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季友、范的诗《全唐诗》均未收。孙望先生《全唐诗补逸》(中华书局1982年排印《全唐诗外编》本)卷之七各收一首,所据者清乾隆嘉庆间王昶辑《金石萃编》。两诗录于下:  范处士在育王寺书碑,因以寄赠   于季友 墨妙复辞雄,扁舟访远公。 □天书梵□,霜月步莲宫。 迹寄双林下,名留劫石中。 遥知松径望,棠叶满山红。  时在育王寺书石字奉酬□丞使君  寄赠四韵,依次用本韵   范 的 拙艺荷才雄,新诗起谢公。 开缄光佛域,望景动星宫。 风雪文章里,书镌琬琰中。 将谁比佳句,霞绮散成红。  于季友诗“□天书梵□”句缺二字…  相似文献   

2.
听听学者说出版白继英《中楼集》是王佐良先生的散碎之作的结集,列入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的《书趣文丛》第二辑。取名《中楼集》,意指这些文章完成于清华中八楼。这些文章虽属散碎之作,也还可以分为明显的几大类:一为读书随笔,二为文学史写作感言,...  相似文献   

3.
“我写《书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藏书家题跋一类的文体,我是从这个基础上开始动笔的。我的书话比较接近于加在古书后边的题跋。……中国古书加写的题跋本来不长,大都是含有专业知识的随笔或杂记。”这是唐弢先生《晦庵书话》“序”中的一段文字,它概括说明了唐弢先生所作书话的渊源、写法、特点和性质,可以认为是唐弢先生书话写作实践的一个经验自白。唐弢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杂文家和现代文学史家,也是书话作为散文之一体的最早实践者之一。他写的书话文笔简约,知识性强,既富有见解,又新颖别致,代表着当今书话写作潮流中典雅派的风格。并且,由于《晦庵书话》的写作具有深刻的学术和文  相似文献   

4.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为展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成果,以自选集的形式推出了"北京社科名家文库",著名学者傅璇琮先生的自选集《治学清历》即是其第四辑中的重要一部。《治学清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杂志》2005,24(6):93-96
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去年底出版的《书林清话文库》第一辑发行以后,深受海内外读书界欢迎。日前,由天津来新夏《邃谷书缘》、南京徐雁《苍茫书城》、上海虎闱《旧书鬼闲话》、福州林公武《夜趣斋读书录》和浙江嘉兴范笑我《笑我贩书续编》,以及古旧书业文献选编本《旧书业的郁闷》组成的第二辑六种已经在石家庄问世。这里选发的是首辑中有关北京藏书家韦力《书楼寻踪》、天津图书馆研究员刘尚恒《二馀斋说书》和谢灼华《蓝村读书录》的三篇书话。  相似文献   

6.
书话随笔,是文章中的一颗耀目的珍珠。鲁迅的域外小说介绍奇光异彩;叶灵凤的读书随笔珠圆玉润;巴金的书话一如他的小说,情怀如火,灿烂夺目:孙犁的《书衣文录》于平和简淡中透着清丽的光彩;香港作家董桥的《书城黄昏即事》俊逸高华而多绅士气…… 这些文章读多了,我便不  相似文献   

7.
吴小如是北大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教授,近年常在报刊上发表一些学者随笔,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青年时代曾是一个小有成就的文学评论家。他在半个世纪以前写的书评,已找到的有四十余篇,除有关占代文学史方面的收入《读书附掌录》外,有关现代文学的则分别辑人《书廓信步》(辽宁教育版)、《今昔文存》(湖南人民版)和《心影萍踪》(上海教育版)三书。40年代前期还在抗日战争中,当时指点文坛,卓然大家的书评家,当数李健吾、刘西渭,其次是常风。吴小如匪武其后,开始写书评时,抗战已胜利。他写第一篇书评《读张爱玲(流言>》时,还是…  相似文献   

8.
作家签名本     
绀弩的《血书》绀弩同志的杂文集《血书》,一九四九年八月上海群益出版社出版,印行三千册。这是作者的一本自选集,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所写的部分杂文。书分两辑,上辑为“礼貌篇”,下辑为“血书”。前者是对某些论家的似乎并不礼貌的批评。当然,其中也有朋友之间的议论。如宋云彬先生写了一篇《从礼貌说起》,笼统地批评青年对前辈应讲礼貌,而绀弩看得更加深刻、全面。两人都是《野草》的编辑人,私谊甚深,但是战友之间也应该有批评,这种风气于今淡然,不禁令人怀恋。下辑里有一篇《打倒爸爸》,是从作者一  相似文献   

9.
在读过《我是编辑》以后,很高兴最近又读了《父亲的希望》。叶至善先生的这两本自选集,从文章内容到选编思想来说,就是姊妹篇。前书主要选的是至善先生几十年来做书刊编辑工作的体会,《父亲的希望》一书则是反映了他二十多年来的工作、生活与思想。全书74篇清丽的文章,大都文字不长,没有严肃的说教和枯燥的议论,无论序跋或者正规场合的讲话,一些往事的回  相似文献   

10.
前年我写了一篇《书太多了》,登在《读书》1988年第7期上,里边摘录两位英国作家的文章,其中第二人是G.C.Squire。最近在旧书堆里翻出他的一本随笔选集《美人鱼酒店里的生活》,重读了一遍,里边有不少篇谈到与书有关的事情,现在挑出三篇来给《读书》的读者做个介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文章改易要精心──张中行先生一席谈伍立杨仲秋的一天下午,和张中行先生相约,去拜访他。中行先生已是八十五高龄,但他文章的高产,个人惊奇。近几年,他相继出版了《文言与白话》、《顺生论》《负暄琐话》及续话、三话等七、八本著作,单篇文章更是风行天下,读书人辄...  相似文献   

12.
张升 《图书馆杂志》2001,20(7):55-57
胡道静先生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富有学术价值》一文中指出:《存目丛书》所收的《名公书判清明集》为明张四维辑、盛时选校刻的《永乐大典》辑本,学界一向认为辑《大典》佚书始自清朝的看法是错误的。这一发现,推翻了乾隆以来关于《大典》辑本产生时代的错误认识,对我们研究辑佚学及《永乐大典》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胡先生关于此书的介绍比较简单,而各家目录对此书的著录又颇多矛盾之处,因而有必要对其版本及流传情况作一番梳理,以期引起学界对此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书》是章太炎先生的一部思想学术自选集,就内容而言,系统地考察了中国古代各种学说,涉及哲学、宗教、社会学、语言文字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并对当时中国的现实问题包括政治制度、立法司法、教育改革、民族宗教问题等,对西方的各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均有论述;从形式来看,章先生行文古奥,惯用本字、异体字、通假字,所用典故又多有冷僻难解者。当时即称“索解为难”,今日求其真义更非易事。对《书》进行详细的注释,可谓当务之急。作为亲炙大师的章门弟子,徐复先生投入了相当精力进行《书》的笺注工作,二十余年,数易其稿…  相似文献   

14.
《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一书收录了陈平原先生关于北京和北大的历史、文化随笔计35题,依主题分为三辑:"关于城"是从历史记忆、旅游资源、文学想象等多种角度进入北京的春夏秋冬、前世今生;"关于人"讲述自己旅食京华的心路历程;"关于书"则是游走北京书肆冷摊访书淘书的经验,以书架起城与人的结缘。作者虽然是岭南人,但却是最早呼吁建立"北京学"的学者。本文摘自该书。有删节。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三联书店陆续出版的一套有关书的书很引起读者的兴趣。先是拿到重排本陈原的《书林漫步》和增订本唐弢的《晦庵书话》,不久,李一氓的初版本《一氓题跋》和黄裳的《榆下说书》也问世了。但郑振铎的《西谛书话》预告了二三年,却迟迟不见出书。我询问过时任该店总经理的范用先生,他笑嘻嘻地说:“快了,别着急,不仅这本,还有好几本呢!”  相似文献   

16.
我写下的这个题目是《萧剑集》作者为自序所加的标题。集之作者粱先生是原任山西大学中文系、现任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授,精研古代文学,尤深于《红楼梦》的研究。 只看《萧剑集》这一书名,很像一本随笔、散文乃至诗词之类的集子,实则是一部学术文集──这种为书题名的风格,本身就表明他有才华气概,不是世上常见的平庸死板的“学者”,那么没有文采,枯燥乏味得让人敬而远之。这儿有“心光”四射──何谓“心光”?精神、智慧、学识、才气,甚至“灵性”(雪芹用语),都可包涵在内。这方是中华文化的质索所培养出来的高层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7.
《夏丐尊文集》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分编三卷出版,其第二卷《文心之辑》专收语文教学方面的论著,编入了与叶圣陶合著的《文章讲话》。《文章讲话》继《文心》而作,先在《中学生》杂志登载过一部分,后于1938年出书。讲话共计十篇,叶先生写了其中的第二篇,夏先生写了此外的九篇。 1982年,湖北人民出版社重印过这本书。重印本的末尾,有一篇不到一百字的简短《编后》,说明重印时编者对这本书曾经“略加修  相似文献   

18.
为庆祝厦门大学80周年校庆,本着弘扬学术、积累和传播文化的精神,厦门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南强丛书》(第二辑)。《南强丛书》原是为庆祝70周年校庆而编辑出版的。第一辑《南强丛书》共出版了15本专著,这批专著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出版后在学术界和出版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9本书获得了省级以上的奖励。其后,我们又出版了两批《南强丛书》教材系列,同样获得很好的反响。《南强丛书》第二辑入选的10部专著,有的是“十年磨一剑”的学术精品,有的是本校优势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校的学术水平。这批《…  相似文献   

19.
一个朋友告诉我,《书摘》(《光明日报》社主办)2000年第1期上有一本书的文摘里,引用了我的文章。拿过来一看,的确,一位叫东方善霸的先生,编著了一部《丑陋的学术人》,在该书这3560字的精华部分,把我1999年5月在《出版广角》上发的一篇1600字的随笔,全文抄用,只在文章中间嵌入了两  相似文献   

20.
薛冰,江苏省一级作家,首届“金陵文学奖”得主,南京历次个人藏书赛事得奖者,在第二届江苏读书节上被评为“十大藏书家”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上山下乡”,1975年回城,进入南京钢铁厂当工人,1984年因业余写作成绩斐然被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任职至今。小说。创作有《青铜梦》、《天长地久》、《群芳劫》、《爱情故事》等,随笔有《钱神意蕴》、《南京旧闻》、《金陵女儿》、《金陵旧事》、《家住六朝烟水间》,书话有《金陵书话》、《淘书随录》、《旧书笔谭》、《止水轩书影》和《书上的行旅》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