约请鲁迅写稿。鲁迅在日本求学时弃医从文,希冀通过文学救治身体虽健头脑麻木的同胞。可是回国后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不仅是位著名的作家,而且还是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编辑。他的一生,为书刊编辑工作花费了相当多的精力,培育了十分丰富的编辑思想,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做好编辑工作仍然具有很好的启示。 启示之一:敏锐地感知社会的脉搏,反映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文化需求,这是做好编辑工作的政治前提。 鲁迅先生生活在中华民族在黑暗中挣扎、拼搏,争取独立、民主与进步的年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不仅用他如椽巨笔撰写文章,唤起民众的觉醒,更以英勇的献身精神,构筑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文化,做好编辑工作。 在十年内战时期,鲁迅先生先后主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编辑》2005,(1):20-20
《编辑心语》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审、原副总编辑郑一奇的编辑工作研究文集。郑一奇从事编辑工作近30年.这部书既是他编辑工作研究的心血之作,也是他多年来编辑业务教学成果的汇集。全书分8个部分:出版理念、编辑实务、编辑案例、出版调研、读者工作、图书点评、史学散论、出版史与出版人物。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中,几乎没有不曾做过编辑工作的。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叶圣陶、巴金等,都或长年或短期在编辑出版园地里辛勤耕耘过。如果从从事编辑工作的时间、成绩,所编读物的数量、质量、影响等方面来看,我认为郑振铎尤其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他的这一份劳绩却往往被其文学活动等所掩盖,甚至被忘却。他的编辑思想,更很少有人重视。其实,他的编辑思想,与其文学思想、政治思想等密切相关;研究其编辑思想,对于更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和前《文学故事报》副主编黄伊新出版的文集《编辑的故事》只有一字之差,却迥然不同。前者的故事是虚构的,谁也不会从其中寻找编辑工作的参考材料:后者却是真实的,正因为如此,所写的故事情节更感人,更有声有色。作者称他的这本书不是“堂而皇之地写编辑学”,但与某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1998,(5)
鲁迅的一生,除了写作之外,还编刊物,出版书籍,编辑出版工作是他一生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参与编辑过许多刊物,其中与文学青年合作的居多,如《语丝》、《莽原》、《未名》、《朝花》等刊物,都是与青年人合办的,鲁迅在帮助青年人办刊中,付出了心血,做出了奉...  相似文献   

15.
钱锺书和杨绛夫妇在20世纪文坛同享盛名。钱锺书去世后,杨绛致力于整理他遗留的中外文笔记,结集出版了《钱锺书手稿集》,从中可见杨绛鲜明的编辑理念,即编者对作者"人"与"文"的熟悉程度,决定文集的质量层次;编者对所编辑作品的解读能力、决定文集的精确程度;编者的分类能力和命名能力,决定文集的特色与风格。  相似文献   

16.
近读周百义写的《唐浩明:归来依旧是编辑》(刊于《出版史料》2020年卷)有点感想.唐浩明1982年进入岳麓书社做古籍图书编辑,曾任副总编辑,2016年退休,有34年编龄.他编辑了《曾国藩全集》《胡林翼集》《彭玉麟集》《曾国荃全集》等近代名人的文集.他还点评了曾国藩的家书、奏折、嘉言,写了数十篇研究曾国藩的论文.他不仅是著名的古籍图书编辑,还是研究曾国藩的学者.在业余他还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作品多次获奖,风靡一时.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前卫”?《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军队行军时在前方担任警戒的部队。事实上,现在人们通常把超越时代潮流说成是“前卫”,如前卫艺术等。编辑是新闻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应是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为什么说编辑不能太前卫呢?笔者有个很前卫的编辑朋友。他从生活方式到思维方式都是很前卫的那类。他有着不菲的收入,却是零储蓄族;他已三十好几,一直与女朋友过着同居生活;他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对行为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普通白领,他的生活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他供职于某大报生活副刊做编辑,他的前卫思维就影响了工…  相似文献   

18.
1949年创刊的《人民文学》被誉为新中国的"国刊",担负着"主流话语"下引导全国文学创作的示范性职能。《人民文学》的编辑们既要严格贯彻构建"主流叙事"形态的编辑理念,又要兼顾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力求在作家、读者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于是,各种编辑策略层出不穷。《人民文学》、《人民文学》的编辑、《人民文学》的作家作品的命运形象地为我们勾勒出"十七年"期间作品、编辑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纠葛。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一生,特别是他在上海的最后9年(1927.10—1936.10),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同各种杂志打交道中度过的:鲁迅发表过文章的报纸杂志(其中主要是杂志)至少在80种以上;担任过《奔流》、《前哨》(《文学导报》)、《译文》等7种杂志的主编,作过《萌芽》、《十字街头》等杂志的编辑工作,参与过《未名》、《太白》、《海  相似文献   

20.
高长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的作家。由于他曾与鲁迅发生过冲突,以及他孤独的性格,在一段时期内,文坛上并不被太多提到,有时提起,也是作为研究鲁迅时的反面例子。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长虹文集》和《高长虹研究文选》的编辑出版,人们才重新认识到他对中国现代文学所做的贡献,并逐步恢复他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