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闻出版交流》1995年第2期转载了我发在《中国出版》上的文章,并及时转来样刊和稿费。该刊编辑工作的细致认真在当时也是少见的,放在今天的有些报刊编辑界可能有些不可思议了。这是我与《新闻出版交流》最初的结缘,是完全出乎意料的。此后我与《新闻出版交流》的缘分就都是在意料之中的了。1995年我将《中国出版》终审枪毙的稿子《辞书编辑出版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改题为《辞书编纂问题纵横谈》投寄《新闻出版交流》,发在1995年第5期。一年内发了两篇文章,就更来了兴趣,接连不断地将新撰稿件投寄过去,前后一共不少于…  相似文献   

2.
《新闻出版交流》在出版类期刊中应该算是创办较早的,但我知道这本刊物,却已是她创刊后的第3年——1994年了。当时我在山西夏县的一所武警部队院校办学报,在资料室偶然见到这本杂志,才知道山西境内竟有两种编辑刊物,熟知的《编辑之友》外,还有一本《新闻出版交流》。粗粗一翻,竟被她那大气、新颖、活泼的版式所吸引,于是就把一篇稿子《编余随笔》寄了去。这篇稿子已寄上海《编辑学刊》,但两个多月未见回音。没想到不到半个月,便收到了《新闻出版交流》一位叫康宏的女编辑写来的一封信,在对拙稿给予肯定的评价后,谈了她的刊…  相似文献   

3.
我是《新闻战线》的一名忠实读者,作为一名高校校报编辑,我坚持阅读《新闻战线》已有10多年,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受到很大教益。在此我把我的经历和感受说出来,并真诚地向《新闻战线》道一声“谢谢!”1989年6月,我从大学毕业并留校从事校报编辑工作。由于我大学学的是数学,走上与新闻打交道的工作岗位后,我犯了难。虽然大学期间凭着爱好我采写了一些通讯稿,但正儿八经地办报纸,却有些吃力。为了使自己尽快进入编辑角色,弥补新闻知识上的不足,单位领导向我推荐了《新闻战线》。拿到《新闻战线》一读,便觉眼前一亮:它既…  相似文献   

4.
再论编辑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论编辑家》(刊载于1993年6月2日《新闻出版报》)一文中提出,“培养、造就千千万万优秀的编辑家,是出版界的一项重大任务。”以成为编辑家代替成为杂家要求于编辑,是基于今天已从编辑无学进入了编辑有学时代,编辑如果仅仅是个杂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这是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是将编辑家作为与杂家相对立的概  相似文献   

5.
主编,成就期刊品牌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文摘类杂志《读者文摘》是全球公认的品牌,它的发行遍及世界各地。谈及《读者文摘》的成功,它的初创主编华利先生功不可没。华利走的第一步,就是制定编辑指导原则。他早在杂志草创期就写下了自己的编辑标准,成为每一位编辑都晓得的《读者文摘》刻在石头上的“三诫”———它可以被引述吗?它是读者会记得、思索和讨论的东西吗?———它实用吗?是大多数人的兴趣和谈话的题目吗?———它有恒久的趣味吗?一两年后仍然有意思吗?紧接着,为了实现这个原则,华利开始确立可以信赖的编辑及管理的上层结构。华利招募了一个编辑队伍并颇具艺术性地严…  相似文献   

6.
症结不在“编校合一”万莲子【湘潭】时下因于友先同志一句“编辑代替不了校对”而兴起“编校合一”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一种时弊的流行说法(见李频《校对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新闻出版报》1995.11.20)。我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的编辑,经过多年的编辑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我是《新闻通讯》杂志的一名忠实读者,《新闻通讯》这本小册子可说是我的“良师益友”。每当我接到它,总是放弃了其它的书籍先认真地看它。每当我接到它,总是放弃了其它的书籍先认真地看它。我订阅《新  相似文献   

8.
由于《编辑之友》的专业特色和编辑风格,从它创刊时候起,我就成为它的忠实的读者。当它将临十周年之际,我又全部纵览了这份刊物,观其发展的过程和历史,思其所提出和研究的问题,论其弥补编辑学空白的意义,讲其对编辑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以及对精神产品生产的推进,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创办者的眼光和功绩。《编辑之友》是1981年创刊的,最初名为《编创之友》(季刊,内部发行),原由山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5年改为现名  相似文献   

9.
《编辑学报》2007,19(3):188-188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期刊出版中出现了一号多刊、期刊封面标志混乱、版权页表述不全面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期刊在读者心中的形象,也影响了我国期刊的国际声誉。作为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物质量管理年”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根据2005年9月颁布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将于2007年下半年对全国9000多种期刊进行一次全面的出版规范检查,  相似文献   

10.
我在四川大学数学系读书的时候,幻想当一名数学家,毕业后却阴差阳错走上了新闻岗位。当我作为记者在基层马不停蹄地奔波采访,写出的通讯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的时候,组织上又调我去当编辑。整个80年代,我都是在编辑岗位上度过的。我这个人生就一股钻劲,要干就争取干好。开始主编言论专栏《巴蜀小议》,我就组织作者队伍,根据形势和各方面的材料确定出一批又一批题目向他们供应,然后将他们的稿件加工提炼,慢慢地,《巴蜀小议》有了生气,读者不断来信为它叫好。一次,我在同一位作者的交谈中发现了一个评论素材,便定下《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题目请作者  相似文献   

11.
尊敬的《新闻与写作》的编辑: 您好!我是贵刊的一名读者,这张照片是我去年夏天在人才招聘会上拍的。那时的我也是求职大军中的一份子,不知为什么直到现在我看到它心里仍会有些紧张与迷茫。  相似文献   

12.
我是从2001年开始订阅《新闻三昧》的,作为《新闻三昧》一名新读者。我为贵刊这样开门办刊、请读者参与办刊的作风感到由衷的高兴。下面,我仅就办好这份广大新闻工作者和爱好者(通讯员)最喜爱的刊物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问题的症结不在于“编校合一”万莲子时下有“编校合一”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一种时弊的流行说法(见李频《校对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新闻出版报)1995.11.20)。我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的编辑,经过当年的编辑出版工作实践摸索,倒不以为“编校合一”是什么时弊...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期刊业也步入了健康而又蓬勃发展的时期.其中青年期刊异军突起,以特有的魅力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成为期刊队伍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中国青年》、《辽宁青年》、《福建青年》等一大批青年期刊都是广大青年眼前最亮丽的风景.时至今日,当曾经的青年读者成为如今的青年期刊编辑时,我们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5.
尊敬的《中国地市报人》编辑老师:你们好!我是广东《惠州日报》的一名时政记者,同时,我还是《中国地市报人》的一名忠实读者。  相似文献   

16.
王新义 《今传媒》2006,(4X):30-31
在河南新闻出版界,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报刊审读队伍,他们分别来自省、市新闻出版单位。虽然他们现在大都离开了原工作岗位,不再担任领导职务了,却依然像焕发青春的老园丁,在繁花似锦的报刊园地里,不辞辛苦地默默耕耘。原《郑州晚报》副总编辑、高级编辑慎廷凯,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17.
十周年感言     
面对着眼前高盈尺、近50期、约800万字的《编创之友》——《编辑之友》,不知有多少话要说。对它的评价,我想,社会的实践早已作出了回答。作为它的一个读者,也自有感受。正当我1981年春重回编辑岗位时,头脑中总有一种空虚感(大概是与“文革”中离开编辑岗位9年,加之“文革”后拨乱反正的任务还尚未完成有关吧),就在这时,《编辑之友》的前身《编创之友》创刊了。10年来,我与它朝夕相伴,奉之为我不可缺少的朋友。是它,使我学到了前所未闻未学的东西。通过它,沟通着与编辑同行的思想;通过它,我似乎听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位曾经在《新闻战线》杂志工作多年的编辑,现在回过头来谈这本杂志,似乎有点不妥,原因是难免有感情色彩。但是因为我现在毕竟是在大学教书,也算得上是《新闻战线》杂志的标准读者了。从编者到读者是一种角色转换,更能体会编辑这本杂志的不易,也更能发现它的进步。最近,我发现《新闻战线》用了几期的跨度,在新开办的《服务热线》专栏中介绍了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机关报领导成员名单,这让我眼前一亮,因为据我所知,新闻界许多人都非常希望得到这种实用的信息,有许多人要经常和新闻界领导机构联系…  相似文献   

19.
20余年的军旅生涯,我从一名连队战士报道员,到团、师、军新闻干事,再到《解放军报》的记、编辑。回顾这条虽不辉煌却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成长之路,我有一条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越是同行、越是同吃一锅饭、同揭一杆旗的“自家人”,越需要加强沟通和理解。否则,就越容易出现“一家人常说两家话”、“最陌生的人是自己人”这样的滑稽和尴尬。2001年元宵节刚过,《解放军报》年度记会在北京召开了。作为一个记的凳子尚有余温、编辑的椅子还没有坐热的“老”记、新编辑,我发现不管是会上还是会下,编辑、记之间,最热切的渴望、最迫切的期盼,是希望彼此能够有更多的沟通、更深的理解。联想起平日里经常听到有的作抱怨“真不知道编辑是怎么想的”,而编辑又常常感叹一些作“说了那么多还是没领会我们的意图”这样的“残酷现实”。我更加感觉到通过《军事记》这个桥梁,加强记与通讯员队伍沟通理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我谈了上述感想并提出上述建议时,《军事记》的领导和编辑们非常重视,当即决定推出《编辑心语》这个小栏目,并厚爱加错爱地让我来先开几炮。面对记、通讯员队伍中的如林好手,面对编辑阵容中的方家硕儒,我战战兢兢地接下了这“烫手的山芋”……唉,不多罗嗦了,反正是聊天,聊得大伙觉得中听,我就多聊它几回。如若大家听得乏味,不妨直吹“口哨”,我会赶紧闭嘴,另请高明。  相似文献   

20.
《前线》思想文化建设版在多年来的编辑实践中重视作者工作,通过构建核心作者队伍,注重与作者交流的细节和尊重作者前提下的编辑加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